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地理学的发展模式
借助科学的发展模式的一般概念,可以将地理学的发展模式定义为:地理学的发展模式是关于地理学发展的规律性、内在机制和基本特征的概括和描述。在世界范围内具有较大影响的科学发展模式,如归纳主义的累进模式、证伪主义的科学发展模式和科学革命论的科学发展模式等(陈其荣,1990: 55),对于思考与研究地理学的发展模式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归纳主义科学哲学认为科学的发展是累进的,即科学理论的发展是真命题数量的不断增长过程,是量的积累与递进,而没有革命的、渐进的中断与质的飞跃;科学定律或理论是以感觉经验为基础、从事实中归纳出来的;科学理论或模式的发展表现为一个相对自足的理论为另一个内涵更大的理论所吸纳。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科学哲学,提出的科学发展的模式为:问题1→假说→证伪→问题2。他认为科学不始于观察,而始于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各种假说,然后试图证明它们是伪的。一个科学家提出或检验一个假说的目的,就是要进行证伪。在证伪过程中,又会提出新的问题。针对新的问题,再提出新的假说。如此不断地重复上述的发展模式,科学理论得到发展。库恩的科学哲学反对波普尔的科学发展观与发展模式,认为科学发展的基本模式为:前科学→常态科学→反常→危机→革命(出现新模式)→新的常态科学。前科学阶段是没有系统理论、众说纷纭的阶段。等到终于出现了一种被当时的科学家集团普遍接受的系统的理论和一套模式之后,就进入“常态科学”时期。常态科学经过平稳积累的长期发展后,逐渐出现了一些该理论或模式无法解释的“反常”现象。
保守的科学家把这视为“例外”,千方百计通过各种“补充”和“修改”来弥补理论或模式的不足。随着“反常”的大量出现,旧科学理论模式已被修改得千疮百孔,难以自圆其说。于是,旧的科学理论或模式出现了“危机”。这种危机激励科学家不断探索,势必会有新生的科学家出现。他们掀起了科学革命,抛弃旧理论模式,创立新理论模式。科学因此进入一个新的“常态”科学时期。考察地理学的发展可以发现,地理学的发展模式并非上述某一种模式的摹本,而是兼有多种模式的一些特点。地理学的发展既有规范性因素,又有历史性因素的作用;地理学越发展,规范性因素的作用越强,历史性因素越少。地理学的发展同科学的发展一样,经历了一条“整体→分化→整合+分化”的道路。地理学的发展一开始面要宽一些,力图掌握尽可能多的事实,然后就向深处集中。这就是由整体性思维的古代地理学走向强调分析的近代地理学时代的内在原因。当分门别类地深入研究之后,又要整合,强调将不同门类的专门研究综合起来,摒弃忽视横断和交叉的倾向。于是,以辩证的、“综合+分化”为特征的现代地理学取代了近代地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