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本的小学教学设计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序二

作为校长,我对“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一点都不陌生。十多年前,我就和老师们探讨过“课堂上怎样发挥学生主动性”的话题,曾经拿着秒表进课堂,确保学生活动不能少于15分钟。也带着老师们多次走出去,学习先进的理念和方法,还把一些项目引进学校,边实践边思考。老师们头脑中已经认同了课堂就应该是“以学生为本”,也能精心做出一些优秀的教学设计。但是,常态课教学不可能都像研讨课一样下那么多功夫去研究,更多的时候是把理念放在了一边,平时该怎么讲还怎么讲。时间长了,有些理念也就纯粹成了理念,能说,但难落地。

2020年,我参加了北京教育学院的校长研修班,接触到了余新教授带领的北京教育学院培训团队。那年培训班采取的是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研修,印象最深的是在两天的线下工作坊培训中,“活动工具”一词反复出现在培训课堂里,我们校长学员们在培训老师们的组织下自然进入到了活动设置的情境中,有了切身体验。记得某一瞬间,突然灵光一现:我们的小学课堂问题就出在缺少对“教学活动工具”的研发与应用上!

“教学活动工具”主要指的是老师们在课堂上组织学生主动学习的活动,也包括物料工具或学生学习所需的表格类工具,是“道、法、术、器”中的“器”,是目标达成的载体,是“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落到课堂“最后一公里”的“临门一脚”。以往的培训学习更多是务虚的观点的改善,也有方法的借鉴,但不是老师们常态课教学随时拿过来就能用得上的。大家也想把新理念体现在每一节课中,但是缺少一些方便易操作的工具,也就很难再做下去了。如果带着大家研究、开发、运用一些活动工具,也就帮老师们解决了理念落地的问题,大家的常态课也就真的能实现“以学生为本”了。

带着兴奋和期待,我和余教授谈了初步想法。余教授非常支持,爽快地接受了我的邀请,带着北京教育学院培训团队进入学校,和我们一起制订了培训计划,开启了我们的校本研修之旅。

2021年5月6~8日,40多位中青年教师在学校踏踏实实接受了整整三天的集中培训,深深地感受到了活动工具的魅力。“大使出游”“世界咖啡”“滚雪球”“停车场”“问题接龙”等简单易行的活动工具,直接指向的就是老师们的主动探究、深度思维以及合作学习,活动的形式就保证了主动学习的发生。老师们在活动中变成了学生,共同探讨、相互补充,感受着思维挑战和合作学习的乐趣。大家一方面体验着活动工具的价值,另一方面也捕获了“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下的真实情境。

后续,余新教授又针对“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整体教学设计进行了培训,从目标的确立到教学事件的安排再到教学策略与过程的设计以及评估反馈环节的体现,让大家逐一体会理解,再带着大家尝试做出教学设计,创建一系列适合小学生课堂教学的活动工具。大家发现用了活动工具,课堂马上就不一样了,孩子们自然就动了起来。尝到了甜头,老师们开始自创活动工具。现在,一些经典活动也常常出现在老师们的常态课堂上。

当我把余新教授有意组织我们部分老师参与撰写此书的消息告知大家时,老师们兴奋的同时倍感压力。余新教授一直鼓励大家要相信自己,与每一位老师讨论教学设计,为每一位老师提炼反思主题和思路框架,聘请高水平的学科专家为每一位老师把脉学科内涵。在一次次研讨、修改、听评课的过程中,老师们发现自己的思路越来越清晰、对问题的理解越来越深刻,看到自己能写出那么有质量的反思,职业成就感倍增。

2022年初,“新课标”颁布。对照新课标,老师们发现,我们的教改理念和思路与新课标高度契合。“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的育人方式,不仅体现在我们这个校本研修项目中,而且有效落实到了日常教学活动中。体育组的梁霄老师在办公室备课时突然冒出一句话:“现在还真有点想念余教授了!”我想,这就是培训、教研最好的效果了吧!梁老师想念的不仅是余教授,更是余教授带着大家一起研究、探索的感觉,是余教授带着大家突破瓶颈、找到方向的喜悦。

非常欣喜地看到《以学生为本的小学教学设计》出版,非常感谢余新教授三年来的专业培训与跟踪指导!这次校本研修项目拨开了多年来课堂教学积存的迷雾,让我们对如何落地课改、教改、评改感到豁然开朗。

感谢特级教师吴正宪在百忙之中为本书作序,并亲自指导老师们修改课例!您的每一句话语都是对我们的鞭策与激励,增添了我们干部教师的教学反思动力与专业发展信心!

感谢吴欣歆教授、李宝荣教授、潘建芬教授、巩平教授、李春艳教授、王永红副教授、曹慧博士等北京教育学院专家们给予我校老师的耐心指导与帮助!

最后,我要为全身心参加该项目的全体干部教师点赞,感谢你们的辛勤付出与贡献!

北京市丰台区西马金润小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