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9世纪河湟多民族走廊历史文化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导论

一 生存环境与自然资源

河湟多民族走廊主要包括今日甘肃、青海境内黄河上游以南大部分地区和湟水流域,其中甘肃、青海境内黄河以南大部分地区主要包括明代的河州(今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洮州(今甘肃省临潭县)、岷州(今甘肃省岷县、西和县、礼县等)、迭州(今甘肃省迭部县)、宕州(今甘肃省宕昌县)、阶州(今甘肃省武都县),湟水流域主要包括明代的积石州(今青海省贵德县一带)、湟州(今青海省乐都县)、鄯州(今青海省西宁市)、廓州(今青海省尖扎县)以及青海湖以东地区。

河、湟、岷、洮地区平均海拔高度在2000米左右,生态环境总体较好。这里既有畜牧生态区,也有农耕生态区,农耕活动多在1580—2500米。这一地区草场面积分布广泛,有高寒草甸、荒原草原、山地草原、草甸草原、沼泽化草原等多种类型的草场及灌木丛林,这些皆为畜牧业生产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河、湟、岷、洮地区水资源较为丰富,黄河及其支流洮河、大夏河、湟水等河流流经境内,但水资源分布极不平衡,黄河两岸各支流河谷、川、原、台地水资源丰富,而丘陵山地山高水低,土质疏松,限制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境内湟、鄯、廓、积石、熙(今甘肃省临洮县)、河、岷、洮、迭、宕等州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发达地区,沿河地带成为主要农区。其中“武威之南至于洮、河、兰、鄯,皆故汉郡县,所谓湟中浩亹、大小榆、枹罕,土地肥美,宜五种者在焉”[1];而湟州与鄯州地处湟水河谷平原,地险而土沃。湟水两岸水利灌溉发达,尤其适宜农耕,农业生产发达,粮食产量较高。积石州、廓州分处黄河南北,沿河谷地皆可耕可牧。

唐“安史之乱”后,强大的吐蕃开始向河湟地区扩张。宋代时,整个藏区基本形成了上部阿里(mngav ris)三围、中部卫藏四翼(dbus gtsang rubzhi)、下部朵康(又称多康)六岗(mdo khams sgang drug)三大藏区。阿里三围中,布让(spu rang,现为西藏普兰县)、芒域(mang yul,现为西藏达拉克县)、桑噶尔(zang dkar)三部为一围;黎域(li yul,今新疆于阗一带)、祝夏(bru sha,即唐代的大小勃律)、罢蒂(sbal ti)三部为一围;象雄(zhang zhung,即大小羊同,今西藏札达县一带)、上下赤代(khri te)三部为一围。卫藏四翼即吐蕃时代藏地冶如(gyas ru)、如拉(ru lag)两翼,卫地的伍如(dbu ru)、约如(gyon ru)两翼;[2]下部朵康六岗的“朵康”,从字义上讲,应当包括安多与康区两地,即卫藏以东、以北的川、青、甘、滇全部藏区。但从《安多政教史》可知,“六岗”地区仅包括今西藏昌都地区和青海玉树、果洛两州,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的一部分以及四川甘孜州全部(不含泸定的河东地区)。安多的绝大部分地区均未包括在内。所谓“朵康六岗”之说实际上并未概括整个朵康地面,故藏文史籍中又有“朵康三岗”之说,即将其分为“玛尔康”(原朵康区域)、“野摩塘”(朵康)、“吉塘”(宗喀)三部。[3]这样划分虽然概括了整个朵康地区,却与“两水之间为一岗”的传统说法相悖。由此可见,藏地的命名是一种地理概念,而非严格的地理区划。按照这种理解,藏文史书中更为常见的是将藏区分成所谓“卫藏法区”“朵康人区”“安多马区”,即现在一般所称的康区、卫区、安多三大藏区。

宋代朵康又分为朵堆(朵甘或朵甘思)与朵麦两部分,朵麦在元代称朵思麻或脱思麻,明代称安多。朵,安多之略称,思麻,意为东部或下部。朵思麻意为下朵,即安多地区。据《安多政教史》记载,安多之名取自巴彦喀拉山东麓的阿庆冈嘉雪山与多拉山两座山名的首字。[4]安多藏区大体包括今四川西北部、甘肃南部、河西走廊东段部分地区以及青海除玉树以外的全部藏族居住区。

河、湟、岷、洮地区地处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是黄河与湟水流经的地区。黄河自发源地蜿蜒东流,绕过积石山后屈曲西北流,在今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境内逐渐转向东流,入青海省贵德县境内,流经尖扎县后进入今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东乡族自治县、永靖县,再从兰州向东进入宁夏境内。湟水自大通山南麓牛堆心曲折向东流,经西宁、乐都后汇入黄河。这一地区南部延伸到川西高原,东部地处黄土高原,北邻内蒙古高原。从河湟地区向北越过祁连山与河西走廊相连;向东越过大通河,沿庄浪河通凉州(今甘肃武威市)、会州(今甘肃靖远县);向西抵日月山;向南限于小积石山。日月山位于青海湖东,今青海湟中县南,是青海牧区与农区的天然分界;小积石山在今甘肃临夏县西北。这一地区海拔高低悬殊,地形复杂,崇山峻岭,沟壑交错,道路险阻,交通极为不便,自古以来为羌、戎所居。东汉张衡《西京赋》谓:“右有陇坻之隘,隔阂华戎。”[5]北宋时期,河西走廊被西夏阻塞,青唐城(今青海西宁市)便成为宋朝与吐蕃及西域的交通枢纽,中外行人、贡使由渭水河谷经巩州(今甘肃陇西县)、熙州、河州至湟州,循湟水河谷抵青唐再转而西藏或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