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序[1]
鏞堂[2]自知固蔽[3],不敢妄[4]作。懼家學日漸廢墜[5],辛亥,校訂高祖[6]玉林先生[7]《經[8]義雜記》成,不量其力,思克紹先德,遇一[9]之明,簪筆書之,久而彚録,題曰《拜經日記》,以就正有道。 “拜經”爲[10]余隨所居室,輒以名焉者。
時乾隆甲寅仲夏,鏞堂識於武昌督署。
[1]此段文字見於底本及校抄本卷一首,《清經解》本無。“自序”爲校者所加。
[2]鏞堂,乃臧庸之本名,後易名庸。按:臧庸改名之具體時間,不可審知。據吉川幸次郎《臧在東先生年譜》考證,應在嘉慶九年。《拜經日記》中凡臧庸之名,除底本《拜經日記自序》和卷六篇首署“鏞堂”外,正文中底本與《清經解》本均作“庸”,校抄本均作“鏞堂”。或可爲各本刊刻、傳布之時間先後提供一個佐證。
[3]蔽,底本作,爲刻寫習慣形成的俗字,亦爲日本用漢字。下徑改爲正字,不復出校。
[4]妄,底本作,校抄本作
。按:此二字皆爲“妄”之俗字。刻本中“亡”字及其作爲構字部件參與構字時常作“亾”,如“妄”作
、“忘”作
、“蠃”作
、“荒”作
等。“妄”作
是抄本的習慣寫法。下徑改爲正字,不復出校。
[5]廢墜,亦有作“廢隊”。衰亡;滅絕。《左傳·昭公九年》:“文、武、成、康之建母弟,以蕃屏周,亦其廢隊是爲,豈如弁髦而因以敝之。”
[6]祖,底本作。按:刻本中,構字部件“礻”常作
,由此與他本形成諸多異文。下徑改爲正字,不復出校。
[7]玉林先生,校抄本作“玉林公”。
[8]經,底本作,校抄本作
。按:刻本中構字部件“糹”常作
,底本中即有諸多用例,而抄本中“經”則常寫作
,由此,刻本與抄本構成諸多異文。下徑改作通用字“經”,不再出校。
[9],“隙”之異體字。《正字通·阜部》:“
,俗隙字。”《周禮·秋官·赤犮氏》:“凡
屋除其貍蟲。”賈公彦疏:“
謂孔穴也。”《漢書·地理志下》:“北
烏丸、夫餘。”颜師古引如淳曰:“或曰:‘
,際也。”《徐霞客游記·粵西游日記三》:“一里,忽壁右漸裂一
。”有時亦寫作
和“隟”。《龍龕手鑑·阜部》: “
, 同
。”《龍龕手鑑·阜部》:“隟,
的俗字。”清王廷鼎《説文佚字輯説》:“隟,《阜部》無隟,案:即隙之訛變。”唐柳宗元《唐故萬年令裴府君墓碣》:“刺金州,決高弛隟,去人水禍,渚茭原茅,闢成稻粱。”張敦頤《音辯》:“隟字當作
,柳文
字皆作隟。”清龔自珍《説居庸關》:“自入南口,四山之陂陀之隟,有護邊牆數十處。”
[10]爲,校抄本作“為”。按:抄本中“爲”“為”多混用,而以“為”多見。下依底本録出,不復出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