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章 前言
2013年,我完成了硕士学位论文《皇甫曾研究》。此后几年中经历了工作、辞职、考博等一系列事情,这个早年投入了相当精力的研究课题,数年之中都未再列入日程。但当年在《皇甫曾研究》中留下的诸多错漏和遗憾,始终让我难以释怀。每每忆起,不仅深感惭愧,也总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加以完善。这也是我写作本书的最初动力。
皇甫冉、皇甫曾两兄弟本就有极强的相关性,单纯的皇甫曾研究终究是割裂的。在决定写作本书以弥补此前遗憾之后,我便自然而然地进入了皇甫冉研究的领域。不过,让我倍感惊讶的是,作为盛、中唐之际的大诗人之一,当代的皇甫冉研究竟然如此惨淡!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傅璇琮、储仲君等数位先生的研究之后,学术界再无皇甫冉研究的相关力作,近年来甚至沦为了低水平重复研究的重灾区。皇甫冉生平、思想等基础研究仍然停留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水平。在反复钻研皇甫冉诗、相关历史文献以及前人研究成果时,有几个问题一直让我感到疑惑:
1.皇甫冉生于何年、卒于何年?
独孤及在《唐故左补阙安定皇甫公集序》中不仅明确记载了皇甫冉活到了54岁,而且还点明了皇甫冉死后皇甫曾服丧和编集的行为。如此情形下,依照皇甫冉自身的诗歌系年,再结合皇甫曾的生平行踪,运用历史研究的方法考证出皇甫冉的确切卒年并非不可能。为何时至今日,研究者谈及皇甫冉卒年之时仍然沿用30余年前的初步考证结论?
2.皇甫冉到底有着怎样的仕途经历?
皇甫冉天宝十五载登进士第。按照独孤及的说法,他在登第后经历过无锡尉、左金吾卫兵曹参军、河南幕掌书记、左拾遗、左补阙等官职。那么皇甫冉登第后究竟是避乱江南还是授官江南?他到底避了几次战乱?他担任这些官职的具体时间和过程究竟能不能准确考证?晚年辞官前“奉使江表”去的究竟是哪儿?辞官的原因又是什么?这些问题的答案必然隐藏在现存的两百余首皇甫冉诗之中。
3.皇甫冉的思想有什么特点,与其弟皇甫曾是否有所区别?
二皇甫历来为外界并提,仿佛二者各方面皆是一致的,二皇甫在思想上真的没有区别吗?
从皇甫冉的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出,皇甫冉的科举之途并不顺利,从开始参加科举到进士及第,经历了十多年时间。这期间他饱受各种打击,漫游过,归隐过,心态上也是数经变化。登第后未及享受胜利的喜悦,又数经战乱,在江南蹉跎岁月,相当长的时间里仕途毫无发展。在这样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中,皇甫冉是如何看待科举的?又是如何看待出仕与归隐的?在这些思想观念上,皇甫冉与参加科举不到五年就成功登第,此后仕途又相对平顺的皇甫曾是否有区别?
前人皆认为二皇甫曲附王维、王缙、杜鸿渐等权贵,因此必然都笃信佛教。有的前辈学者为了证明这件事,千方百计地从皇甫冉诗中寻觅其受到佛教影响的痕迹。既然皇甫冉皇、甫曾两兄弟都如此信佛,为何二者所作的与佛教有关的诗歌面貌差别非常大,且诗中佛理的水准也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皇甫冉为什么对笃信佛教的王缙大谈仙道?这似乎都暗示着二皇甫的宗教信仰有所区别。
4.今人认为是宋刻本的《皇甫冉诗集》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皇甫冉诗集》的版本问题前人有所考述,讲清楚了一部分问题。但最重要的所谓宋刻本却有疑点。作为宋本,卷末为何又出现了明“嘉靖”落款?书中多枚藏书章究竟说明这个版本有何递藏历史?明人刘成德编辑《唐二皇甫诗集》与清《四库全书》收录的《二皇甫集》有何关联?如何断定现藏国家图书馆的明本《唐二皇甫诗集》就是《四库全书》所用底本?这些问题前人均没有交代清楚。
以上每一个问题,时至今日,都没有人做出过翔实可信的解答,一切答案都仍然散落在《二皇甫诗集》以及其他众多史料之中。这些问题都应当是本书逐一探讨的重点,由此也决定了本书应当是一部针对二皇甫生平、思想等方面进行基础性研究的专著。本书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为上述疑问找到最为合理的解释和答案。这其中一定也会存在诸多不足与错漏,权作抛砖引玉,以待方家指正。
王超
2019年4月9日 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