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卞城收子路为徒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卞,即卞城,其遗址在泉林镇卞桥村。卞是一个古老的国度,据考证:公元前22世纪,距今4200年左右,舜帝即位,他将颛顼曾孙、黄帝的七世孙一个叫作“明”的人,封在山东泗水境内担任国王,并赐国号为卞。后“汤伐有卞”,卞国灭亡,由国降为邑。子路的八世祖卞咨曾任卞邑大夫,才“家于卞”。仲咨以后,奂、式、度、肇、拱、北只留其名,身世不详。到了仲凫这一代沦为平民,只知其“娶宋氏,生子由”。据《仲里志》:仲凫年三十无子,求嗣于天,其妻遂有身孕,分娩之前,梦熊入怀,其情甚异,遂告其夫。仲凫听后十分惊喜地说:“熊亦贵兽,必生贵子。”子路遂亦降生,时为公元前542年,农历九月初七日。取名仲由,字子路。“子路”者,古代为熊的别称。仲子的取名,寄托着父母的良好祝愿,希望他将来能成为勇猛盖世的英雄。
卞城遗址今天仍在,为济宁市文物保护单位。这一带就应该是子路生活过的地方,也应该是孔子最初见到子路并收其为徒的地方。
在当地流传着一则孔子初见子路的故事:一天,孔子率弟子来泗水泉林观景,天热口渴,见一人在井台打水,便上前请求给口水喝。此人便是仲由。仲由问:“您是何人?”孔子答曰:“鲁国孔丘。”仲由笑道:“圣人饮水不难,我作一字如果认识,井水尽喝,并拜倒在夫子脚下。如果不认识,那就请给我当徒弟吧。”孔子曰:“可以。”仲由说:“空口无凭,击掌为证。”夫子与仲由连击三掌后,见仲由将扁担平放在井口正中,身立井侧问道:“这是什么字?”夫子摇头故作不知。仲由仰天大笑道:“一个‘中’字都不认识,看来圣人也不过是徒有其名!”孔子见此人太过狂妄,便想压压他的威风,说道:“此字不念‘中’而念‘仲’。”仲由不解:“为什么?”孔子用手指指井口,又指指仲由说:“井口放扁担乃一‘中’字,人立在旁乃一‘仲’字。”仲由听后,大为佩服,跪地连向孔子拜了三拜,认孔子为师。孔子扶起仲由,说:“仲由路边难师,实为奇事,你就取字‘子路’吧。”
其实子路拜孔子为师,有一个曲折而又复杂的过程。《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关于“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史籍上多有记载。
有一次子路手提宝剑来见孔子。孔子问他:“子由!你拿这个东西干什么?”子路说:“要是遇到好人,我就用善意来对待他;遇到坏人,我就用它来自卫。”孔子说:“君子把忠诚作为待人处世的根本,用仁义来做防卫,这样的话不用走出院墙,你的名声就能传到千里之外。面对不善之人,我就用忠诚来感化他;面对强盗暴徒,我就用仁爱来化解他,哪里用得着宝剑呢?”子路听了孔子的话大受启发,说:“请先生允许我以最恭敬的礼节来事奉您吧。”(《说苑·贵德》:“子路持剑,孔子问曰:‘由!安用此乎?’子路曰:‘善,吾者固以善之;不善,吾者固以自卫。’孔子曰:‘君子以忠为质,以仁为卫,不出环堵之内,而闻千里之外。不善以忠化,寇暴以仁围,何必持剑乎?’子路曰:‘由也,请摄齐以事先生矣。’”)
又有一次,子路穿着鲜艳华丽的衣服来见孔子。孔子问:“你为什么要穿得这么华丽呢?从前长江发源于岷山,它的源头只能浮起个水杯。等水流变大之后在其渡口处,人们不乘船,不避开狂风就无法渡过,不就是因为下游的水多了吗?现在你穿的衣服鲜艳夺目,又洋洋得意的样子,天下有谁肯把你犯的错误告诉你呢?”子路听后很不好意思,赶紧走了出去,换上了朴素的衣服进来,态度还是一副很自得的样子。孔子又教导他说:“子由你要记住,我告诉你,夸夸其谈的人华而不实,喜欢表现自己的人好自夸,把智慧和能力表现在脸上的人是小人。所以,君子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是说话的关键。有能力就说有能力,没能力就说没能力,这是行为的准则。能做到知之为知之就是智慧,能做到不能为不能就是仁德。既有智慧又有仁德,你还会有什么不满足的吗?”(《荀子·子道》:“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曰:‘由,是裾裾何也?昔者江出于岷山,其始出也,其源可以滥觞。及其至江之津也,不放舟,不避风,则不可涉也,非维下流水多邪?今汝服既盛,颜色充盈,天下且孰肯谏汝矣!’子路趋而出,改服而入,盖犹若也。孔子曰:‘志之,吾语汝。奋于言者华,奋于行者伐,色知而有能者,小人也。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则知,行至则仁。既知且仁,夫恶有不足矣哉!’”)孔子告诉子路,人的品德不是外在的修饰,而是内在的修养。
司马迁说子路曾“陵暴孔子”,其实严重的时候他还想杀孔子。
有一次孔子带着子路游山,孔子口渴让子路到山涧取水。子路在水边遇到老虎,便跟老虎搏斗起来。子路一把揪住尾巴,一使劲把尾巴揪了下来,揣在怀里,舀了一罐水回来,想要炫耀一下自己打虎的本事,进门便问:“上等勇士怎样打虎?”孔子说:“上等勇士打虎先揍虎头。”子路又问:“中等勇士怎样打虎?”孔子说:“中等勇士先揪老虎的耳朵。”子路又问:“那下等勇士怎样打虎?”孔子说:“下等勇士打虎拽虎尾。”子路本想因打虎能得到老师的表扬,却被老师数落成了下等人,心里很憋屈,走出来把虎尾扔掉。他转而一想,老师原来知道水边有虎还让我去取水,这不是想杀我吗?不行,我得先把他宰了,便捡起个石盘转回来想杀孔子,问:“上等人杀人怎么杀?”孔子说:“用笔头。”子路又问:“中等人杀人怎么杀?”孔子说:“用语言。”子路又问:“下等人杀人怎么杀?”孔子说:“用石盘。”子路一下子泄了气,出外把石盘扔了。(《金楼子·杂记上》[2]:“孔子出游于山,使子路取水。逢虎于水,与战,揽尾得之,纳于怀中。取水还,问孔子曰:‘上士杀虎如之何?’子曰:‘上士杀虎持虎头。’‘中士杀虎如之何?’子曰:‘中士杀虎持虎耳。’又问:‘下士杀虎如之何?’子曰:‘下士杀虎捉虎尾。’子路出尾弃之。复怀石盘曰:‘夫子知虎在水而使我取水。是欲杀我也。’乃欲杀夫子。问:‘上士杀人如之何?’曰:‘用笔端。’‘中士杀人如之何?’曰:‘用语言。’‘下士杀人如之何?’曰:‘用石盘。’子路乃弃盘而去。”)
笔者认为,以上孔子训服子路的故事,应发生在卞这块土地上。经过几次反复,终于让子路心服口服,拜倒在孔子门下。从此风风雨雨,鞍前马后,子路从未离开过孔子。
关于子路故里,另一说在今平邑县仲村镇。村里原有仲子祠,曾出土过“仲子故里”碑,光绪年间《重修仲子祠碑记》碑尚存,作者为钦加二品衔赏戴花翎直隶补用道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邑人王景禧。他认为,仲子故里为仲村:“又征志乘,费西境仲村为仲子故里,明邑侯阎国脉建之碑曰:‘仲子生身故里。’”又说:“其曰卞人,概仲村原属卞地……”《尸子》《韩诗外传》等书均说:“子路,卞之野人也。”意为子路为卞的乡野之人。平邑的仲村与泗水的泉林相距仅十多公里,古属卞。此说值得考虑。
通过孔子收子路为徒这件事,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孔子此行的时间。按《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路小孔子9岁,据《仲里志》,子路19岁拜孔子为师。这一年孔子28岁,为鲁昭公十八年,公元前524年。这应是孔子登蒙山的具体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