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宗教与民俗
一 宗教
印尼是全民信仰宗教和宗教信仰自由的国家。写入宪法的“建国五基”第一条提出要“信仰神道”。印尼国民必须在身份证上登记信仰的宗教。宪法第29条规定信仰自由。中央政府设立宗教部,主管宗教事务。官方认可的六种宗教是伊斯兰教、基督新教、天主教、佛教、印度教和孔教。截至2016年,信仰伊斯兰教、新教、天主教、佛教、印度教和孔教的人口比例分别为87.21%、6.96%、2.91%、0.72%、1.69%和0.05%,另外还有0.46%的人口信仰其他宗教(2016年宗教部年鉴)。
在印尼,基本能实现尊重宗教平等,各宗教之间和平相处,然而不可避免在现实中存在一些宗教间的歧视现象,尤其针对六大宗教中的少数派别或信仰其他宗教的人,对其升学、工作、参军等社会活动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伊斯兰教
印尼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截至2016年,穆斯林占全国总人口的87.21%,共207176162人。印尼伊斯兰教属于逊尼派。伊斯兰教不是印尼的国教,除了亚齐以外,印尼其他地区不执行伊斯兰教法。
伊斯兰教传入印尼有很多种渠道:13世纪,印度胡茶辣国(今古吉拉特)商人大规模进入印尼,带来了伊斯兰教;阿拉伯商人在苏门答腊岛建立贸易集散地,传播宗教;中国移民和战争难民带来伊斯兰教。伊斯兰教的快速扩张是伴随着商人阶层政治地位的提高发生的:商人们借助当地领主的势力发展商业,影响越来越大,后者借助前者的力量反抗所属王国,自立政权,建立信仰伊斯兰教的苏丹国。伊斯兰教自西向东扩张,取代了印度教和佛教的主导地位。苏门答腊岛、爪哇岛是受伊斯兰教影响最深的地区。
印尼的伊斯兰教分为传统派和现代派。传统派受最先传入印尼的苏菲派影响很大。苏菲派信仰神秘主义,与印尼的本土信仰和已经进入印尼的印度教、佛教有相似之处,因此很快被人们接纳。伊斯兰教吸纳了爪哇本土文化元素,如相信神秘主义和咒语、祭拜祖先和鬼魂。至今在一些伊斯兰教节日中,印尼传统派穆斯林还有祭拜祖先的习惯,有三日祭、七日祭、四十日祭和百日祭等。还有祭拜圣墓的习俗,这在严格意义上属于偶像崇拜,是被禁止的。可见印尼的伊斯兰教传统派在履行教规上不十分严格。
印尼伊斯兰教传统派最大的社会组织是伊斯兰教师联合会(Nahdlatul Ulama),1926年1月31日成立于泗水,是世界上最大的独立伊斯兰社会组织。它的建立是为了平衡在印尼的瓦哈比主义,提倡进步、自由、多元的伊斯兰运动。1984年,伊斯兰教师联合会退出建设团结党,专心在社会领域经营。其领导人瓦希德在1998年建立了以“潘查希拉”为基础的民族觉醒党,大部分支持者与伊斯兰教师联合会有关。
伊斯兰教现代派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发展起来的,先锋倡导者是从中东留学归国的印尼学生和去麦加朝觐归来的哈吉,他们受中东伊斯兰教正统的影响,将起源于埃及开罗的伊斯兰现代运动带回印尼。
印尼伊斯兰教现代派最大的社会组织是穆罕默德协会(Muhammadiyah),也是印尼第二大伊斯兰教组织,1912年由艾哈迈德·达赫兰(Ahmad Dahlan)建立,致力于传播伊斯兰教、兴办宗教学校和医院、热衷社会事务,目标是净化穆斯林对宗教的虔诚,使穆斯林依照《古兰经》和圣训的要求生活,称为“清教运动”。主要内容包括做礼拜时要精确朝向麦加的方向,用天文仪器计算斋月始末,提倡在广场聚礼,使用教徒们熟悉的语言布道,简化出生、婚礼、丧葬等仪式,去除多神教成分,简化墓地的装饰,禁止崇拜圣墓,对教士不搞个人崇拜,鼓励妇女佩戴头巾等。印尼民主改革后,穆罕默德协会的活动一直限制在社会领域,从未以组织的名义建立政党。穆罕默德协会的前主席阿敏·莱斯在1998年成立了国家使命党(PAN),在协会中有许多追随者,但该政党不代表穆罕默德协会的政治态度。在当今印尼社会,伊斯兰教现代派的影响越来越大。
在各个历史时期,政府对伊斯兰教的态度差异很大。在荷兰殖民时期,伊斯兰教的传播受到一定抑制,清真寺得不到修缮,甚至被捣毁,殖民政府开办的学校中没有伊斯兰教课程。但是殖民政府并没有采取大规模的暴力禁教活动,这主要是因为殖民者对本地劳动力和本地领主的依赖程度很高。殖民政府主要通过派出新教传教团的方式抑制伊斯兰教的传播,如在苏门答腊省,殖民者害怕亚齐和巴东地区的伊斯兰势力连成一线,派出传教团在两地中间的多巴湖地区传教,创造一个新教占主导地位的隔离区。在殖民时期,以伊斯兰“圣战”为名义的武装抗争是反对殖民的主要动员方式,如1674~1679年东爪哇起义、1872~1887年苏门答腊西部的帕特立战争、1825~1830年蒂博尼哥罗领导的爪哇战争。
在短暂的日本占领时期,日本占领当局抑制独立的伊斯兰政治运动,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对伊斯兰势力进行控制和引导,让他们协助日本占领印尼和对抗民族主义者。当局设立宗教事务局管理所有清真寺,禁止所有伊斯兰教政党活动,但极力拉拢大伊斯兰理事会。在1943年建立了“马斯友美组织”,意思是“印尼伊斯兰教徒顾问委员会”,为日军效劳。1943年7月至1945年5月,日本占领当局对伊斯兰基层干部进行培训,并送往农村基层,辅助日军统治。举办“伊斯兰长老讲习会”,学习日本史、大东亚战争、伊斯兰教史、爪哇史和协助政府之方法等课程,辅助日本的占领。正是在日本占领期间,伊斯兰力量从社会走向国家,与民族主义者争夺对印尼的控制权。
印尼“国父”苏加诺在印尼独立前就认为,印尼的伊斯兰政治势力是进步的,可以与民族主义者合作。在独立后,他仍然认为伊斯兰教是国家政治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宗教政治力量纳入“纳沙贡”理念,即民族主义、宗教和共产主义合作。伊斯兰势力主张将伊斯兰教确立为国教并写入宪法草案的序言,称为“雅加达宪章”。但苏加诺和哈达认为这可能会使印尼东部信仰基督教的地区不愿意加入印尼共和国,因此没有接纳“雅加达宪章”。虽然这一提案没有被接纳,但印尼政府在其他方面对伊斯兰政治集团施加的压力做出了让步,如将“信仰神道”原则从“建国五基”第五条的位置上升到第一条,使“印尼总统必须是穆斯林”成为不成文的规定,1946年在伊斯兰政治势力的要求下成立了宗教部。
苏哈托政府(1966~1998)对伊斯兰教的态度前后有变化。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苏哈托的政治权力主要依赖军队和专业集团党的支持。因伊斯兰政治势力曾组织国家分离运动,苏哈托对伊斯兰政治势力抱有一定的警惕心理,因此在1973年将所有伊斯兰政党合并为一个政党,即“建设团结党”。在1984年的政党法和组织法中规定全部政党必须以“建国五基”为宗旨,而不能以宗教为宗旨。伊斯兰政治的影响力下降。尽管如此,政府对作为一种信仰的、非政治的伊斯兰教的政策是中立的。20世纪80年代之后,苏哈托的统治越来越趋于个人化,引起政治同盟的不满,他开始寻求伊斯兰团体的支持。苏哈托1991年去麦加朝觐,创立了伊斯兰知识分子协会(ICMI),在全国各地支持修建清真寺,举办《古兰经》诵读比赛等,表明政府对伊斯兰教的态度转暖。
在1998年民主化以后,印尼社会和政治中的伊斯兰化有继续加深的趋势。佩戴面纱的女性越来越多,去麦加朝觐的人数快速增长。各大世俗政党为了争取穆斯林选票,纷纷出现伊斯兰化的趋势。除了建设团结党以外,还成立了民族复兴党(PKB)、繁荣公正党(PKS)等其他新兴伊斯兰政党。2008年,国会以压倒性投票结果通过了《反色情法》,遭到非穆斯林和宗教开明人士的抗议。在穆斯林占人口绝大多数地区的地方领导人选举中,利用宗教作为竞选手段来助选的现象层出不穷。
(二)印度教
截至2016年,印尼全国有1.69%的人口(4012116人)信仰印度教,集中在巴厘岛和龙目岛上,在那里80%以上的居民信仰印度教。此外,在中苏拉威西省、东南苏拉威西省和西努沙登加拉省也有为数不多的印度教徒,占本省人口的2%~4%。
印度教在1世纪前后通过马六甲传入印尼群岛。在4世纪传入爪哇,从沿海逐步深入内地,受到王室的欢迎和保护。印度教传入印尼后大部分时间以湿婆教为主,在爪哇发现的陵庙多是湿婆教陵庙。4世纪建立的加里曼丹的古戴王国和西爪哇的多罗磨王国是现今发现的最早的信仰印度教的王国。从10世纪到16世纪爪哇岛全面伊斯兰化之前,爪哇岛的马打蓝王朝和满者伯夷王朝是印尼历史上最强大的两个印度教王朝。这时期印度教元素和佛教、爪哇传统文化融合,逐渐形成了有印尼特色的印度教文化。19世纪中期,荷兰殖民政府为了防止宗教冲突,严格控制传教的范围,鉴于巴厘岛居民大多信奉印度教,认为天主教和新教不宜传入。1962年,经过巴厘岛印度教徒多年的抗争,印度教成为印尼共和国官方认可的第五种宗教。此后,一些信仰原始宗教或其他宗教的印尼人也将自己申报为印度教徒,以避免被认为是无宗教信仰者而被歧视,如北苏门答腊的卡罗族(Karo)。
印度教与巴厘岛原有文化和宗教结合,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巴厘印度教”。巴厘印度教有独立的历法、崇尚祖先崇拜、祭祀节日繁多。巴厘岛有3万多座庙宇,其中最雄伟壮观的是“钵萨给”(PuraBesakih)神庙。巴厘印度教虽然也遵循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种姓的等级安排,但种姓制度在社会生活中从来不像在印度那样严苛,也不存在“不可触摸”阶层,只有在婚姻事务中能感受到种姓的区别,这种情况从印尼古代就是如此了。
(三)佛教
截至2016年,印尼佛教徒数量占总人口的0.72%,共170余万人,主要分布在华人集中的地区。
佛教在公元1~2世纪传入印尼群岛,从苏门答腊大规模传入爪哇岛约在5世纪。最先进入印尼的佛教流派是小乘佛教,后来是大乘佛教。佛教密宗很受欢迎。约在8世纪,大乘佛教超越小乘佛教成为主流信仰。在伊斯兰教传入印尼以前,佛教对苏门答腊岛的影响极深。现在在苏门答腊保存完好的陵庙几乎全是佛教陵庙。
7世纪,在苏门答腊巨港建立起来的室利佛逝王国曾是东南亚的佛学中心,许多从中国去印度的僧人先驻留在苏门答腊一段时间学习梵语。唐朝高僧义净于671年在室利佛逝国学习了半年梵语。10年后,他将从印度带回的经书运到室利佛逝翻译,先后住了十几年,完成了两部自传体风物游记作品《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和《南海寄归内法传》,成为了解当时佛教传播情况和东南亚国家情况的珍贵史料。6世纪,中国僧人会宁、运期、法朗、常慜、明远等先后到诃陵研究佛经。
8世纪下半叶,夏连德拉王朝在中爪哇日惹附近修建了婆罗浮屠佛塔,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佛塔,与中国长城、埃及金字塔、柬埔寨吴哥窟并称为古代东方的四大奇迹。婆罗浮屠佛塔是佛教在爪哇传播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
佛教和印度教进入印尼后互相多有借鉴,相互融合。历史学家萨努西·巴尼认为这有三个原因:印尼人具有将外部文化与本地文化融合与统一的能力;湿婆派和佛教未传入印尼之前已相互接近(湿婆即佛陀);湿婆派和佛教都具有神秘特点,这和已经在印尼存在的古代信仰吻合。早在13世纪的新柯沙里王朝,统治者就创立了一种湿婆—佛陀宗教,并加入了地方宗教的元素。现在巴厘岛信奉的印度教实际上以爪哇岛发展的湿婆教为基础,吸纳了佛教元素,并融合了对稻母神、阿贡山、太阳神等的原始崇拜,形成了独特的巴厘佛教—印度教。
伊斯兰教传入之后,佛教的影响力逐渐降低,直到1815年婆罗浮屠塔被发现,印尼佛教才有复苏趋势。1954年,印尼佛教会成立,代表上座部、大乘显教和密教三个主要宗派。20世纪60年代,印尼政府禁止华文和华文教育,英语开始成为传播佛教的主要语言。70年代,印尼政府放宽了对华文的禁令,佛教有进一步发展。1973年,“印尼菩提达摩”组织成立。1978年,“三达摩会”加入世佛联。1983年,佛诞节成为印尼的国家节日,婆罗浮屠的修复工程也完成。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佛教逐渐获得政府的认可。目前在印尼信奉佛教的多为华人,因此印尼佛教有三教合一的特点。寺庙中经常供奉孔子、地方神明、药丸华佗、鲁班仙师、八仙、关帝、大伯公等。
目前,印尼全国性佛教组织有“印尼佛教联合会”(Perwakilan Umat Buddha Indonesia)、“印尼弥勒佛教徒理事会”(Majelis Pandita Buddha Maitreya Indonesia)和“全印尼佛教徒联合会”(Gabungan Umat Buddha Seluruh Indonesia)等,多为大乘佛教组织。
(四)天主教和基督新教
截至2016年,在印尼有2343.6万人信仰基督教,约占总人口的10%,其中6.96%是新教徒,2.91%是天主教徒。基督教成为印尼继伊斯兰教之后的第二大宗教。基督教徒占总人口一半以上的省有东努沙登加拉省、北苏拉威西省、巴布亚省和西巴布亚省。
天主教在16世纪时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传入印尼东部的香料群岛。当时两国向印尼派遣的商船上都有神父,旨在维护船员“精神上的安宁”。到达印尼之后,这些神父开始向当地居民传教。受到葡萄牙支持的传教士圣方济·沙勿略(Santo Fransiskus Xaverius)在马鲁古传教功绩卓越,使5万~6万名原住民成为天主教徒。到16世纪末期,努山塔拉东部约有10万名本土基督教徒,而当时印尼总人口不超过1000万人。17~19世纪,荷兰人将天主教视为葡萄牙的残余势力,加以排斥和禁止。19世纪初,法国暂时控制荷属东印度,总督丹德尔斯颁布新的宗教政策,赋予所有宗教活动同等地位,天主教迎来了短暂的复苏。1847年,荷兰殖民当局赋予天主教会更大的传教自由,从此,天主教传教中心逐渐从佛罗勒斯岛转移至爪哇。1897~1926年,荷兰神父凡·里斯(Van Lith)深入中爪哇的蒙迪兰(Muntilan)传教,并在墨诺莱(Menoreh)山区为几十名爪哇人洗礼,这次仪式被后人称为“天主教在爪哇传教之始”。1923年在日惹成立的“爪哇天主教政治协会”是印尼最早的天主教政治团体,支持在与荷兰殖民者合作的基础上实现民族主义。1967年,罗马教皇任命达尔莫尤沃诺(Darmoyuwono)为红衣主教,他是印尼第一位本土红衣主教。
基督新教主要由荷兰、德国、美国传教士传入印尼,传教的重点在伊斯兰教和佛教势力较弱、经济较落后的山区。一开始在印尼比较有影响的传教团来自德国。起源于德国的礼贤会的工作集中在北苏门答腊多巴湖地区的巴达克人和西加里曼丹的达雅克人中,对巴达克人的传教效果尤其突出,提升了他们的健康和文化水平。后来荷兰当局加紧派出传教团,在1731年和1733年先后将《新约》和《旧约》翻译成马来语。1802年,在荷兰海牙成立了“荷属东印度新教会事务委员会”,以统一在荷兰殖民当局管辖地域下的新教传教活动。1855年,荷兰殖民政府法规第123条规定,基督教和天主教传教士,未经总督许可,不得在印尼传教,防止无组织的传教活动刺激穆斯林组织反殖民运动。19世纪初,东印度的基督教会逐步脱离西方的基督教会,成立本土的基督教会。
日本占领时杀害了大量国外的基督教传教士或将他们关进集中营。印尼独立后,基督教获得了较大发展。尤其在“9·30运动”后,基督教获得了西方国家的援助,加之许多华人改信基督教,基督教教徒人数快速增长。天主教和基督教在1945年分别建立了政党,即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天主教党和全国基督教党。在“新秩序”时期,基督教政党加入了印尼民主党,相比代表伊斯兰教势力的建设团结党,影响非常小。印尼民主改革后党禁开放,成立了民主天主教党(Partai Ketolik Demokrat)和印尼全国基督教党(Partai Kristen Nasional Indonesia),两党都参加了1999年选举,得票率分别为0.2%和0.35%。
(五)孔教
截至2016年,在印尼有117091人信仰孔教,约占总人口的0.05%。
孔子学说在印尼的传播由来已久。早在1729年,巴达维亚华社已经成立了宣扬孔子学说的“明诚书院”(Bing Sing Su Wan)。1900年3月17日,建立了“中华会馆”,宗旨是遵守孔子教义、改进华侨礼俗、推广华文教育。1923年,全国各地孔教代表在梭罗举行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立孔教总会,总部设在万隆。1934年,成立“三教会”,把孔教的虔诚、佛教的超凡和道教的养性结合在一起倡导实践。在日本占领期间,许多参与抗日的孔教组织和领袖被禁止活动。直到印尼共和国成立后,孔教才得以恢复生机。1955年,成立了全国性孔教总会“印尼孔教最高理事会”(Majelis Tinggi Agama Khonghuzu Indonesia)和“印尼孔教联合会”(Perserikatan Kung Chiao Hui Indonesia),后者又更名为“印尼孔教联合大会”。
孔教在印尼发展出了宗教的仪式,成为制度化宗教。1964年5月,全印尼第一届孔教宣道师代表大会在尖米士(Ciamis)举行,探讨孔教礼仪制度问题,颁布统一使用的《印尼孔教宗教制度与仪式规范》。孔教总会和分会包括执行委员会、修道院和主席团,还领导各类相关团体。
孔教的基本教义源于四书五经,要点强调“天”是被崇拜的上帝,孔子是圣人或先知,孔教的圣经是四书五经,教规是“八诚篇规”,即信天,崇德,树天命,知命、修身、养心、戒欲、取中,尽孝,崇孔,敬四书,尊圣道。拜天公和祭祖先是孔教的基本道义和活动。印尼大部分孔教的礼堂与佛教、道教、土地公庙共享。印尼比较大的四座文庙位于泗水、井里汶、巴淡和巴厘岛。
“新秩序”时期,政府通过宗教对华人进行同化。1967年,印尼政府颁布了《关于华人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第十四号总统决定书》,禁止华人在公众场合祭拜祖先、举行信仰活动。许多华人改信伊斯兰教或其他被官方认可的宗教,放弃了儒教和道教。1979年,总统苏哈托指示宗教部长,不再认定孔教为官方认可的宗教。孔教活动受到种种限制。
民主改革之后,1999年12月3日,瓦希德总统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明确表示,孔教拥有百万信徒,可以在印尼生存。2000年,孔教信众在雅加达庆祝春节,在泗水举办了元宵节联欢会,瓦希德亲自到场。2006年2月4日,苏西洛总统出席孔教举办的孔历2557年新年庆典,重申政府对孔教的承认。2006年4月,第一批登记孔教为宗教信仰的身份证问世。
(六)其他宗教信仰
除了六大宗教,印尼一些地区还保留着原始宗教信仰的痕迹,如万物有灵、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截至2016年,信仰其他宗教的共有1196317人,约占总人口的0.50%。
巴尼在《印度尼西亚史》中记载,古代印尼人崇拜祖先灵魂,认为祖先的灵魂住在高山之巅。遇到重大事件时,人们会祈求祖先显灵给予启示。祖先的灵魂借助女巫的躯体显示。女巫闻到安息香或听到音乐之后,会昏迷过去,这时祖先的灵魂潜入女巫体内显灵。有些原始宗教仪式与歌曲、戏剧等艺术形式融合在一起,皮影戏和竹马舞据传都源于祭祖活动。一些地区的仪式活动反映了自然崇拜,如相信向大榕树许愿可以达成愿望,祭祀山川、谷物、树木的守护神以寻求庇护。至今部分爪哇人仍然相信巫医具有超自然的神秘力量。这些原始宗教信仰已经成为印尼信仰文化的一部分,印尼人认为原始宗教信仰与六大宗教没有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