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蛇传的现代诠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研究现状

尽管现代以来白蛇传被不断改写,然而只有少数几个作家的白蛇传作品得到评论界的关注,如戴不凡的《评“金钵记”》(《人民日报》第3版,1952年9月12日)对田汉改写白蛇传的评论;陈岸峰写有《李碧华〈青蛇〉中的“文本互涉”》(《二十一世纪》2001年第65期),对李碧华的小说《青蛇》进行评论;徐碧霞的《李乔〈情天无恨〉之新意探讨》(《台湾文艺》2000年第173期)、郑清文的《多情与严法——试探李乔〈白蛇新传〉的文学与宗教》(《自由时报》2001年6月14—16日连载,第39版)对李乔的小说《情天无恨》的评论;王春林的《“身份认同”与生命悲歌——评李锐、蒋韵长篇小说〈人间〉》(《南方文坛》2008年第3期)、董春风的《对人心的拷问与探索——评李锐的长篇小说〈人间:重述白蛇传〉》(《当代文坛》2008年第4期)对李锐与蒋韵合著的小说《人间》的评论等。

显然,这些研究文章多以文艺评论方式为主,不仅关注不够全面,而且理论深度开发也较为有限。更值得一提的是,一些研究白蛇传的学位论文多集中在古代文学领域内,对于现代以来的白蛇传作品很少涉及,如梁淑静的《〈白蛇传〉与〈蛇性之淫〉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台湾文化大学,1980年)、林丽秋的《论雷峰塔白蛇故事的演变》(硕士学位论文,台湾中山大学,2000年)、李桂芬的《白蛇戏曲比较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台湾大学,2001年)、李耘的《白蛇传故事嬗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袁益梅的《方成培〈雷峰塔〉传奇研究》(硕士学位论文,郑州大学,2003年)、张丽的《白蛇传故事探微》(硕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郭应斌的《〈雷峰塔白蛇故事〉戏剧与文本斟疑》(硕士学位论文,台湾逢甲大学,2008年)等对现代白蛇传文艺创作完全没有关注;而夏蕙筠的《白蛇传研究——以重要文本的分析与比较为中心》(硕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08年)、王碧兰的《田汉〈白蛇传〉剧本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台湾中国文化大学,2001年)和平怡云的《〈白水〉与〈雷峰塔传奇〉二剧之意识形态符号学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台湾东华大学,2006年)等论文,虽然对现代以来的白蛇传创作有所涉及,但考察范围十分有限,多以田汉的白蛇传改写如《金钵记》和《白蛇传》为例,视野较为狭窄;而张万丽的《〈白蛇传〉青蛇形象的流变及演绎初探》(硕士学位论文,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从主题设计上看,应该对白蛇传从古至今的重要文本有一定的考察,但作者在研究中也只关注到现代历史上的小部分作品,如田汉的《金钵记》、台湾林怀民的云门舞剧《白蛇传》、田启元的《白水》、香港李碧华的小说《青蛇》等;与此相似的是范金兰的《“白蛇传故事”型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台湾政治大学,2003年),研究不同时期的白蛇传创作,将其故事创作分为起源期、发展期、成熟期、增异期等四个阶段,其中“白蛇传故事的增异期”仅涉及田汉的京剧《白蛇传》、张恨水的小说《白蛇传》、台湾大荒的诗剧《雷峰塔》、张晓风的散文《许士林的独白》、李乔的小说《情天无恨——新白蛇传》、香港作家李碧华的《青蛇》、海外作家严歌苓的《白蛇》、田启元的《白水》《水幽》等,仍是极其有限的;此外,还有孟梅的《白蛇传说戏剧嬗变过程的文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国传媒大学,2005年)也立意于从白蛇传说戏剧创作的历史发展考察,然而对于现代以来的白蛇传作品也只是选取了田汉的京剧《白蛇传》为例;孙正国的《媒介形态与故事建构——以〈白蛇传〉为主要研究对象》(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大学,2008年)从口头形态、书面形态、戏剧形态、影视形态和网络形态等五种媒介表现形式的《白蛇传》作品切入主题,着眼于考察媒介对人类文化的建构价值,对于现代以来出现的大量白蛇传创作的关注极其有限,仅涉及张恨水的小说《白蛇传》、赵清阁的小说《白蛇传》、李碧华的小说《青蛇》,以及李锐、蒋韵合著的小说《人间》而已。

总体来看,不论是报刊艺术评论,还是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界对现代以来白蛇传改写的相关研究是较少的,深度也是不够的,基本上还停留在“管窥”的初步阶段,没有从宏观上、整体上予以恰当的开发,这也给本书留下了较广阔的研究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