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佛经文体影响下的日本上古文学:研究·资料(全3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佛教传入日本的历史背景

在佛教传入日本之前,日本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文化特征。从与本书研究课题的关联性来看,以下两点值得关注。第一,日本自古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一直学习中国文化,借用汉字来记述自己的历史。东汉建武中元二年(57)光武帝赐给倭王的“汉倭奴国王”金印,通常被看作汉字传入日本最早且最为可靠的史料。据《日本书纪》卷10《应神纪》十五年八月条记载:“百济王遣阿直岐,贡良马二匹……阿直岐亦能读经典,即太子菟道稚郎子师焉。”[10]百济来的阿直岐通晓儒学典籍,太子菟道稚郎子拜其为师。之后,经阿直岐的推荐,“十六年春二月,王仁来之。则太子菟道稚郎子师之,习诸典籍于王仁,莫不通达。所谓王仁者,是书首等之始祖也”[11]。王仁来到日本后,菟道稚郎子转入王仁门下,研习各种儒学典籍,遂至通达。王仁被尊崇为日本文人的先祖。《古事记》中卷《应神记》曰:“故受命以贡上人名和迩吉师,即《论语》十卷、《千字文》一卷,并十一卷,付是人即贡进。”[12]上述史料,证明了儒学典籍和饱学之士经由朝鲜半岛进入日本的史实。

第二,日本传统的宗教习俗。邪马台国是二三世纪存在于日本列岛的一个国家。据《三国志》卷30《倭人传》:“其死,有棺无椁,封土作冢。始死停丧十余日,当时不食肉,丧主哭泣,他人就歌舞饮酒。已葬,举家诣水中澡浴,以如练沐。”这则记载反映了日本当时的葬礼:人死之后,安葬有内棺而没有外棺,堆土成堆作坟墓。人死后在家停尸十余天,其间家人不吃肉,丧主哭泣,旁人前去歌舞饮酒。安葬死者之后,全家人去河里洗澡,就像中原人的练沐一样。《倭人传》又曰:“其行来渡海诣中国,恒使一人,不梳头,不去虮虱,衣服垢污,不食肉,不近妇人,如丧人,名之为持衰。若行者吉善,共顾其生口财物;若有疾病,遭暴害,便欲杀之,谓其持衰不谨。”这里说的是为出海者的平安而持斋祈祷的习俗:如果有人渡海到中原来,就让一个人不梳头,不除去身上的虮虱,衣服脏兮兮的,不吃肉,不近女色,像服丧一样,这种做法叫“持衰”。如果出行人顺利平安,就会照顾好“持衰”人的家人和财物;如果出行人生病或遭受暴力,就会杀掉“持衰”人,认为他持衰不慎重。此外,占卜也是流行于邪马台国的一种方术。《倭人传》曰:“其俗举事行来,有所云为,辄灼骨而卜,以占吉凶,先告所卜,其辞如令龟法,视火坼占兆。”[13]例言出门办事,会烧灼骨头进行占卜,以此来预测吉凶,如同中原的用龟甲占卜一样。上面这些独特的葬礼、祈祷仪式和占卜方式,体现了早期的日本民族对生死、平安和未知世界的一种朴素的“原始宗教信仰”。

以上两点是佛教传入日本之前的文化背景,是佛教在日本接受与传播的历史环境。[14]按照日本学术界的主流说法,佛教于钦明戊午年(538)由百济正式传入日本。据《元兴寺伽蓝缘起》记载:“大倭国佛法,创自斯归岛宫治天下天国案春岐光庭天皇御世,苏我大臣稻目宿祢仕奉时,治天下七岁次戊午十二月度来,百济国圣明王时,太子像并灌佛之器一具及说佛起书卷一箧度而言……”据此可知,佛教于钦明朝时传入日本,百济的圣明王向日本派遣使者并赠送佛像和佛经。[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