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章 “三全育人”的理论探析
“三全育人”概念的提出具有一定的过程,梳理其理论渊源、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对于开展“三全育人”工作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 “三全育人”的提出过程
2005年,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各高校要努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团齐抓共管,全体教职员工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工作机制”。这是国家首次明确提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概念。2016年,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那么“三全育人”的理念是如何产生发展、逐渐演变的呢?下面我们认真梳理一下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理念的发展变化。
(一)萌芽阶段(1949~1966年)
萌芽阶段,主要是指新中国成立以来到“文化大革命”开始前的这段时间。新中国成立以后,百废待举、百业待兴,对人才的需求空前强烈。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和进行改革的必要性。《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在中国教育工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口号。1957年,毛泽东撰写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其中提到“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任。共产党应该管,共青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1]。这也可以看作全员育人思想最初的萌芽。
(二)探索发展阶段(1978~1998年)
“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的教育事业陷入了动荡和混乱之中,处于停滞状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中国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2]。“三个面向”和“四有新人”成为我国教育发展的目标,“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逐步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后,为了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国教育工会持续深化“三育人”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以加强师德建设为核心的“树师表形象,创文明校风,为实现跨世纪宏伟目标做贡献”活动,大力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将“三育人”的理念持续推向纵深发展。
(三)快速发展阶段(1999~2003年)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简称《决定》)。
《决定》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对21世纪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了全面部署,在我国教育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实现了从应试教育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转变,克服了过去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中存在的种种片面性,尤其是扭转了只重视智育,轻视德育、体育和美育的局面。国家主席江泽民指出,“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也有纪律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3]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在抓紧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的同时,更加重视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在这样的形势背景影响下,学者们开始理性认识过去提出的“三育人”概念,并对其概念的不足和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同时及时进行了补充与完善。《决定》指出“要更新旧的教育观念,改革对教书的理解”。教书不仅仅指传授学生书本知识,还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素质教育还应加强师德教育,提高教师的能力和水平是‘三育人’工作新的工作内容”[4]。此时,也有学者提出了“三育人”的具体实施途径,如“建立全员育人的网络系统,建立执行的机制和制度,实施两课,发挥党团支部和‘两校一会’的作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做好新生入学,毕业以及主干阶段的思政工作等”[5]。
(四)成熟完善阶段(2004年至今)
2004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14〕16号文件)正式颁布。这是首次从国家层面明确对如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安排布置,标志着党和政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及科学性的认识。《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有效途径,并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如“坚持教育与育人相结合、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等基本原则,通过“服务育人,管理育人”,“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等,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在中发〔2014〕16号文件的指引下,全国上下掀起了对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研究热潮,研究的范围更加广泛,该教育模式构建实施的途径和方式更为全面。2005年1月17日,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口号。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发展完善“三全育人”理念,使其走向成熟。
二 “三全育人”理念的基本特征
(一)系统整合,牢牢把握“育人”核心
人既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其最终的归宿。“育人”是“三全育人”模式的中心,以“育人”为核心,实质上也体现了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无论是全程育人还是全方位育人,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育人”,而全程、全方位是实现“育人”这个目标的途径或者方式。“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最大限度地挖掘了现有的及潜在的教育资源,将他们科学系统地整合起来,形成合力。如果偏离了“育人”这个核心,那么“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也就失去了方向和目标,自然也没有任何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育人成效如何,是对“三全育人”模式成败的检验。
(二)齐抓共管,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一个经济全球化、信息多样化、发展多元化的时代,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面临的问题也更加复杂和多样,世界范围内的各种思想文化的激荡、冲突愈加激烈,西方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中国实施“西化”“分化”,并极力通过多种途径加紧进行思想和文化渗透,同我国争夺思想阵地、争夺青年一代的斗争也愈加激烈。单纯靠思想政治教师来解决学生的德育问题,已明显不能满足当今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高等学校必须深刻认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整合一切可以整合的资源,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大思政格局,也只有加强分工协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才能有效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三)全程跟进,抓好大学生教育的关键点
人的思想观念不仅易变、不稳定,还极容易受外部环境和原有价值观念的影响,因此,想要在短时间内让受教育者接受我们所传递的价值观念,绝非易事。德育是塑造人的工程,其最终目的是引导大学生将内化的价值规范和价值观念外化成行为,并养成良好的习惯,进一步固化为优良的品质。“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鲜明地突出了育人的全程性,通过“入学时”“在读期”“毕业季”的划分,牢牢抓住大学生成长的关键点,保证育人时间又突出重点,全程跟进,有的放矢,为大学生顺利度过大学生活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全面配合,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人是德育的中心,而德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育人主体如何开展德育工作,关系着德育目标的实现。“三全育人”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运用多种手段和途径,调动了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参与育人工作,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各项素质,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使大学生知识和能力协调统一。
三 “三全育人”理念的理论基础
(一)系统论
系统论最早是由美籍奥地利学者L.V.贝塔朗菲提出的。他认为系统是普遍存在的,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一个系统。系统论注重将研究分析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主要分析系统的结构、功能,研究其与构成要素以及环境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规律。
1.整体性原理
系统论的整体性原理是指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独立要素所不具有的功能和性质的有机整体。意思是,万事万物都可以看作一个由若干要素组成的系统,其表现出来的整体性质不是各要素性质功能的简单叠加,而是组合后产生的新的性质功能,通俗来说,就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整体性原理是系统论最基本的原理,主要强调整体,而整体是由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各个要素构成。系统之所以成为系统,首先,必须要有整体性。育人工作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需要整合各种资源、协调多方力量共同参与,配合完成,这样才能达到“1+1>2”的效果,发挥出系统的整体性功能。“三全育人”恰恰就是将德育系统内的各个要素整合起来,使其相互作用、形成合力,发挥整体功能,实现成效最大化。
2.开放性原理
“系统的开放性原理指的是,系统具有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性质和功能,系统向环境开放是系统得以向上发展的前提,也是系统得以稳定存在的条件。”[6]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包容、紧密联系的世界,不与外界接触、不对外部开放的系统是不存在的。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和自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高校的德育工作不再是绝对封闭的系统。一方面,互联网的广泛使用及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使得身心尚未完全成熟的学生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学生最终将走向社会,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那么,我们很有必要将德育教育置于一个动态、开放的环境中进行考量,使之与社会的发展形成良性互动,从而为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协调控制律
协调控制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规律之一,主要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坚持和协调各方面、各种类、各阶段的自觉影响,又要努力控制各方面、各种类、各阶段的自发影响,实现协调自觉影响与控制自发影响的辩证统一”[7]。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一个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必然存在一系列的矛盾,如教育要求与社会现状间的矛盾,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本人思想行为间的矛盾,等等,而这些矛盾会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要想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真正的效果,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矛盾关系,有预见地对此进行协调控制。而“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响应了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德育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是党和国家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教育模式,它很好地弥补了德育教育实效性不足以及其无法满足新时代发展需求的缺点,致力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持续性和全面性,而这些都与协调控制理论高度一致。
1.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协调自觉影响与控制自发影响的辩证统一,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脱离现实社会发展的要求,必须从实际出发,明确教育的目标、内容和任务等。同时,要及时研判形势,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注重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防止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际需要出现背离。
2.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协调自觉影响与控制自发影响的辩证统一,必须坚持学校和家庭教育同社会影响的一致协调
社会影响简单来说就是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心理或行为产生的或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影响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比如互联网、自媒体等所传递的信息就极易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定型的大学生产生影响。学生在校接受的德育教育有可能和大众媒介所宣传的思想(尤其是一些负面的消息)存在矛盾,要想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必须正确协调社会影响、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树立的是一种大思政观,其突出特点是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挖掘一切可以挖掘的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三结合的育人作用,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为补充,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构建立体式、全方位的教育模式,使思想政治教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3.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协调自觉影响与控制自发影响的辩证统一,必须做到一以贯之
大学生在每个阶段都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要随之调整变化,在不同阶段有所侧重。“三全育人”强调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除了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教育,还注重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始终。这是其连贯性、一致性的体现,遵循了思想政治教育协调控制律。
(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体力、智力、德育等方面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这是人的发展阶段中最高并且最理想的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也是我国教育事业的理论来源。每个人都应该有不断完善自身、不断超越自己的信念,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教育所追求的目标。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在人的身上,最终目标是促进人的智力、品德、体质等协调发展,全面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形成有益和谐的社会关系,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三全育人”的教育模式坚持“立德树人”,以“育人”为核心,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伴随大学生的成长全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养成良好的品德,促进个人健康成才。因此,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既是“三全育人”理念的理论基础,也是教育者所追求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