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章 功成身退
第5章 功成身退
公元前473年,越国终于向吴国发动了总进攻。因为夫差连年北上中原争霸,国力空虚的吴国很快全线溃败。夫差逃到姑苏台上固守,并派出使者向勾践乞和,希望勾践能像20年前自己对他那样宽容,允许保留吴国社稷,而自己也会像当年的勾践一样倒过来为之服役。
勾践还真的心软了。
这时范蠡强硬地赶走了吴国使者,他说:“当年上天要灭亡越国,吴国放弃了,所以才有今天的报应;如今上天要灭亡吴国,越国能逆天而行吗?”说完他击鼓兴师,灭了吴国。
夫差最终蒙面自杀。蒙面是为了死后不见伍子胥,他没有脸面去见伍子胥。
吞并吴国之后,勾践北上与诸侯争霸,成为春秋最后一霸。
而范蠡在灭吴后返回越国的途中,走到五湖就跟勾践辞行。勾践急了,一半诱惑一半威胁地说:“子听吾言,与子分国。不听吾言,身死,妻子为戮。”你不走,我跟你分国而治,如果非要走,我绝不会对你和你的家人客气。
范蠡淡淡地说:“君行令,臣行意。”大家各行其是。
范蠡“遂乘舟浮于五湖,莫知其所终”。
是的,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范蠡应当享受越国崛起的荣华富贵,可这个向来不按常理出牌的智者,却把官位、荣誉、权力和财富,通通弃之如敝屣。
数百年后,司马迁写《史记》,才补写了范蠡功成身退后的经历。
原来范蠡出海到了齐国后,千里致书给他共患难的老朋友文种,劝他赶快离开越国,以免遭到杀身之祸。书中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多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享乐,子何不去?”文种认为自己对越国有功,勾践不至于杀他,于是没有离开越国,只是“称病不朝”。
这时有人向勾践进谗言,诬陷文种“作乱”。此时的勾践已经是春秋霸主了,哪里还记得卧薪尝胆的苦日子,身边也不需要什么贤士能臣了,于是赐剑给文种说:“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以先王试之。”话说得这么漂亮,实则非常残忍。你教我“伐吴七术”,我用了三招就灭了吴国,天下无敌了,你真厉害呀,剩下的四招,你留着去教教我那位生前老吃吴国败仗的父亲吧!用现在的话,其实就是“你去死吧”。
面对绝情的勾践,文种最终伏剑自杀了。
而范蠡早已“浮海出齐”,改变姓名为鸱夷子皮。先是在海边耕作,父子共同劳动,艰苦奋斗。时间不长,就成为新一代富豪,齐人共推范蠡担任齐国的丞相。他认为自己的人生太顺利,不管做官还是经营,都迅速达到极致,这样反而不吉利,于是归还相印,把家财分给朋友和乡亲,带着家人悄悄离开。
最后,范蠡看中了山东定陶这个地方,认为定陶居于天下的中心位置,四面通途,有利于从事贸易,发家致富。不久之后,果然财富积累巨万,人称“陶朱公”。
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这就是范蠡的成功人生。每一个阶段都活得明明白白。
范蠡大概活到88岁,相当高寿。
唐代诗人汪遵有一首《五湖》诗,对范蠡激赏不已:
已立平吴霸越功,
片帆高扬五湖风。
不知战国官荣者,
谁似陶朱得始终。
后人又有诗曰:
功名自古是危机,
谁似先生早拂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