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6章 死亡
在冯积岐的长短篇小说中描写了众多死亡景象,在这些死亡景象中,几乎没有一位死者是安详的,他们都是经历了千疮百孔的人生而最后走向了死亡。在冯积岐的小说中,大多对死亡的描述都是他者视角,大多描写了主角看到的死亡及主角的感受。
在他的《大树底下》中,周雨言的奶奶白玫的死充满了凄惨感。作者通过周志伟、秦改香以及吴小凤的心理活动讲述了白玫隐忍、善良的个性,而周雨言则更是从白玫的身上体会到了爱,这“爱是一点一滴的积累”出来的,包含在一蔬一饭中,包含在精神里。同时,他也从白玫身上体会到了人的存在:“他的肉身子从儿时就在祖母的怀抱中,他从祖母那里感受到了人的存在本身,感受到肉体的温暖,肉体的奥秘以至成年后的破译和肉体的获取都离不开祖母的启示。”[1]就是这样一个温暖、善良、隐忍的女性死得格外凄楚:“她连一口好棺材也装不起,没有钱买木料,周志伟拆了几块木板楼上的木板,卸了灶房门上的门板,东拼西凑,再从锅底上刷下来一些锅墨涂抹一下,凑合了一副棺材,棺材看起来还不如像样的蜂箱。”[2]不仅如此,白玫还不许被埋到公坟里,因为白玫是地主婆,所以要让她“死无葬身之地”。[3]这个一生给予家人温暖,具有精神温度的女性,一生求爱而不得,没有孩子,最后更是死无葬身之地,可谓凄惨异常。
在他的短篇小说《目睹过的或未了却的事情》中描写了少年山子对死亡的恐惧,他只是看了一眼死亡的肖伯的样子,就一直念念有词地说:“我没看见,我啥也没看见。”[4]并且神情倦怠,躺在炕上昏睡不醒。少年看到了死亡,看到了生命的消逝,见证了肖伯从一个年富力强的青年人到死亡的景象。而肖伯的死则是被政治围堵而死,以至于死后还害怕工作组,在山子妈妈说:“肖伯,你听,好像是工作组在叫你哩。”[5]他的鬼魂很快就消失了。父亲说:“肖伯这人也真是……是那几个人扭在一块要给他戴帽子的,他该是明白的。”[6]最后,山子看到“在路的旁边的地里有一座很胆怯很瘦小的新坟”,这是肖伯的坟,山子觉得山在晃,地在晃,坟在晃,“随即扑倒在地”,呓语地说:“我没看见,啥也没看见。”[7]在作者所著的《关中》中有一篇《闹鬼》小文,可以看作是对《目睹过的或未了却的事情》的一个补充,该文更为详尽地记述了自杀前和自杀时的场景,叙述了一个身强力健、不知忧愁为何物的青年在被戴上“地主”的帽子后,如何从一个英俊清秀的青年迅速地变为“两腮陷下去,一双眼睛显得尤其大、目光麻木、冷漠无神”的精神被压垮的人。他的身体急速枯萎,变成了“他似乎瘫在那儿,身体全要靠那面土墙支撑;他的脸上没有一丝光彩,颜色灰暗,那简直不是人的脸庞,只是一个毫无生机的器皿或者只是一块颜色枯萎的泥土”[8]。在作者的笔下还描述了很多因为阶级身份是“黑五类”而死亡的例子。在他的《敲门》中,因为是“黑五类”疯掉的马中朝最后凄惨地死于村里的井中;马巧霞被轮奸后,最后喝农药而死。
在冯积岐的笔下,除了政治因素导致的死亡外,还有因为性冲动与伦理道德间的冲突无法平衡而死亡的。如《刀子》中杀猪的马长义,是用刀子的好手,凭借着用刀子的高超技巧和与老婆相濡以沫的爱获得了幸福的生活,而当老婆去世之后,他在性冲动的欲望和为老婆守爱的伦理道德观念之间久久不能平衡,于是割断了自己的血管自杀了。
冯积岐还描写了一群经历生活艰辛最后死于疾病的妇女。如《沉默的年代》中的周雨言的母亲秦改香,经历过饥饿、羞辱、政治运动,一辈子任劳任怨,最后由于县医院的不作为,也没诊断出到底是什么病而死;充满生命力的宁巧仙被六指陷害、丈夫抛弃,最终被枪毙;在经济大潮中为了挣钱被拉去黑砖窑的丁小青,在黑砖窑经过非人的虐待,“皮包骨头,两眼无神……身上伤痕累累,几乎没有一处好皮肉,脊背上的冻疮比鸡蛋还大,肩胛下面的骨头都露出来了。他的一双脚踝正在腐烂,两条腿肿得很厉害”[9]。最后在过完16岁生日后,“将裤袋绑在窗框上,勒死了自己”。[10]还有为了追求自身的性冲动和身体觉醒的女性的死亡,其长篇小说《重生》中,写到李盈悦在44岁时的死亡,“躺在殡仪馆里的那具面容冰冷、形体枯萎对这个世界失去了感觉的尸体就是二十年前我搂抱在怀里的激情饱满的如同汁液漫流的李盈悦?就是曾经给我带来无尽的愉悦、难言的痛苦的李盈悦?充满欲望的肉体像河流一样干涸了,想象力丰富的思维停止了转动”[11]。“癌症已将她折磨得面目全非,日光灯聚拢在她塌陷下去的脸庞上,离去时的痛苦依然活生生地写在她的眉宇间。”[12]死亡将一个生命力饱满的年轻人变为了一具冰冷的尸体。
总体来看,在冯积岐的笔下,人的苦难样态呈现为饥饿、性本能的压抑以及性侵、疾病和死亡。而这几种样态都离不开权力的规制,或者是政治权力,或者是经济,或者是伦理道德。在冯积岐的笔下,这些苦难的样态其实都指向了一个问题,即不断地拷问人性,拷问在多种权力的规制下,人性到底会被异化到什么程度,这也是作家自身的体验,冯积岐自己经历了“社教”运动、“文化大革命”,并被冠以“地主娃”的身份,他亲眼看到了他的长篇小说《大树底下》、短篇小说《目睹了或未了却的事情》中的事情,这是他亲身的体验。他也亲身经历了不能入团、入党,不能进步的经历,这在他的小说中都有所体现。可以说,冯积岐小说中所写的苦难事实,大多都或是他亲身经历或亲眼所见或有所耳闻的,但是,苦难并没有压垮他,而是使他的精神和情感更为丰富、文学敏锐性更强,可以说,他的小说是在苦难中成长出的鲜艳之花。
注释
[1]冯积岐:《沉默的年代》,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版,第146页。
[2]冯积岐:《沉默的年代》,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版,第144页。
[3]冯积岐:《沉默的年代》,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版,第148页。
[4]冯积岐:《冯积岐短篇小说自选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8页。
[5]冯积岐:《冯积岐短篇小说自选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0页。
[6]冯积岐:《冯积岐短篇小说自选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1页。
[7]冯积岐:《冯积岐短篇小说自选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2页。
[8]冯积岐:《关中》,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第168页。
[9]冯积岐:《敲门》,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161页。
[10]冯积岐:《敲门》,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163页。
[11]冯积岐:《重生》,湖南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第2页。
[12]冯积岐:《重生》,湖南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第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