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魁阁学术文库”总序
1939年7月,在熊庆来、吴文藻、顾毓琇等诸位先生的努力下,云南大学正式设立社会学系。在这之前的1938年8月到9月间,吴文藻已携家人及学生李有义、郑安仑、薛观涛辗转经越南从河口入境云南,差不多两个月后,其学生费孝通亦从英国学成后经越南到昆,主持云南大学社会学系附设的燕京大学-云南大学实地研究工作站(亦称社会学研究室)。1940年代初,社会学研究室因日军飞机轰炸昆明而搬迁至昆明市郊的呈贡县魁星阁,“魁阁”之名因此而得。此后差不多6年的时间里,在费孝通的带领下,“魁阁”汇集了一批当时中国杰出的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如许烺光、张之毅、田汝康、史国衡、谷苞、胡庆钧、李有义等,进行了大量的田野调查,出版了一系列今日依然熠熠生辉的学术精品。由于吴文藻、费孝通、杨堃等诸位先生在1940年代的努力,云南大学社会学系及其社会学研究室(“魁阁”)成为当时全球最重要的社会学学术机构之一,其中涌现了一大批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魁阁”因其非凡的成就,成为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魁阁”的传统是多面相的,其主要者,吴文藻先生将之概括为“社会学中国化”,其含义我们可简单概括为:引进西方现代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以之为工具在中国开展实地研究,理解与认知中国社会,生产符合国情的社会科学知识,以满足建设现代中国之需要。
为实现其“社会学中国化”的学术理想,1940年代,吴文藻先生在商务印书馆主持出版大型丛书“社会学丛刊”,在为“社会学丛刊”写的总序中,吴先生开篇即指出,“本丛刊之发行,起于两种信念及要求:一为促使社会学之中国化,以发挥中国社会学之特长;一为供给社会学上的基本参考书,以辅助大学教本之不足”。丛刊之主旨乃是“要在中国建立起比较社会学的基础”。“魁阁”的实地研究报告,如费孝通的《禄村农田》、张之毅的《易村手工业》、史国衡的《昆厂劳工》、田汝康的《芒市边民的摆》等多是在“社会学丛刊”乙集中出版的。
80多年前,社会学的前辈先贤正是以这样的方式奠定了中国社会学的基础。为发扬“魁阁”精神,承继“魁阁”传统,在谢寿光教授的主持下,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出版“魁阁学术文库”,以期延续“魁阁”先辈“社会学中国化”的理论关怀,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倡导有理论关怀的实地研究,以“魁阁学术文库”为平台,整合社会学、人类学、社会工作、民族学、民俗学、人口学等学科,推进有关当代中国社会的社会科学研究。受“社会学丛刊”的启发,“魁阁学术文库”将包含甲乙丙三“集”,分别收入上述学科综合性的论著、优秀的实地研究报告,以及国外优秀著作的译本,文库征稿的范围包括学者们完成的国家各类课题的优秀成果、新毕业博士的博士学位论文、博士后出站报告、已退休的知名学者的文集、国外优秀著作的译本等。我们将聘请国内外知名的学者作为遴选委员会的成员,以期选出优秀的作品,贡献世界。
是为序。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社会政法学部主任
云南大学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