知否小公爷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章 可惜

“衡哥哥!”

赵佑被放下来,就迈着小短腿,费力的下了台阶,朝齐衡跑来。

曹皇后身边的朱内官佝偻着身子,小心的跟在边上,嘴里一直喊着‘殿下慢些’。

赵佑却没有听,跑到齐衡身边,就往齐衡腿上一扑,仰着头问道:“衡哥哥,你为何这么多天都不来找我玩啊?”

“因为臣要读书,所以才不能来陪殿下玩耍。”齐衡微笑道。

其实严格算起来,赵佑要比齐衡还大一辈才是。

平宁郡主养在宫里,曹皇后因为没有孩子,完全是当成女儿在养。

不过到底无名无份,而平宁郡主的父亲还是两朝元老,辈分什么的根本没法算。

因此在赵佑会说话时,曹皇后就让他喊齐衡哥哥。

“那我能和你一起读书么?”赵佑一脸天真道。

他那天真的话,把曹皇后和平宁郡主都给逗笑了。

“佑哥儿,你还小,再过两年就让你同衡哥儿一起读书。”

曹皇后微笑道:“衡哥儿,你领着佑哥儿出去玩玩吧,这几日可把他急坏了。”

赵佑年纪小,宫里又没有和他年纪相仿的,这也是他那么粘着齐衡的原因。

“是!”

“衡哥哥,我们快走吧。”

齐衡起身应声行礼,赵佑就拽着他的衣袖往外走。

这倒是也顺了齐衡的意了,否则他还要躬着身退着出去,直到出了大殿才能转身。

现在赵佑拽着他衣袖,他干脆做出一副顺从的样子,也不需要退着走了。

曹皇后看着两人出了大殿,微笑道:“呵呵,佑哥儿倒是喜欢衡哥儿的紧,就是辛苦衡哥儿陪他玩了。”

“衡儿也没什么玩伴,而且他能陪殿下玩耍,也是他的荣幸。”

平宁郡主话说的情真意切,心里也是这么想的。

…………

“衡哥哥,我都好几天没看到父皇了。”

赵佑追了一会蝴蝶,有些累了,坐在齐衡身边,有些低落道。

“陛下乃是天下人的官家,公务繁忙,殿下要多多理解。”

齐衡虽然好奇官家究竟在忙什么,可却不敢多问。

虽然曹皇后让他带赵佑出来玩,可边上朱内官还寸步不离的跟着呢。

除了朱内官外,还有一群宫女太监跟在附近。

毕竟这可是官家唯一的孩子,要有任何闪失,谁都担待不起。

“母后也是这么说,还说是西北有人没饭吃造反了,父皇这才忙碌了起来。”

赵佑仰着头说道:“我问母后没饭吃为何不吃肉,肉比饭好吃多了,母后还笑话我。”

齐衡:“……”

别说曹皇后了,就连他听到这话差点都忍不住笑了。

这不是大宋版的何不食肉糜么?

不过晋惠帝那是真的蠢,而赵佑因为年纪还小,对于很多事情内衣认知。

“殿下,那是因为那些百姓吃不起肉,肉比粮食还贵。”齐衡耐着性子解释道。

“那我把肉都给他们吃,这样是不是父皇就有时间陪我了。”赵佑一脸天真道。

“不够的,因为饿肚子的人非常多,哪怕殿下把自己那份都给他们,也不够分的。”

“那他们为什么会饿肚子啊?”

齐衡:“……”

这就是他不愿意入宫的原因,赵佑年纪小对啥都好奇,解释深奥了听不懂。

齐衡又不知道如何说的通俗易懂到三岁小孩都能听得懂。

而且问完一个问题,又会有新的问题,都快整出十万个为什么了。

可谁让人家是皇子呢,齐衡也只能耐着性子的哄着。

解释了半天,嘴巴都说干了,总算大概的让赵佑明白为何有人会饿肚子的问题了。

“那怎么才能不让百姓饿肚子呢?”赵佑问道。

“老有所养,幼有所依,壮者有其田,百姓自然不会饿肚子了。”齐衡说道。

然而这些过于复杂,才三岁出头的赵佑哪里听的懂。

见赵佑茫然的看着他,齐衡哑然失笑的揉了揉他的头,道:“殿下还小,想这些太早了。殿下只要知道,陛下就是在忙着这些,所以才没时间陪你的,所以你不能怪陛下,知道吗?”

“嗯!”赵佑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

“齐公子。”

这时一旁的朱内官突然出声,吓了齐衡一跳。

不知道太监本身存在感就低,还是和赵佑聊的太入神了,齐衡都忘了边上的朱内官了。

齐衡抬头看向朱内官,见朱内官看着他放在赵佑头上的手,连忙收回了手,讪讪一笑道:“一时没有注意,朱内官…”

“老奴明白,只是齐公子还是要多注意一下。”朱内官提醒道。

“明白,明白。”齐衡连连点头。

虽说他知道朱内官回头肯定会告诉曹皇后,可从朱内官的态度来看,应该没啥大事。

齐衡心里暗自提醒自己,言行举止都要多多注意才行。

仔细回想了一下,刚刚他也没说什么不该说的东西,才松了一口气。

赵佑并不知道两人在说什么,仰着头道:“母后说父皇是个好皇帝,让我将来要和父皇一样,也做一个好皇帝。”

“是啊,官家是好皇帝,殿下将来要多向官家学习学习。”齐衡说道。

虽说这个大宋和历史上的那个大宋,存在着不少差异,许多这个时期的名人并不存在。

但当今官家各方面和历史上的仁宗皇帝,总体上还是差不多的。

后世对于仁宗皇帝褒贬不一,但却不能否定,他能够算的上是一个好皇帝。

有人说他性子太软,对待文官太过宽容。

这一点倒也不假,从他仁宗的庙号就能看的出来。

古代皇帝的庙号可不是后面皇帝取的,而是文臣们取的。

历史上得‘仁宗’庙号的皇帝不多,但凡得到这个庙号的,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待文人非常好。

但即便历史上那些有名的明君,难道就没有干过昏庸的事情么?

后世提起皇帝,就是秦皇汉武,可见汉武帝的风头都盖过了开国的刘邦。

这种情况,在历朝历代都非常难见的。

可汉武帝在古代,绝对不是什么明君典范,反倒是穷兵黩武的典范。

文景二帝的积累,被他打空了,后面又赶上天灾频发。

在讲究天人感应的古代,自然不可能算是明君。

而李世民甚至曾经想过要分封,只是最后被劝阻下来罢了。

这两位在历史皇帝中,绝对能排的上前五,可在位期间,没少做一些昏庸之事。

人无完人,当今官家勤政爱民,他在位期间确实是大宋最繁荣的一个时期,内部矛盾虽然没有得到解决,却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拿他和历史上那些排在前列的明君来比,他确实有所不如。

可综合来说,他已经胜过大多数皇帝了。

可惜小皇子命不久矣,否则以齐衡的身份和他接触的机会倒是很多,能够调教一个未来的皇帝,好像也挺有成就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