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星衍文献学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自幼苦读

孙星衍自称是春秋时期齐国名将孙武的后裔,其十五世从祖乃明代开国功臣燕山侯忠愍公孙兴祖。据《明史》卷一三三记载,孙兴祖“沉毅有谋”[1],深受大将军徐达的器重,先后任都先锋、统军元帅、天策卫指挥使、大都督府副使等职。洪武二年(1369)正月,明太祖朱元璋命立功臣庙于鸡笼山麓,论功列祀二十一人,孙兴祖便是其中之一。不幸的是,到了洪武三年(1370),孙兴祖在一次执行任务过程中遇敌战死,年仅三十五岁。明代孙家建功立业者,自孙兴祖始。孙星衍的父亲书屏先生自幼读书,乾隆二十一年(1756)中举人,常年奔波在外,很少有时间照顾和教育年幼的儿子。而孙星衍幼有异禀,聪慧过人,五岁时便由叔父晚霞先生授业,读书于家塾。孙星衍读书十分勤奋刻苦,每天天蒙蒙亮就起床入家塾,归来后,“大母许太夫人篝灯令诵日所习书,母金夫人纺丝在侧,夜深始就寝”[2]。九岁时就能赋诗,所作《落花诗》中有“明月照空池”句,颇有奇气。十四岁时已能将《昭明文选》完整无误地背诵下来。十六岁时在家侍父读书,次年随父到句容学舍。十九岁时深得宜黄县知县王光燮的嘉许和赞赏,并与他的女儿王采薇结为伉俪。王采薇不仅“有天绍之丽姿,愠愉之秀美”[3],而且博览群籍,善诗工书,每至夜晚,两人便经常在一起读书、赋诗、作画,并以之为乐事,诚益友焉!二十岁时入龙城书院读书,“每课辄列高等”[4],受到当时郡守费淳的赏识,府试时被拔置前列。后又受知于彭元瑞,由于读书十分勤奋刻苦,在入阳湖县学考试中荣获第九名的好成绩,被选拔为学生员。二十二岁时,肄业于钟山书院,先师从当时学界名流卢文弨,常与他考证古学,后又追随学问大家钱大昕,自此孙氏学问精进,眼界大开,为他在经学、小学、金石学等方面取得骄人成绩打下了良好基础。

但是,少年时代的孙星衍主要以诗文见长,闲暇之余,经常与一些学人文士唱和燕谈,如与同里洪亮吉、黄景仁、赵怀玉、吕星垣、徐书受、杨伦六人以文学并称,号称“毗陵七子”。其诗为当时学界多人称道,如蒋和宁观其诗曰:“气清才奇笔超,非吸风饮露者不能也。”[5]当时诗坛名家袁枚得知孙星衍要怀诗来谒时,倒履相迎,品其诗曰:“天下清才多,奇才少,读足下之诗,天下之奇才也。”[6]然而,孙星衍自己并不想以诗文名,认为“吟诗作赋岂足论,后世知我勿以文”[7],转研经史考据之学。袁枚获知此事后,觉得以其惊艳之才为考据之学,深为可惜,便竭力劝阻之。而孙星衍不但不听其言,反以厉词相驳,并在给袁枚的回信中提出了“古人之著作即其考据”[8]的新见,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气和胆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