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群体突围到个体救赎:时空转换与孙犁小说叙事的嬗变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抗战小说:战争空间下的群体突围

“突围”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一种集体意识,抗日战争将这一意识转变为了实际行动。正如梁漱溟所说:“甲午战争是中国近百年史中最大关节,所有种种剧烈变动皆由此来。”[1]因为自甲午战争开始,积弱的中国开始了屈辱的历史。中国的“弱”暴露在世界人民面前,世界各大帝国开始对中国各种进犯、瓜分、抢掠。中国百姓不得不忍受屈辱。到抗日战争时期,虚弱的中国几乎到了亡国边缘。日寇铁蹄深入中国的心脏——首都南京,中国各大城市迅速沦陷。日寇所到之处烧、杀、抢、奸无恶不作,视中国百姓不如草芥。此时,曾经不关心国家命运的普通百姓也意识到亡国奴不那么好当。但当时的国民政府没有及时组织群众,也没有保护、营救他们,逃难成为敌战区百姓无奈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在百姓盲目奔逃却无处可去的紧要关头,来到百姓中间,将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团结抗日。抗日战争也就变成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中国广大农民参加的一场“群体突围”。在这场“群体突围”中中国农民第一次表现出“伟大”品格。孙犁的抗战小说抓住日寇入侵造成民族围困,导致中国传统伦理、文化被践踏而无力自守的破败局面,以及中国被压迫的农民群众在共产党领导下,以新伦理、新文化为武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轰轰烈烈“突围”这一时代特征,重塑了中国农民和劳动妇女的形象,让他们一直以来的被侮辱被损害变成了真正英雄。他们敢于奉献、不怕牺牲、吃苦耐劳的精神成为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有力精神武器。中华民族由被压迫者变成突围者,最终取得伟大胜利的过程,像史诗一样回肠荡气,激荡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