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游詠
王方伯首山㊀
方伯棄南湖,結盧首山墅。廉隅動榘嬳,交深諧贈處。觀魚忘舊樂,縱鳧鄙仙舉。仕隱諒皆然,春游已心許。
注
㊀王鑾(一四六二—一五三〇),字拱之,號首山,河南襄城人。弘治十五年(一五〇二)進士。曾任陝西參政,仕終湖南布政使。
牛太僕西唐㊀
太僕宛葉豪,十年秉衡鑑。良璧啟追琢[一],精金出鍛煉。漂麥訝前聞,探環徵慧見。嵩游氣已雄,巢由或立傳。
校記
追琢[一]:清同治辛未《葉縣志》卷九作『琢追』。
注
㊀牛鳳(?—一五四五),字西唐,河南葉縣人。正德六年(一五一一)進士。官任南京工部侍郎。博學能文。
王侍御洛東㊀
汝調今柱史,鑒識璠璵美。深衷託誄詞,交親誰復爾。遺愛頌棠陰,蜚聲避直指。鄉山驅薄游,勝跡從兹始。
注
㊀王侍御洛東,指王鼎。據《直隸汝州全志》,王鼎,字汝調,河南汝州人。正德丁丑(一五一七)進士。任直隸元氏縣知縣,擢監察御史,清陝藩戎務,巡按南直隸,風裁凜然。洛東應是其別號。
旭陽一章寄韓苑洛代啟㊀
旭陽驅中使,遺賂委山川。詔還韓愈氏,投疏己歸田。欲固諒機淺,節遠照物先。揭去維虎窟,沉吟維盗泉。啟幽無費辭,游神有太玄。長揖滄海畔,嗟嗟魯仲連。重夏赴申臺,三疏枉澶淵。親交亂衷曲,中夜起鳴弦。雲鴻哀杳杳,寒月照涓涓。步眺時增歎,歎惋誰能宣?傳列傷舊懿,易範感遺編。瞻依苑洛子,芙蓉華嶽巔。轉蓬難倚託,結藻接芳妍。倘因微風發,待子以殘年。
注
㊀韓邦奇,字汝節,號苑洛,朝邑人。正德三年(一五〇八)進士。
田禾歎
夏來田禾旱,秋來田禾水。大旱禾無根,大水禾生耳。冬寒苦夜長,日長怨春晷。長夜尚可支,日長忍餓死。餓死忍有期,租稅從誰起。哀哀歎田禾,往訴明天子。天子省田家,溝中亂如麻。
葛仙翁觀同首山諸公登山分韻得葛字㊀
蚤發雙鳧祠㊀,宿栖仙翁闥。通津從誰問,迷途幸爾脫。賞心賴二賢,蒙目恣開豁。徙倚諸峰巔,塵闤渺天末。軒冕豈不貴,烟霞有相奪。吞舟怍蓬海,鉛刀虧一割。熹陽儵云邁,怪事空咄咄。知音維子期,撫弦歎疏越。邱壠肆墾發,悽愴雍門曷。今古轉昕宵,方術事幽闊。子喬孰可招,李先孰可活。服金慕金丹,懅如饑且渴。落棺與沉船,厥事並乖剌。鱸羊如元放,逐聲亦薰聒。糠籺世所棄,良玉甘被褐。歸去來中山,采薇復采葛。
注
㊀雙鳧祠:實際叫雙鳧觀,是東漢以來紀念王喬的建築物,在今葉縣舊縣村北。古人對葉縣雙鳧觀題詩較多,如蘇軾、黃庭堅等都有《題雙鳧觀》詩。葛仙翁觀位於今襄城縣高陽山,為晉代著名道士、醫學家葛洪所建。現有明人湯紹於嘉靖己酉四月所書『紫霞仙境』石碑。
詠樹根
磐錯根節在,臃腫開庭除。棟梁斧斤外,榱桷廢棄餘。固知其燼煨,或敢借吹噓。雨露青天負,風雲白日虛。降才孰計本,篤始爾自初。朽化欽莊子,雕來憶宰予。瑣屑竟相待,寒灰可能儲。嵌罇堪漉酒,秘閣貯好書。明堂何日者,浮槎犯斗如。為山兹休假,蟠海愧已疎。末照除此夕,春風謝草廬。
栖栖
栖栖百年人,蟲魚游瀚海。念我昔同衾,長臥已五載。幽扄啟泉臺,石枕專相待。形容化土荄,萬寶沈光彩。爾應長不滅,永永知何在?
藍靛根
茛莠不成米,蒺藜未可飱。何知藍靛草,結根傍水村。顧維通稔歲,秪以厭雞豚。乃今華屋子,競取供朝昏。盛氣曾腴色,充腸更滌寃。尚衣如獻納,衮黻謝君恩。
守歲六首
一
記得垂髫年,齒壯驚渠老。朝來理吾髪,已復素如草。不識朱顏郎,向我應孰道。
二
亦有夸毘客,未老輒稱翁。道達力先憊,慚負壯心雄。寂寥千歲事,邈以憂患中。
三
既知齒云邁,方少復乃疑。擾擾百年內,念兹使人悲。忘言者誰子,萬古同襟期。
四
鏗算未為壽㊀,淵樂不在貧。平生求至理,寧復見斯人。陶公無意緒,顧於酒相親。
五
出郭擇塋地,正見伐古墳。臨穴歎未已,昔人聞不聞。蝸涎明畵壁,苔痕蝕篆文。
六
誰似魯仲尼,不知老將至。正使期百齡,袛餘五十二。早晚未可知,富貴非所覬。
注
㊀鏗:彭祖。
詠蘭二首
昔人慕蘭蕙,涉遠行裹糧。瞻依如覯玉,百拜升中堂。嗟兹誰委弃,時恐傷牛羊。臨風幸自愛,回首泣年光。
蘭生同中谷,芬芳如共蒂。那知各遠移,敷榮不相待。崇墉揚明馨,幽逕存宿馤。增培倘有人,幸兹本根在。
送武功尚生分韻得序字
嘅此倦遊人,悲歌傷齟齬。一琴一束書,作客燕秦旅。忽與集祖筵,詩卷吾當序。愁絕正春暮,停雲思延佇。前日迎我來,今日送君去。去住竟何如,脉脉空無語。搖搖此心旌,投棲欲何處。春風一杯酒,江山萬里許。河洛通龍津,浮槎犯牛女。嵩高西華巔,飄蕭學仙舉。遊山遊水間,得意擬相與。不然青門瓜,勝訪東陵墅。
泰陵㊀
攬衣重行行,日慕泰陵道。林樵藉援引,再拜哭絶倒。驚顧畏人執,不由通籍造。誰能鑄紅顏,令君常不老。牧兒拾橡栗,食我坐荒草。葉落滿空山,溪風為除掃。壤樹甘露繁,考古傷懷抱。
注
㊀泰陵:明孝宗朱祐樘與皇后張氏墓。
期仲默不至歸坐偶書[一]
買宅城西隅,退食慚幽獨。閉門芳草閒,誰復憐修竹。凉颷滿四隣,海月照山屋。仰視雲閒鴻,冥飛不可逐。
校記
[一]歸,《盛明百家诗·王方伯集》作『孤』。
平山祠㊀
泥途繄騧馬,聽雨東山下。風廻落木深,沸浪銷鳴琹。有衾不可寐,有酒不可醉。靡靡中夜情,亹亹念平生。登臨抱勇志,嗟兹風雨聲。採薇復採薇,山中幾日歸。
注
㊀清同治三年《郟縣志》卷十:『平山先生祠,在東郭外。』
月蝕
歲華倏既望,三歎天目虧。夏仲月初滿,雲戰血離離。朔日食之既,距今復幾時?蝦蟇肆狼毒,薄蝕如星靡。萬方齊道苦,黯慘悲冥司。陰陽互吞吐,復圓諒在兹。殷勤想態度,恐懼讀仝詩。
妾薄命
始憐妾命薄,終負主恩覃。少小隨天仗,尋常附後驂。春風爭柳媚,斜日鬭花酣。起舞誰將妬,幽間性所耽。秪緣歌袖扇,轉使笑蓍簪。御夕非無意,妾身自不堪。
西樵
西樵本石隱,屢詔登南宮。千仞瞻翔鳳,渭水載非熊。頤神游詞翰,屬草託深衷。錯輔成周定,禮問老聃同。編氓歸率土,休戚切聖躬。顧有商巖客,悲歌西復東。采蘭傷時邁,朱華萎飛蓬。凉颷飄颻去,天路欲安窮。奄忽歲云暮,鳴琹起夜中。素書那可識,啟事謝山公。
松皋㊀
鬱鬱松皋嵬,英名邈四海。八座聯尚書,亮節崇謙虛。世胄藉華勳,眄盼猶浮雲。典刑積探討,咎繇諒師保。類聚感鹿鳴,塤箎應同聲。彈冠者誰子?祶袍愧爾卿。傷哉菽水士,陳情有舊章。箕潁閒可眺,薇厥足首陽。齷齪祛蘇張,醇風迴虞唐。卓犖松皋子,古道自兹始。
注
㊀許讚(一四七三—一五四八),字廷美,號松皋,河南靈寶人,弘治九年(一四九六)進士,累至吏部尚書。
雨坐
細雨良不惡,鳴聲蕉葉間。孤琴罷尊酒,對此草堂間。移情向雲水,風帆天際還。野蔓開荒逕,從君歸舊山。
雲津書院用白沙韻㊀
聖岸迷通津,雲荒未可尋。歸輿在陳歎,傷哉去魯心。鳳往巢空在,鏗然餘磬音。白沙迥何意,相投惜芥針。
注
㊀陳憲章(一四二八—一五〇〇),字公甫,號石齋,廣東新會白沙村人,後人稱為白沙先生。正統十二年(一四四七)舉人。
山中懷華泉四首㊀
一
平生負意氣,磊磊舊京親。劇談終日夕,流傳句有神。奄忽向不惑,關山阻問津。雲霞飄海曙,雞鳴幾再晨。傷哉華泉子,別去鮮吾隣。
二
離離谷中草,夙駕窮中岐。歸來理蘭蕙,結友良維兹。含薰待風至,顧來靜者宜。損神向幽獨,朅來鳥雀欺。臨文欲改思,慚愧北山移。
三
蒼蒼有一士,習隱向山中。願言奉君子,雲水邈無窮。采采一携菜,緘之封詩筒。豈曰充珍味,庶以竭愚衷。
四
種樹蒼山中,中山苦乏水。石磴轉崎嶇,抱甕日爾爾。垂枝嘉果成,露沾亦已喜。山禽虛着眼,山人不蒙齒。和葉籍筠籠,寄語華泉子。
注
㊀這組詩當作於正德乙亥(一五一五)。清同治三年《郟縣志》卷三:『蒼山在馬頭崖西南,前有蒼谷寺,亦名龍爪崖。』蒼山又稱蒼谷山。
謝菊在軒併送原帽二章
一莖幻五綵,金丹錬海涯。枝枝色鬭豔,如看頃刻花。靈根竟誰染,陶令故名家。臨風懼先萎,零露益重嗟。五華褰帷外,萬里隔窗紗。
二年秋節麗,毒熱病天涯。那知九日過,不見一黃花。瓟垢動盈把,群芳空憶家。寒光照霜雪,夜闌忽歎嗟。瓊巵迥無寐,爾帽落青紗。
題梅菴汝梁別意圖詩序㊀
梅菴公,弋陽之隱者,耽詩涉史。其子希銓授汝郡博㊁,公携詹孺人往來就養。于其行也,士大夫繪為圖詩以贈,太守唐公命曰汝梁別意,而屬絅為序。詩曰:
出處繇來異,忠孝故難并。炯如而父子,仕隱皆嘉名。居常勖庭訓,私淑裕群英。日廩出學舍,膳母足餘羹。尚需徵賢詔,兼全色養誠。去住無復道,來往片帆輕。秋風江滸樹,日夕寒蟬鳴。臨岐擁冠蓋,洋洋頌悳聲。覆觴前致詞,征夫已抗旌。辭尊寧有為,事道詎無成。秩高如列鼎,乖隔若為情。亦有卑栖者,虛罍愧吾生。
注
㊀此詩當作於正德十四年(一五一九)。胡希銓正德六年(一五一一)任汝州學正,唐誥時為汝州知州。
㊁郡博,指學官。
贈內答釋三首
歲己卯,余行年四十又二,卯運逢生,母心實慮。十月二十五日初度之辰,先期將避客入山。妻嘗畱行,不聽,是日山中竟以傷足。撫摩悲悔,慟感何如,爰託陶子形影贈答之韻,用以紀過,并垂戒云爾。
贈內
運歲重歷卯,迍邅良此時㊀。誄禱請星士,愚謂安所之。質明方初度,折足竟由兹。龞跛怯履門,念爾臨盆期。養子知母勞,定省曠余思。一朝誠委弃,淚雨空漣洏。有來終有去,早晚幸無疑。傷心復揮涕,與爾自此辭。
注
㊀迍邅:行走艱難,指處境困難。
內答
奉君以賤驅,半生愧本拙。舅沒雖有孫,慈養乃屢絕。登高聞趾傷,為君失歡悅。生人孰不死,所懼生離別。祿食大官佳,賜刖影隨滅。家食豈其好,鼎廢畏中熱。違己互交病,肝腸斷已竭。君心異曾子,如妾斯乖劣。
母釋
水木遡本源,氏族各顯著。怪爾小年人,我輒道故。十七適王門,葛藟窮相附。念此幾男兒,辛苦向誰語。功成名不立,阿爺竟何處。乃今七十年,暮光那可住?闔族爾一身,餘子不足數。兒兮愼攸行,疾足非遠具。婦兮結來緣,為爾心相譽。賦命易窮通,日月易來去。眞心苟不渝,短脩復何懼?兹言入九泉,毋忘老身慮。
答龍湫子來書用二謝韻二首
一
絕交二謝後,欵曲意已悲。習坎當岐路,陽朱非吾誰。石磴兼山險,溟溟霧雨遲。跂子過襄野,旋余汝水湄。
二
眇眇太嶽川,行行具茨山。往歡歎未已,新悲路轉延。亮表開屢顧,董疏飲三篇。口碑自餘子,籖題詎我言。
烏夜啼
哀哀不見母,啼烏夜夜啼。烏啼一何亟,兒心一何悽。悽悽復悽悽,念母心轉迷。啞啞驚老大,反哺愧烏棲。含悲傷孝已,顧養有伯奇。聲盡繼以血,孰云天聽卑。吳起何如烏,樂羊豈憚麑。天全物則韙,物引性天頹。於烏良孝子,參爾復曾西。
過抱哥村㊀
中原昔喪亂,義姑出里門。遂使千載下,抱哥猶名村。伏臘走祠廟,義姑儼有神。維兹困饑饉,迯亡盡四隣。空過抱哥村,不見抱哥人。
注
㊀抱哥村:據清同治三年《郟縣志》卷三載,西關十里,崇興保有抱哥灣。同書卷二十一《藝文志》有清人仝梧《抱哥灣》詩,可與本詩相參照,其詩如下:『義姑寺下水潺潺,逢人說是抱哥灣。灣裏桃花紅簌簌,老人愛住桃花屋。為問誰稱魯義姑?老人一笑霜髯枯。當日赤眉走白馬,旌旗蔽空山原赭。姑抱其侄與其兒,力不能支氣吐霓。兵戈漸近山嵂萃,我侄我兒皆骨肉。含血呼兒委道旁,襁負弱侄走山陽。一灣流水聲嗚咽,天地怒號風落葉。義姑抱哥臥水灣,萬木為兵障草菅。精誠已貫三千尺,亂臣賊子消雄魄。問誰巾幗隱蒿萊,凜凜英風眉未開。義姑泣語揮天曰:「吾實有兒並有侄,伯道血印已棄之,泉下吾夫只此枝。」壯士吞聲淚雨潸,吾輩虛生天地間。抱哥氣吐灣前水,當與山川永不徙。投戈放馬謝東陵,從此乾坤不沸騰。及今抱哥灣上草,終古青青長未老。我聞其說拜墳頭,灣裏涓涓水自流。義烏飛集墳頭樹,咽咽嗚嗚鳴不住。男兒仗劍爭如姑,幾個凌煙閣上圖?老人一笑一淚漬,誰無君臣夫婦義。有胸爭似義姑心,致教劍戟滿山林。請君試看墳旁寺,龍樹香花留古字。』
關中行
彼美楊夫子,同此關中行。繄余備郎署,荃方握鈞衡。乞養返薇垣,絲綸登秘閣。冰炭忌炎凉,雲泥判苦樂。鹍鵬大圖南,鷦鷯戀故枝。去魯十四載,茹荼難可知。孰云昔蹈海,還將東去秦。嗟嗟雍門子,涕泗孟嘗君。
寄元氏魏僉憲
問病行山野[一],紫塞鴈來稀。那知余方罷,君亦拂劍歸。歲晚臨朔風,綈袍戀舊衣。王弘能載酒,醉與話相違。
校記
[一]野,《盛明百家詩·王方伯集》作『夜』。
避客山中二首和陶飲酒韻謝李少叅惠米
一
山中饒勝事,饑餓失所之。奈何秋風顏,將擬盛年時。負疴理毫素,玄髪竟如兹。撫心詎怨老,嗟來謝世疑。感君一斗米,腆贈遙相持。
二
有客驅我出,薄暮未歸山。薇蕨苦不易,村火偕宿言。慰問無別道,災荒歎時年。願得采風子,擊壤終流傳。
病中自嘲
舉世皆愛官,誰人不諱死。官非愛可得,死非諱可止。愛者良已蚩,諱者亦徒爾。不諱復不愛,委運曰天理。何妨跛脚翁,終為屈膝子。
壽封君畢先輩
有客秦中來,自列攻文字。獻策天子廷,遠作天朝使。四牧亟宵征,勉旃此王事。粵維父初辰,稱觴壽余志。河流瀉金罍,崑崙開玉笥。東來訪青牛,丹砂廻百二。西去揖金母,桃實熟幾次。千锺羅鼎食,三台博崇位。漢水縈方城,當陽橫紫翠。素心諒維兹,遙祝欽雅致。
客從遠方來謝莫太守
客從遠方來,驚我西堂夢。再拜展書筒,楚璧勞將送。濯濯茅仙筆,鬱鬱青州瓮。瓮口篆木香,茅草扎三洞。斟酌取微醺,試手風雷動。肺病一已瘳,膏肓一已控。感子徒意長,寧能賦五鳳。
寄上浚川兼答舊意四首㊀
一
伯同歸申陽,道見浚川公。持節下湖北,左轄還山東㊁。鯈聞忽愴舊,親交夢寐通。詎知委巷士,不為悲途窮。
二
竹林素多賢,蘇門迥獨嘯。倬兹二三子,韻苦不同調。反招顧何歸,反騷亦云妙。荆棘塞中衢,聰明異老少。
三
淵明歸猶遲,長吉去未早。白玉千載樓,黃花三逕草。誰復化雲龍,持觴候遠道。嘔肝未可知,山阿並終老。
四
宿交敦以於,周親顧徘徊。况我雙飛鵠,十載隔雲泥。握手河梁側,恨恨臨當乖。孰能慕蘇李,吁嗟爾平崖。
注
㊀王廷相(一四七四—一五四四),字子衡,又字秉衡,號浚川,河南儀封(今蘭考)人。弘治十五年(一五〇二)進士,選庶吉士,授兵部給事中,官至兵部尚書掌都察院事,加少保。罷歸,卒謚肅敏。明代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為明前七子之一。
㊁左轄:即左丞。左右丞官轄尚書省事,故左丞謂之左轄。
詠史
作事有大體,不為細物妨。撫劍游跨下,捧屨進河梁。下齊王爾信,封畱足吾良。偉哉二傑士,能忍固克剛。千金報一飯,黃石敦舊章。
憶兒同㊀
憶爾家食時,雞鳴已蚤起。焚膏具短檠,左經右子史。研朱以抽白,講讀遞無已。卒然獲奧義,解饑還忘暑。悠悠天壤間,孰樂可易此。槐黃促爾行,擢秀為爾喜。大火憶三旬,蚊蠅欺孤處。披襟坐中堂,揮汗鬱如雨。眠食互無聊,疾痛將誰理。慇懃夢老妻,精誠念游子。
注
㊀王同,字一之,號中泉,王尚絅長子。嘉靖壬午科舉人。曾任海州、隨州知州。為官清廉,又工書法。有關材料详見本書附錄三。
周道一章用前韻答莫太守
周道日交馳,誰復宣尼夢。清虛慚舊章,歸寔良兹送。驚蛇起暮煙,綠蟻浮春瓮。緬想廣成公,拂袖雲間洞。嗟兹鬱以沉,有客還飛動。間玉阻塗泥,逸駕安能控。瞻衣具茨山,千仞飄孤鳳。
詠羊裘
冬烝宰素羊,因之製裘領。乃知林壑間,千載空忍冷。烘燠展雙肩,蒙茸護脩頸。綦繫易攬結,拜趨亦嚴整。回首舊緼袍,臃腫如病癭。熹陽免暴檐,臨風忻造請。盤觴詎不惜,豹狐工為省。粵心既允安,云胡論衣褧。卓哉富貴翁,兹理已前省。
鎮海寺五首㊀
一
暮雨蓑笠出,取會稽琴尊。道周揖輿皂㊁,下馬各扃門。迷津誰可渡,倉皇棲近村。夜游復秉燭,高興賴王孫。
二
光明拜老姥,辛苦問金鍼。閃電驚雲開,長月悸星臨。殷勤理沾濡,痛定銷侮心[一]。點化廻天力,悠然感愾深。
三
林聲風未停,簷澑雨不止。風雨酷如秋,麥黃青亦死。經春夜方中,相望扈磵涘。泣雨悲廻風,凄凉宋孝子。
四
龍興蔣少府,哦松了公事。禮樂既百年,巋賢借遠志。啟簏執殘經,童冠遞問字。破衾半榻懸,長鞭獨馬至。觀風倘後時,能忘鎮海寺。
五
解組歸林泉,十載廢讀書。遺經將二子,講授凌郊墟。風湍蕭寺在,三宿輒逢殆。霧雨迷江天,波濤漲汝海。開徑延蔣生,稽古識桓榮。河汾齋久閉,誰復問升平。而我漫浪士,亦復奉君子。登堂曠晨昏,一宵凡幾起。大戴孰爾欽,燼煨傷予心。泥途空三歎,何處可携琴。
校記
[一]侮,《直隸汝州志》卷九作『悔』。
注
㊀镇海寺:道光十七年《寶豐縣志》卷五:『鎮海寺,在縣西北,汝水之濱……汝水蜿蜒西來,皆安瀾也,至寺北,則波濤汹湧,湯湯乎有海若之象焉。』
㊁輿皂:古代十等人中兩個低微等級的名稱。泛稱賤役、賤隸。
題張少府畵四首
春讀
惠風振書帷,廻陽盻芳草。陵苕懼中摧㊀,潛潁苦不早㊁。屈曲良已勤,遠志惻先道。道往有遺編,幽傷以終老。
注
㊀陵苕:花名,凌霄花的別名。
㊁潛潁:亦作『潛穎』,萌生的芽穗。
夏松
亭亭江上松,清風蔭江滸。二老都無管,班荆坐相語。心期不計年,意靜還忘暑。或云此夷叔,安知非伊呂。
秋閣
陰森樹露簷,華景囱臨水。紛囂遠市朝,帷坐竟何以?游神藝墨林,馳情竹素裏。嗟兹考槃人㊀,弗告亦永矢。
注
㊀考槃:指隐居。
冬驢
茫茫歷冰雪,關山凍已合。征僕惟往路,驢背風匼匝。寥寥意轉豪,凌空厰虛閣。中有飡霞賓,為君俯懸榻。
和端谿韻
相見不可得,相悲意闇然。玉膏期嵩少㊀,遺羹憶潁川。千秋王子晉,片心與誰傳。今人不見古,謷謷向彼天。
注
㊀玉膏:喻美酒。
咸陽謁周陵㊀
成康列昭穆,文武故纍纍。狐邱尚父墓,畢陌周公祠,顯承沈謨烈,齊魯荒周詩。耕犁偪隧道,率土阿邦時。傍有漢唐塚,鄰人芒未知㊁。往古詎勝歎,寒風鳴樹枝。
注
㊀周陵是西周文王、武王的陵墓,位於咸陽。
㊁芒:通『茫』。
邠州清卷
簿胥委中途,紛籍如蝟只。緯繣翳堂階,粉墨遞相識。然膏繼永夕,硃筆按終始。霣寒敝公私,歲月一坐此。孰知殘闕文,璧完向君子。從兹守關西,絜綱其念止。
解嘲澤山
翩翩牛衣子,草野來青山。倉皇奉王命,膜拜出前筵。差池方媿禮,屬意顧腥羶。大烹孰儗聖,魚肉難可捐。乃知齊魯客,嗟去固宜然。
別苑洛子
古道日以淪,贈處憤取友。粵余駑蹇姿,分岐寡援侑。靜默甘勇退,繽紛罹讒詬。進焉矯兹媚,同群遽駭走。升高顧釋階,終于爾何有。踟躕念子別,如失魯中叟。
寄贈渼陂㊀
咸京遇渼陂,開軒坐微月。戚戚感舊游,辛苦問采蕨。波埃各相歎,歲序良儵忽。懷珍爾離孽,抱璞誰泣刖。回風悲往日,世事空咄咄。中宵起交手,游春謌屢闋。登樓賦王粲,拾遺臥李渤。溟漠欽高論,代舞森興發。池草憶連枝,褱萱倚門闕。朝來媵河梁,種種照素髪。釣竿指杜鄠,百里望歸筏。
注
㊀王九思(一四六七—一五五一),字敬夫,鄠縣人,弘治丙辰(一四九六)進士,官至吏部郎中。坐劉瑾黨,降壽州同知,尋勒致仕。
關山雪㊀
乙酉冬,閏月既望,予以分守,桑憲副汝公以兵備同事冒雪固原,送總制太傅楊公東還㊁,省叅楊(靜修)、孟(望之、培之)㊂,憲司丁(原德)、江(□□)、任(宗程)、劉(堯民),各以職守先後沓至,而二康太史(德涵)、戶部(德充)㊃,各趨制府之召,歲除偕雨山大廵,雲集奉天。顧予蒿潛有年己,感之,作《關山雪》。
委羽伏蒿津,幾失京華春。那知關山雪,復此平生親。玉門閉重塞,皜渺覆皇仁。澤山驅劍戟,鶴洲寵詔新。申陽來孟氏,康子駕西秦。雨山開東閣,督府迓高賓。行避丁江節,任劉氣益振。更有商州使,璧連二孟鄰。藩臬鬱龍虎,冠蓋愉繽繽。兹焉會豈易,歌吟情並眞。星彩聯文瑞,川光耀嶽神。占天奏史氏,獻賦想楓宸。
注
㊀此詩作於嘉靖丙戌(一五二六)。桑溥,明朝濮州人,字汝公,正德十三年(一五一八)任華州知州。
㊁分守:明時按察使、按察分司,又稱監司,亦可稱分守。楊公,指楊一清。楊一清(一四五四—一五三〇),字應寧,號邃庵,成化八年(一四七二)進士。官至內閣首輔。《明史》本傳稱其『博學善權變,尤曉暢邊事』,『其才一時無兩,或比之姚崇云』。王尚絅在詩中称其為邃老,如《邃老第一關韻》《邃老蒿店壁間韻》。
㊂孟洋(一四八三—一五三四),字望之,一字有涯,號無涯子。如:《孟洋遊月牙巖和龍奇徐淮詩》:『天設巖須古,月牙名自今。樹低千岸轉,洞敞萬峰侵。冠服乘雲麗,笙歌落澗深。南州眞勝概,北客此登臨。正德乙亥夏汝南無涯子孟洋題。』(《桂林石刻總集輯挍》,中華書局二〇一三年版)河南信陽人。弘治十八年(一五〇五)進士,除行人,選為御史,坐論張桂詔下獄,謫桂林教授,遷知汶上縣,再遷嘉興同知,升湖廣僉事,引疾歸。旋起山東僉事,進參議,轉陝西參政,拜僉都御史,巡撫寧夏,改理河道,官終南京大理寺卿。
㊃康海(一四七五—一五四〇),字德涵,號對山,陝西武功人,弘治十五年(一五〇二)狀元,任翰林院修撰,為明『前七子』之一。据余春柯《康海著述交游考释》,康浩,字德充,号南川,辛未进士,康海叔父之子。曾任户部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