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淮河流域族群演化与文化融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淮河下游旧石器时期文化

淮河下游的旧石器时期文化遗存主要分布在鲁中南、苏北和滨海地区,从考古发现来看,相比淮河上游与中游地区,淮河下游的旧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存更为丰富,范围更广泛,持续的时间也最长。

1.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

(1) 山东沂源猿人

沂源猿人遗址位于山东省沂源县城西北7.5 千米的土门镇骑子鞍山,是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发现于1981年,先后出土人类化石有:头盖骨1块、牙齿8颗、肱骨1块、股骨1块、眉骨2 块、肋骨1 块,出土的沂源猿人全部化石材料至少代表了两个成年个体。同时出土大量伴生哺乳动物如肿骨鹿、葛氏斑鹿、梅氏犀牛、三门马、居氏大河狸、李氏野猪、鬣狗、虎等十几种中更新世化石。沂源猿人生活的时代与北京猿人为同一时期,距今四五十万年。

沂源猿人的形态特征为直立人,其眉脊骨具有眶上沟并在眶上圆枕外侧向下延伸,不同于安徽和县猿人,却与北京人相类;动物化石所显示的主要动物种属也都是周口店第一地点动物群的主要成员。所以人们认为沂源猿人可能是北京猿人的分支[18]

(2)山东日照秦家官庄遗址

日照秦家官庄旧石器遗址位于日照东北14 千米的秦家官庄村南,遗址发现于1983年,从地层堆积来判断,其生活的时代与沂源猿人相同,出土的石器也属于旧石器早期遗物。在第二层底部出土打击石器共有10件,包括3 件石核、1 件石片、4 件刮削器、2 件砍砸器。3 件石核中砸击石核1 件、锤击石核2 件,锤击石核都呈双台面,砸击石核的两长端各有一个砸击出来的刃;1 件石片打击点突出,劈裂面凹下,呈现出人工锤击的特征;4 件刮削器中包括凹刃刮削器1 件、端刃刮削器1 件、石片刮削器2 件;2 件砍砸器分别为1 件单凸刃砍砸器和1 件两侧刃砍砸器[19]

从石器制作方法来看,秦家官庄人制作石器的石质多为板岩、脉石英和石英石;在加工石器时,打片多采用石锤直击法,然后再进行加工、修理,且以单面修理较多;石器类型主要是刮削器和砍砸器[20]

(3)山东沂水县南洼洞遗址

南洼洞遗址位于沂水县城西北约34 千米诸葛镇范家旺村西南的山顶上,高出山下河面约100米。遗址最初发现于1958年,20世纪80年代对这处遗址进行深入调查,先后发现多面石核2 件,双台面石核1 件,石片3件、骨器1件、砍砸器1 件。石制品的原料均为石灰岩。石器的时代应为旧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为20万年前[21]

秦家官庄旧石器时代遗址与“沂源猿人”的时代基本相同,而南洼洞遗址要晚些。秦家官庄遗址与沂源猿人遗址距离不足200 千米,南洼洞遗址介于两地之间。目前我们尚不能证明秦家官庄人、南洼洞人是否就是“沂源猿人”的一个分支,但可以说明,在旧石器早期的鲁中南地区,有大量的远古人类生活,其范围从泰沂山区直到黄海之滨。

2.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

(1)山东沂源县骑子鞍山的千人洞遗址

千人洞遗址位于山东沂源县城西北12 千米处的鲁山之阳,距离沂源猿人遗址仅约5.5 千米。该遗址最早发现于1965年。在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旧石器,主要有刮削器15件、石核11件、石柱核3件、石片10件。石品的制作原料为石英岩和脉石英岩,石器的打制方法是:刮削器都以单刃者居多,单面修制;石片用直接打击法制成,一些石片不经过修理而直接使用;石核的台面有天然和人工的两种。

哺乳动物化石主要有野猪、野马、野驴和鹿等。此处文化遗址为旧石器晚期遗址,其时代距今有3万—2万年[22]

(2)山东新泰乌珠台文化遗址

乌珠台遗址位于泰山南麓新泰市乌珠台村南部山区凤凰山与玉皇山之间的沟壑之中。1966年4月,当地群众在找水源时意外发现了1 枚人牙化石和一些哺乳动物化石。经过鉴定,人类牙齿化石属少女个体的左下臼齿。在遗址中还出土了一批哺乳动物如虎、马、猪、鹿、牛、披毛犀等的牙齿化石。据研究,“人牙化石和哺乳动物化石所代表的时代同骑子鞍山千人洞遗址的时代基本一样,都是属于更新世晚期的文化遗存,距今亦是两三万年”[23]

(3)山东郯城望海楼文化遗址

郯城望海楼旧石器时代遗址位于郯城县东南马陵山,出土遗物有222件,石器制作原料以脉石英、石英岩、砂岩等为主。石制品主要为石片、石核、尖状器、砍砸器等。尤以船底形石核、楔状石核等最具代表性。研究表明,“望海楼地点的遗存明显地早于附近地区黑龙潭地点上文化层、大贤庄的细石器及凤凰岭等地的典型细石器遗存,而与黑龙潭地点的下文化层相当”[24]

(4)山东郯城黑龙潭细石器遗址

黑龙潭细石器遗址位于郯城县东南约20 千米的红花乡大尚庄村东马陵山西坡,西距大尚庄约1千米,东与江苏省东海县交界。该遗址于1982年发现。石器主要有细石叶;细石器,包括:刮削器(拇指盖状小刮削器、圆头刮削器、端刃刮削器、盘状圆刮器、凹刃刮削器、斜边刮削器、长刮器、两侧刃刮削器)、雕刻器、尖状器;细石核,主要有船底形石核、锥状石核、柱状石核、三棱状石核、砸击石核等。石器加工技术主要采用砸击技术。制作材料主要为石英、玛瑙、燧石、石髓、水晶、板岩等。黑龙潭细石器的时代处在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后一阶段,呈现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向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过渡的特征[25]

(5)江苏将军崖遗址

将军崖遗址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区锦屏山下,2004—2006年考古研究者连续三次对其进行发掘工作,出土石制品1500 余件。石器的原料主要为石英、燧石、水晶等。制作工艺为锤击法、砸击法和间接锤击法。将军崖出土的石器特征与苏南有很大差别,苏南地区旧石器以大型砾石石器为主,砍砸器最多,属于中国南方的砾石石器;而将军崖出土的石器类型以小型刮削器为主,与中国北方的石片石器工业比较接近[26]

(6)江苏大贤庄细石器遗址

大贤庄遗址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山左口乡前贤村西南的马陵山山顶和山坡地段。初发现于1974年,后经过多次采集发掘,发现了大量的石制品。主要有石锤、石球、手斧、砍伐器、尖状器、盘状器、刮削器等;制作石料有玛瑙、燧石、水晶、石英、石英岩、玉髓和脉石英等;加工方法主要是砸击法、锤击法。石器类型与山西下川遗址出土的细石器极其相似。遗址年代距今16000—10000年[27]

位于鲁南和苏北的黑龙潭、大贤庄等地的旧石器时期的晚期文化遗存,分布在同一区域,很有可能属于同一族群。

3.几点结论

(1)淮河下游的旧石器早期人类属北方族群

在淮河下游的鲁中南和苏北一带所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从旧石器时代早期一直延续到旧石器时代晚期,从发现的早期人类与动物化石来看,多与北方原始族群特别是北京人极其相近,当是北方原始属群南迁而来。

(2)从旧石器到新石器过渡的线索较为清楚

考古界在山东沂源县东南部山区的扁扁洞中发现了一处文化遗址,出土了几片石英岩类石片,还有石磨盘、石磨棒、陶片等。经碳14 测定,人头骨碎片距今11000—96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石磨盘呈长方形,简洁规整,器身较厚,表面因为较长时期的使用而磨损下凹约1 厘米;石磨棒较短,两端细中间粗。同时又在这一区域发现了黄崖洞遗址,它与扁扁洞遗址同属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出土一些陶片,从陶片的制作工艺看,比扁扁洞先进,并且与后李文化有相似之处。所以研究者认为黄崖洞文化或许可能是后李文化的源头[28]

(3)东夷族群的演化与文化的发展有着更加悠久的历史

在中国史前文化中,东夷文化一直是令人瞩目的区域文化,新石器时期的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都可视为东夷族群所创造的史前文明;东夷族群自夏、商、周三代也是最为活跃的族群之一。从新石器时代到夏、商、周时期东夷文化一直延续着。从淮河下游的旧石器时期文化遗址来看,东夷地区自古就是人类重要的栖息、繁衍地,我们虽然不能说新石器时期的东夷文化直接继承了淮河流域下游的旧石器时期时代的文化,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一区域发达的旧石器时代文化一定对后来的东夷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李占扬:《河南许昌灵井旧石器遗址研究思路及最新进展》,《东方考古》第9辑。

[2]周国兴:《河南许昌灵井的石器时代遗存》,《考古》1974年第2期。

[3]周国兴:《河南许昌灵井的石器时代遗存》,《考古》1974年第2期。

[4]李占扬:《河南灵井“许昌人”遗址的考古新收获》,《化石》2009年第3期。

[5]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许昌灵井旧石器时代遗址2006年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10年第1期。

[6]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新密市李家沟遗址发掘简报》,《考古》2011年第4期。

[7]王幼平:《新密李家沟遗址研究进展及相关问题》,《中原文物》2014年第1期。

[8]张居中、李占扬:《河南舞阳大岗细石器地点发掘报告》,《人类学学报》1996年第2期。

[9]李占扬:《关于中原地区新、旧石器时代文化过渡问题的思考——以灵井遗址为例》,《考古学研究》第七辑。

[10]张弛:《论贾湖一期文化遗存》,《文物》2001年第3期。

[11]陈德珍、张居中:《早期新石器时代贾湖遗址人类的体质特征及与其他地区新石器时代人和现代人的比较》,《人类学学报》1998年第3期。

[12]黄万波:《安徽和县猿人化石及有关问题的初步研究》,《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82年第3期。

[13]黄万波:《安徽和县猿人化石及有关问题的初步研究》,《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82年第3期。

[14]吴茂霖:《1981年发现的安徽和县猿人化石》,《人类学学报》1983年第2期。

[15]许春华、张银运、陈才弟、方笃生:《安徽巢县发现的人类枕骨化石和哺乳动物化石》,《人类学学报》1984年第3期。

[16]许春华、张银运:《安徽巢县人类化石地点的新材料》,《人类学学报》1986年第4期。

[17]沈冠军、房迎三、金林红:《巢县人年代位置新证据及其意义》,《人类学学报》1994年第3期。

[18]徐淑彬:《鲁东南旧石器考古的新收获——兼谈鲁东南与苏北地区旧石器文化的关系》,《东南文化》1988年第2期。

[19]逄振镐:《山东旧石器文化概论》,《华夏考古》1994年第4期。

[20]徐淑彬、杨深富:《山东日照秦家官庄发现旧石器》,《考古》1985年第5期。

[21]徐淑彬、马玺伦、孔凡刚:《山东省沂水县南洼洞发现旧石器》,《考古》1985年第8 期;徐淑彬:《鲁东南旧石器考古的新收获——兼谈鲁东南与苏北地区旧石器文化的关系》,《东南文化》1988年第2期。

[22]逄振镐:《山东旧石器文化概论》,《华夏考古》1994年第4期。

[23]逄振镐:《山东旧石器文化概论》,《华夏考古》1994年第4期。

[24]徐淑彬、赵敬民、黄新忠:《山东郯城望海楼发现旧石器地点》,《考古》1989年第11期。

[25]徐淑彬、徐敏生:《山东郯城县黑龙潭细石器遗址》,《考古》1986年第8期。

[26]房迎三、沈冠军:《江苏旧石器时代考古20年回顾》,《东南文化》2010年第6期。

[27]葛治功、林一璞:《大贤庄的中石器时代细石器——兼论我国细石器的分期与分布》,《东南文化》1985年第1期。

[28]孙波、崔圣宽:《试论山东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中原文物》2008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