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接受道家道教思想史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老子及其思想

老子究竟何许人也?

关于老子其人,《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收藏室之史也。”[1]司马迁对老子的这个记载是有国、有县、有乡又有里,名、姓、字齐全,且有官职。而后,《史记》又记载了老子与同时代的孔子、尹喜等人的交往,让人感觉老子身世应该非常确凿,没有问题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接下来《史记》又记载了两个人:老莱子和太史儋。而太史儋的情况则是:“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2]从这个记载来看,老子和太史儋显然不是同一个人。据《史记》载老子世系云:“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3]而关于老莱子,则言:“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4]这段记载夹在老子和太史儋之间,虽未明确说老子与老莱子是同一个人,但说老莱子也是楚人,也言说道家之用,且著书15篇。司马迁这样记载,实际上说明当时他也弄不清楚,但又不愿意妄下结论,故而俱存于此,以示客观公允。这可能就是司马迁的良苦用心吧!

关于老子的身世问题,清代著名学者汪中的考证很有见地,他说:“孔子所问礼者,聃也。其人为周守藏之史。言与行,则《曾子问》所载者是也。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本纪在献公十一年,去魏文侯之殁十三年。而老子之子宗为魏将,封于段干[5],则为儋之子无疑。而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者,儋也。其入秦见献公,即去周至关之事。本传云:‘或曰儋即老子。’其言是也。”[6]汪中认为,孔子所问礼之老聃乃周之守藏史,事迹在《论语·曾子问》之中,是很早以前的另外一回事。而周太史儋与周守藏史聃是两个人,太史儋就是著述五千言的老子,是战国时期人,是《道德经》的作者。这个结论得到了学人如梁启超、罗根泽、钱穆等人的赞同[7],为学界所接受。

关于《老子》一书的成书时间这一问题,学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老子》成书较早,以胡适为代表。[8]另一种认为,《老子》成书较晚,如梁启超、冯友兰[9]、钱穆、王明等人都持这样的观点。他们认为《老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具体成书时间或认为早于《庄子》,或认为晚于《庄子》[10],也有分歧。此外,日本学者窪德忠认为,《道德经》非老子一人所作,而应成于众手,成书时间大约在西汉前期。窪德忠指出:“《道德经》批判的内容相当广泛。从时代的范围来看,包括战国到前汉初期;从批判所涉及的学派来看,包括儒家学说在内的诸子百家的学说。这是一项超人的工作,难道是一个人所能完成的吗?再聪明的人也绝对办不到。因此坦率地说,《道德经》是长期以来许多具有相同观点的人们的思想,它在某个时候,由某个人归纳整理而成。虽然尚不清楚此书成于何时,但从其对前汉初期盛行的兵家、法家、儒家以及阴阳家的批判来看,归纳整理成我们现在看到的《道德经》的时代,恐怕可以认为是前汉前期。”[11]这算作是《老子》晚出观点下的一种新的说法。

以上是学术界对于老子其人及著作《老子》的相关看法,虽非本书要重点讨论的问题,然在探究老子思想之前必须对其人、其书有一定的了解,亦可谓“知人论世”矣。我们关注之重点是老子思想。从《老子》五千言文本出发,我们大致可以归纳出老子的基本思想:

(一)“道”之本源性

《老子》第二十五章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漠!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12]从这段引文中我们可以得知,“道”有如下特性:其一,“道”是化生天地万物的本源,先天地而生成;其二,“道”无声无形,寂静而虚空,是独立于物质世界之外的恒常不变的东西;其三,“道”是永恒运动,永不衰竭的。这是对“道”的本源性描述。

《老子》对“道”之特性多有描述。如第一章云:“道,可道,非常道。”此之谓“道”不可言说,如能言之,则已然不是恒常、本来之“道”了。第二十一章又云:“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恍中有象,恍惚中有物。窈冥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可见,“道”是恍恍惚惚,扑朔迷离的,但这扑朔迷离之中似乎又有物有象,有精有信。“道”既不可言说,又恍惚扑朔,终究难以把握。如第四十章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从这里我们似乎可以得知,“无”即为“道”,因为“无”亦为天地万物化生的根源,具有与“道”同样的性能。然而,我们仔细想想,其实不然,“无”又是何物呢?其不过是“道”的另一种称谓而已,还没有说清楚“道”究竟是什么?“道”既为天地万物之本源,那么,“道”又是如何化生天地万物的呢?且看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论,也说明了“道”之本源性特点,阐发了世间万物由“道”而衍生的过程。关于这一章中“道”的解释,王明先生认为,“道”是最初的精神性的实体,是虚无的本体,并进一步指出,就是这个“精神性的实体最初产生元气,再由元气产生阴阳二气,阴阳二气和合产生冲气。阴气、阳气、冲气三气变化而为天、地、人三才,三才具备,就共生云云万物了”[13]

至此,我们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到,老子之所谓“道”乃是天地万物之母,是化生万物之本源,是精神性的实体存在,无形无象,不可触摸,难以言说,但却实实在在地存在着。

(二)绝圣弃智

绝圣弃智是《老子》哲学思想的又一大特点。老子以此对抗儒家的仁义思想。最能体现老子绝圣弃智思想的是第三章:“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圣人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知者不敢为,则无不治。”老子生活于春秋末期,当时天下大乱,国与国之间互相征伐兼并,大国称霸,小国自保,统治者为维持自己的统治,纷纷招贤纳士,用以治国安邦。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处处崇尚贤才,许多学派和学者都提出“尚贤”的主张,这原本是为国家之本着想,目的是好的。然而,在尚贤的旗号下,一些富有野心之人,竞相争权夺位,抢占钱财,给民间也带来了恶劣影响。一时民心紊乱,盗贼四起,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动之中。因此,老子主张“不尚贤”,“使民无知、无欲”,他设想要人们回到一种无矛盾的“无为”境界。这可以说是老子绝圣弃智思想的现实社会来源。循此路径继续发展,便有了第六十五章中之主张:“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人,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这就是后来常遭到学者诟病或批评之愚民思想。此段引文确有替统治者出谋划策而进行愚民统治之意味,然而,学者们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老子在怎样的社会环境下提出这样的主张的?对于老子的这一观点,我们认为,陈鼓应先生持论甚是公允。陈鼓应说:“老子认为政治的好坏,常系于统治者的处心和做法。统治者若是真诚朴质,才能导出良好的政风,有良好的政风,社会才能趋于安宁;如果统治者机巧黠滑,就会产生败坏的政风。政风败坏,人们就相互伪诈,彼此贼害,而社会将无宁日了。据于这个观点,所以老子期望统治者导民以‘愚’。老子生当乱世,感于世乱的根源莫过于大家攻心斗智,竞相伪饰,因此呼吁人们扬弃世俗价值的争纷,而返归真朴。老子针对时弊,而作出这种愤世矫枉的言论。”[14]这便是老子绝圣弃智思想的现实社会基础。

(三)为而不争

在《老子》中,关于“不争”的论述很多,可以说是老子最有特色的思想观点之一。第八章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又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在本章中,老子以自然界的水来喻人、教人。老子首先用水性来比喻高尚的人格,认为具有高尚人格的人就像水那样:一是柔顺;二是处众人之所恶而不怨;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之争。故而,最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不但要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之争,而且还愿意处众人不愿处的卑下的地方,情愿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功争名争利,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著名思想。如果说,第八章是以自然界的水来说明不争思想的话,那么第六十六章则直接用圣人之道来说明不争的道理。老子云:“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人,必以言下之;欲先人,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与之争。”老子由江海能为百谷之王作为隐喻,讲了“大者宜为下”的道理,从而说明“圣人”也要“为下”的道理。老子认为,统治者应该处下、居后,这样才能对百姓宽厚、包容,犹如处于下游的江海可以包容百川之水,具有博大的胸襟与气度。此外,第七十三章——“天之道,不争而善胜”,第八十一章——“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都是老子对不争思想的补充阐发。

(四)贵柔守雌

与老子“不争”思想关系甚为密切的就是“贵柔守雌”的哲学思想。《老子》第六十七章云:“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老子讲的是“道”的原则在政治、军事方面的运用。老子说,“道”的原则有三条(即三宝),分别为:“慈”,即爱心加上同情感;“俭”,即含藏培蓄、不奢侈、不肆为;“不敢为天下先”,是谦让与不争。这就是“不敢为天下先”的思想。不仅如此,在第二十八章中,老子进而提出“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这便是老子守雌、守辱之思想。其守雌、守辱是以知雄、知荣为基础的,“守雌”既有持静、处后、守柔之意,同时亦有内收、凝敛、含藏之蕴。

(五)无为自化

无为自化是老子哲学思想的重要方面之一。老子在第二章中云:“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成功不居。”在这一章中,老子提出了“无为”的观点。此处所言之“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要以辩证法的原则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帮助人们寻找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规律的做法。他以圣人为榜样,教导人们要有所作为,但不是强作妄为。第五章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第十章曰:“爱人治国,能无为?”老子在以上各章中,已将天道自然的思想,推之于人道,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于第五十七章中,更是将“无为”的思想应用于治国:“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物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人自化;我好静,人自正;我无事,人自富;我无欲,人自朴’。”在这里,老子“无为自化”的思想得到了十分完整的表达。胡寄窗评价道:“老子把工艺技巧认定为社会祸乱的原因,认为‘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他们要求废除工艺技巧,甚至认为盗贼之产生也是由于工艺技巧的关系……可见他们对工艺技巧的深恶痛绝。”[15]胡寄窗之评价有一定的道理。其实,老子反对机巧的深层次原因乃在于其对人民“自化”“自正”“自朴”的信奉。从此意义而言,老子“无为自化”思想也是有其积极意义的,“无为”强调的是不妄为,是对事物运行规律的尊重。

(六)反者道之动

最能体现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的就是“反者道之动”的提出。第四十章云:“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首先老子认为,道的运动方式是循环往复的,这便是老子辩证思想的核心。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不是凭空而来的,他是通过对自然界和社会人事等的观察、体悟而得出的。第二十三章云:“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这是就自然界来讨论辩证法问题的,并由自然界引向了社会人事。其次,老子认为,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有相反相成的矛盾对立面,如刚柔、阴阳、强弱、兴废、荣辱等,这些矛盾对立面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连接的。如第二章云:“故有无相生,难易想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第三十九章亦云:“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再次,老子认为事物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向其对立面转化。如第五十八章云:“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政复为奇,善复为妖。”这是说祸福、正奇、善妖之间能够相互转化;第二十二章云:“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这也说明了对立面的事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相互转化的,委曲反而能够伸直,低洼反而能够充满,破旧反而能够新鲜,少取反而能够多得。这些都是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便是“道”,遵循“道”的原则做事,便会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使国家安定,人民富足,社会和谐。老子哲学重在探讨人与社会的关系,并且指出了为政者的为政原则以及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处世之道。宋太宗赵光义所云,“伯阳五千言,读之甚有益,治身治国,并在其内”[16],即揭示了老子哲学思想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