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6章 这刘阿斗是当不成了
刘禅一下明白,诸葛亮前面为什么会显得那么心力交瘁了。
按照正常的历史进程,夷陵之战荆州派是损兵折将,元气大伤,诸葛亮凭借自己的威望,加上蜀汉当时的困境,很容易捏合人心。
加上那时候水军尽没,对孙吴注定要采取守势,因而李严所谓的统内外军事,就沦为了摆设,根本无力抗衡诸葛亮。
但现在不一样了。
随着刘备的提前病逝,夷陵的惨败还未发生,荆州精锐都在,水军尚存,李严一下就获得了不小的支持,因而试图染指更多的权利。
诸葛亮虽为丞相,但在这风口浪尖,也难以进行强力压制。
更不能轻易对军中将领说出以大局为重。
你大局了,但得罪的就是一大堆荆州出身的官员将领,还有几百名刘备原本想用来接管荆州三郡的大小官员。
这要是控制不好,蜀汉就直接裂开了。
以诸葛亮的政治智慧,自不会在这时制造分裂,而是会试图团结大多数人,李严就是抓住了这点,趁着这次议会,对诸葛亮进行了一番威逼。
如今诸葛亮的战略思路,已从最开始的‘跨有荆益’,改为了‘据有雍凉’。
而李严却装作不知,依旧打着维护‘跨有荆益’的旗号,还试图煽动将士,替刘备还有之前失去的数万将士报仇血恨,来拉拢军中一些不明所以的少壮派。
以此来壮大自己声势,意图实现跟诸葛亮分庭抗礼。
眼下的局势,对一心想光复汉室的诸葛亮,已是一个死局。
诸葛亮不惧李严,但必须要考虑荆州派的想法。
不集中力量,联孙北伐,等魏国休养起来,蜀国根本就没得玩,而要是对李严妥协,不放弃荆州,就意味着日后不仅要失去唯一盟友,还要分散资源跟兵力针对孙吴。
蜀汉本就资源人口匮乏,这么分散资源,如何撑得起日后的北伐?到那时,蜀汉别说光复了,就连割据自守,都将变得十分艰难。
难!难!难!
一念间,刘禅陡然意识到,刘备之所以东伐孙吴,除了为关羽报仇和试图拿回荆州三郡外,未尝不是想安抚荆州将士人心,以及给这些荆州派一个交代。
只是刘备出师未捷身先死,这个难题一下落到了自己头上。
一旦处理不好,就会在蜀汉内部种下分裂的种子,等日后真出了什么事,被人多加利用诱引,到时蜀汉恐就会有分裂之危。
他一下明白为什么古代很多帝王要当不粘锅了。
没办法。
朝堂各方根本就没给他其他选择,在这种党争之下,只能二选一。
虽然朝堂上的官员知道实情,但底下的官吏、百姓是不知道的,一旦出了事,他们只会把问题推到自己这个帝王头上。
何况很多问题,本身就是下面的官员故意制造出来的,而且他们提出的解决之策,本身就带着心思。
帝王的确负有责任,但心中又岂会没怨言?
他若是帝王,被底下臣子一直当成背锅工具,恐也会选择去当不粘锅,谁当初弄出来的事,最后就让谁来背责。
但现在自己该怎么弄?
刘禅阴沉着脸,心情已彻底跌落,再也没有前面看戏的雅致,反倒显得忧心忡忡。
他环顾四周。
目光落到站在最前方的几人。
几人有文有武,他虽不知具体是何人,但大体也知道,这几人多半就是冯习、黄权、张南、马良几人,他们是刘备最为信任也委以重任的亲信班底。
几人身处朝堂,又哪会不知殿内的明争暗斗,眼神都有些挣扎跟纠结,但更多的还是想置身事外,不愿掺和进其中。
亦或者是谁赢他们帮谁。
刘禅很郁闷。
第一次朝议,就碰上高端局。
这运气也没谁了。
而且刘禅也明白,自己之前想完全倚靠诸葛亮,只是在暗中做一些微调布置的想法,已经彻底不现实了。
在当前的蜀汉内部局势下,他这个皇太子,必须要走到台前,当朝堂的主导者。
也唯有自己能稳住局势。
他当不了刘阿斗。
他有且只能当大汉皇帝。
只是现在棘手的问题就摆在眼前,诸葛亮跟李严,他要护哪一个。
但无论护哪一个,都会得罪另一方的人,相较而言,丞相的建议更为中肯,但也有些过于保守求稳。
李严私心虽重,却也暗藏着民意。
总体而言,既要肯定丞相的大方向,又要肯定李严稳固荆州派人心的必要。
但自己该怎么居中调和,乃至是破局呢?
刘禅有些挠头。
这种高端局,真是人能玩的?
完全是跷跷板,按住这头,浮起那头,等什么时候控制不住了,蜀汉就内爆了,他现在甚至很想让刘备活过来,这给他留下的是什么烂摊子?
举殿安静。
诸葛亮铁青着脸,沉默不语。
李严则神采飞扬,眉飞色舞,仿佛已稳操胜券。
黄权、冯习等武将,则大多眼观鼻,鼻观心,仿佛已游离在朝堂之外,不想牵扯进这场政治风波。
再后面的一些文臣武将,刘禅都懒得多看一眼,这些人没准还没自己对场中局势看的清。
刘禅蹙眉。
他在心中不断思索着。
但一时实在想不到什么好的办法,最后只能寄托于那些缥缈的‘英灵’。
‘想想秦始皇会怎么做?想想刘邦会怎么做?想想汉武帝会怎么做,想想光武帝会怎么做?想想刘备会怎么做?’
‘想想曹......’
就在刘禅在心中一次次‘请灵’时,他突然想到了曹丕,不过这次他没有请曹丕,只是在想曹丕如果知道蜀汉跟孙吴的事,他会做些什么?
刘禅定下心来,开始仔细回想,历史上夷陵之战前后,曹魏做了什么事。
大魏吴王?
还有便是魏国伐吴?
刘禅目光转动,心中暗暗思忖着,他若是没有记错,历史上这时孙权已正式被任命为大魏吴王了,那是不是意味着,孙权此时是很害怕被两路夹击的?
不然岂会甘心对曹魏称臣?
另外夷陵之战后,便发生了曹魏伐吴,他虽不知道中间具体发生了什么,但蜀国遭此噩耗,曹丕依旧选择大军攻伐孙吴,这无疑也证明了,孙权背地做了让曹丕很不满的事。
一念间。
刘禅心中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心中有了定计,原本有些不安的心,也渐渐平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