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里尔·斯帕克小说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二

迎着改革开放新时代的温熙阳光,戴鸿斌教授的专著《缪里尔·斯帕克小说研究》终于与读者们见面了。这是他第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良好”结项成果,也是他第二部有关斯帕克女作家研究的学术论著,可喜可贺!他请我写几句话,我愉快地接受了。我首先衷心祝贺他在英国文学研究学术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戴鸿斌教授是福建惠安人,早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后到厦门大学外文学院任教,工作认真负责。2006年考取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研究生,师承著名学者李维屏教授,从事英国当代文学研究,选择女作家缪里尔·斯帕克为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对象。2009年他的博士学位论文获得一致通过。荣获博士学位后他返回厦门大学,继续在外文学院执教,深受学生欢迎。2012年他第一次申请国家社科基金成功立项;2018年顺利通过项目成果鉴定,圆满结项。2016年他以优秀成果晋升教授,成为当年外文学院唯一晋升教授的青年学者。

英国文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名声远扬。我国的大学生和研究生都比较熟悉。苏格兰文学是英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苏格兰曾涌现出了许多优秀作家。苏格兰民间诗人彭斯曾是我国读者喜爱的英国诗人之一。他的短诗唱响了神州大地。至于司各特的历史小说和史蒂文森的儿童故事,许多读者也是耳熟能详的。但对于现当代的苏格兰文学,我们了解比较少。对于女作家缪里尔·斯帕克,读者们也许感到有点陌生。因此,戴鸿斌教授的专著《缪里尔·斯帕克小说研究》必将带给我们有益的启迪。它不但能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斯帕克和她的作品,而且填补了学术界的空白,大大促进了我国对当代英国文学的深入解读和研究。

《缪里尔·斯帕克小说研究》是一部内容丰富、评析全面、结构严谨、文字流畅的论著。它不仅将这位著名的英国女作家置于历史坐标下面,探讨她对苏格兰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创新,而且深入地揭示了她的创作理念、美学思想和叙事策略,给同辈与后辈英国文学研究学者留下了宝贵的启示。斯帕克从一个普通的苏格兰姑娘成长为一位有国际影响力的英国多产作家,一生创作了许多小说、诗歌、戏剧、传记和文学评论等作品。她是个很值得研究的英国当代著名的女作家。

《缪里尔·斯帕克小说研究》是一部很有特色的论著,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首先,该书对女作家斯帕克进行了全方位、多视角的审视,为读者提供了作家多维度的立体塑像。斯帕克以写诗步入文坛,39岁时转向小说,一生共创作了22部长篇小说。专著在评论斯帕克的长篇小说时,把它们与斯帕克的早年诗作、传记和访谈录及评论文相结合进行系统的全面的评析,特别是将斯帕克的小说与她的创作理念、美学思想和叙事策略相结合,评析更加深刻到位,令人耳目一新。专著既介绍了斯帕克的生平和作品,又全面涉及她的艺术思想、宗教和神学观,她的身份和伦理观,她的生命书写和信仰危机,以及她追寻自由和后现代主义写作方法等,多视角地探讨斯帕克其人其作的方方面面,给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个系统地了解和理解斯帕克女小说家的平台,理解她小说中所展示的复杂的矛盾世界。

其次,用文本细读和传记批评的方法,阐释斯帕克小说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风格。该书一方面将这位女作家的22部长篇小说结合她早期的诗作传记和访谈录进行宏观的梳理,揭示她的艺术理念、成长过程、宗教情结和追寻自由等。另一方面又选择22部小说中的6部小说进行微观的剖析,重点指出每部小说的特色:比如《公众形象》中的身份危机与伦理选择,揭示主人公在两难处境里的伦理选择,反映了斯帕克对当时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世界的认识;《带着意图徘徊》里斯帕克读到了小说的虚构性和多元化结构,体现了女作家的自我意识;《精修学校》则披露了一所学校同事之间嫉妒的缘起和终结及权力斗争;1957年她的第一部小说《安慰者》是对侦探故事文类的戏仿,展示了与《约伯记》和《恋情的终结》的互文性;在《琼·布罗迪小姐的青春》中斯帕克匠心独运,采用了第三人称的有限视角、“闪前”的时间设置和隐秘的空间转换,使小说叙事技巧复杂,情节设计精巧,思想内容丰富,这部小说成了评论界公认的斯帕克最优秀的代表作,也是她最受读者欢迎的小说,这部小说最早在美国的《纽约客》杂志上连载,1961年出版了单行本,后来它被改编为戏剧,拍成电影和电视剧,受到欧美观众的欢迎;该书还评述斯帕克小说《驾驶席》的非个性化叙述,斯帕克小说中的现实主义描写往往夹杂着怪诞和凄凉的景象,她没有将那些超自然现象看作人们常常发生的幻觉,而是作为现实存在的反映,小说质疑当代西方许多习俗和制度,否认人们能从中获得心灵的安慰。

再次,思想评论与艺术分析相结合,突出斯帕克对自由的不懈追寻,强调她的女权主义倾向。斯帕克小说创作几乎始终探讨对自由意志与外在世界和宗教之间的矛盾。她小说中的主人公几乎都是女性形象。她们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不断努力追寻自由,从写作的自由到操控的自由,成为坚强抗争的女性。斯帕克从未表明自己是个女权主义者,也没支持过欧美妇女的具体权益,批判欺压妇女的资本主义社会,但她在小说里反复探讨自由意志问题,质疑以男权为中心的英国社会,指责维护这种不合理制度的各种势力,受到众多女读者的肯定和赞扬。这使她的长篇小说闪烁着现实主义光芒,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最后,深入细致地评析斯帕克小说艺术上的创新,指出她的叙事策略和艺术特征具有鲜明的后现代主义倾向。她在早期小说《安慰者》中的女主人公忙于创作,同时又反思小说创作。主人公卡洛琳·罗斯不断研读《现代小说形式》,打算写一部专著,但感到难以动笔。小说中有小说,小说中有文论,这是斯帕克小说的一大特色。她以写诗步入文坛,后来转向小说创作。她认为小说要有诗意,用词简练,抒情性强,这成了她独特的语言风格。

该书指出:在《精修学校》里斯帕克采用了元小说叙事策略,小说结构像“中国套盒”,小说中有小说,结局是开放性的,同时具有跨体裁和互文性特点,运用杂糅和拼贴手法构成了引人入胜的情节。后现代主义艺术手法的运用自如,极大地提升了斯帕克小说的现代性,使它们在历史的坐标中与传统达到完美的结合,让斯帕克的作品被译成了26种语言,走进欧美各国,畅销全世界,誉满全球。

戴鸿斌教授的这些解读和评析有理有据,公正中肯,令人信服。这充分体现了戴鸿斌教授对女作家斯帕克其人其作及英国社会语境和苏格兰文化语境的全面了解和对历史、宗教、文论和文化的深刻把握。因此,我认为《缪里尔·斯帕克小说研究》是一部开拓性的学术专著,它的问世对于我国英国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古人云:人生要当学,安宴不彻警,古来惟深地,相待汲修绠。人生苦短,学习为重。要有渊博的知识,必须认真读书。要想出科研成果,必须刻苦钻研,勤于思考,勇于创新。要谦虚谨慎,坚持努力,才能成为一个有真才实学的学者。令人欣慰的是,鸿斌同志晋升教授后仍坚持勤奋学习,励志如初,继续保持旺盛热情和冲天干劲,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时间到办公室看书写作,乐此不疲,难能可贵!如今,祖国山河改革开放春风浩荡,新时代催人奋进,新人新事不断涌现。我衷心地祝愿鸿斌教授再接再厉,以《缪里尔·斯帕克小说研究》的出版作为新征程的新起点,进一步开拓创新,更上一层楼,有新超越,用教学和科研的双丰收创造美好的未来。是为序。

杨仁敬

2018年1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