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警予思想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章 《绪论》:本选题的价值和意义

向警予(1895~1928),是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的妇女运动领导人之一,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妇女部首任部长,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位女中央委员。向警予的一生虽然短暂,但是从她遗留下来的文章、著述来看,她本人的思想历程、社会实践却是那个时代的缩影。研究向警予的重要思想,在理论上,有助于我们厘清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的历史过程与历史必然性;在实践中,有助于我们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具体传播过程中所遭遇的碰壁,尤其是在实践中如何中国化。

向警予,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女性革命家,不仅参与了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的创建,领导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开展革命运动,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而且是中国共产党内较早开展妇女解放运动的女革命家,是党中央第一任妇女部长,为妇女解放运动做了大量基础工作。向警予是中国革命先驱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早期女性革命家的杰出代表,对推动革命前进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做出了奠基性贡献。对向警予思想开展研究,有助于拓展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史、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史、妇女解放运动史的研究,同时还可以加强对早期共产党人和女干部的研究。

(一)拓展中国共产党创建史研究

党的创始人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为党的创建做出重要贡献的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李达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但缺乏对各地组织共产党的负责人和参与人的研究。实质上,向警予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的参与人和组织者,而且积极策划、领导了革命活动,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1918年,毛泽东、蔡和森等在长沙成立进步团体新民学会,第二年,向警予加入,成为该会最早的女会员之一。毛泽东、蔡和森等提倡青年去法国勤工俭学,向警予、蔡畅等积极响应,并发起“周南女子留法勤工俭学会”。1919年12月,向警予同蔡和森、蔡畅及蔡母葛健豪等30余人远涉重洋,赴法勤工俭学。这一时期,向警予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并深受影响,从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从教育救国转变为以暴力推翻政权推动无产阶级的解放。1920年7月6日至10日,在法的新民学会会员在蒙达尼开了5天会,对于“改造中国与世界”的方法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会上出现了两种对立的观点:一派主张实行蒲鲁东式革命,即温和革命——以教育为工具,以工会、合作社为实行改革的办法,而不以俄式(马克思式)革命为正当;一派以蔡和森、向警予为首,他们明确提出:“应用俄国式的方法去达到改造中国与世界”[1]的目的,即主张走俄式革命道路,实行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并“旗帜鲜明地提出成立共产党”,“认为共产党是无产阶级运动的神经中枢”,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2]。1920年11月1日,毛泽东给蔡和森及在法诸友的信中,对蔡和森、向警予的主张表示“深切的赞同”和充分的肯定。

1920~1921年,向警予不但与蔡和森共同提出“中国共产党”的名称与计划,同时向国内宣传、陈诉建党之急。之后向警予与周恩来、李立三在法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几乎与国内的中国共产党同时建立。1922年初,向警予回国后即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1941年,毛泽东在延安同美国记者斯诺谈话时说:“在法国,许多勤工俭学的人也组织了中国共产党,几乎是同国内的组织同时建立起来的。那里的党的创始人之中有周恩来、李立三和向警予。向警予是蔡和森的妻子,惟一的一个女创始人,罗迈和蔡和森也是法国支部的创始人。”[3]

向警予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唯一的女创始人,她的活动经历与党的创建息息相关;她与蔡和森在法国蒙达尼同萧子升等代表的改良派的争论反映了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对向警予进行研究,有助于拓展党的创建史,更清晰地把握党的创建历程。

(二)拓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史研究

向警予出生、成长时期,正是中国社会内忧外患、动乱不安的时期,同时也是各种社会思潮在中国活跃的时期,无政府主义、改良主义、社会主义等纷纷传入中国,凡是外国的先进思潮统统被中国的爱国志士拿来救中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中,向警予的经历是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如何下定决心选择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时代缩影。

向警予原本是一个民主主义者,少年时期笃信教育救国,并身体力行践行之。她在溆浦创办男女共学的学校,以启蒙女子智识、提升女子觉悟,进而提升国民素质为宗旨。然而她在溆浦创办学校的两年实践中,屡遭碰壁。经费不足、学生家长的不支持、当地官员的掣肘、百姓的不理解……尤其是学生在学校教育好之后,进入社会后仍然深受封建礼教束缚,与没有受过先进教育的女子一样。这正是学校教育十年而不足,社会破坏一朝而有余。向警予逐渐对教育救国的信念丧失了信心。1919年向警予离开溆浦赴长沙,加入“新民学会”,成为该会最早的女会员之一。在毛泽东、蔡和森等的影响下,向警予转而学习马克思主义。1919年底,向警予同蔡和森、蔡母葛健豪、蔡畅等共同赴法勤工俭学。在法国求学期间,她开始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研究中国社会问题,认为所有制如果不解决,那么无产阶级的解放就无法实现。她主张暴力推翻政权,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权,进而实现无产阶级的解放,通过无产阶级专政进而实现妇女解放。

向警予从教育救国的民主主义者逐渐转变为暴力推翻政权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历程,反映了那个时代很多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路径选择。从懵懂的少年到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是很多共产党人共同的成长经历,从相信教育救国、实业救国、无政府主义、自由民主主义等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到最终选择马克思主义,从多元混杂到一元指导,向警予的思想转变历程只是其中的一个个例。深化对共产党人物群体中的个例研究,有助于在细节上把握人物思想历程的变化,同时在整体上能拓展中国共产党早期思想史研究。

(三)深化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史研究

从大的历史背景上来讲,五四运动时期也正是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高涨时期;从人物个体的经历来看,向警予在党内主要负责妇女运动的工作,起草党关于妇女运动的相关决议等;从她遗留的文章著述上来看,对妇女解放事业也有颇多论述。向警予在领导中国妇女解放运动过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向警予在常德女子师范学校读书时,即立下誓言:“振奋女子志气,励志读书,男女平等,图强获胜”[4]。在她此后的求学生涯中,皆以此来勉励自己。1916年,向警予回家创办溆浦女校,号召学生“为我女界呵,大放光明”[5]。在思想上,她鼓励学生学习先进思潮,倡导自由、民主、平等;在实践中,她鼓励女学生不缠足、争取婚姻自由。在法国勤工俭学期间,她撰写《女子解放与改造的商榷》,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回国后,她积极投入中国妇女解放运动事业,撰写了一系列关于妇女解放的文章,起草了许多党的决议,领导上海妇女运动向前发展。向警予将妇女解放事业与无产阶级的解放联系起来,指出只有推翻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妇女解放才能真正实现。向警予从事的妇女工作处于无产阶级妇女解放运动的早期,既有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对妇女解放运动的积极探索,如对妇女解放运动的方向、目标、途径等进行了比较深刻的分析,但同时也有时代、思想、理论的时代局限。向警予本身即为一名女性,在革命的历史洪流中,向警予本身的实践经历和思想历程,反映了时代背景下,中国妇女解放的艰辛和挫折,同时也反映了女性解放运动的不彻底,如在家务劳动尚未完全社会化的情况下,妇女在家庭与工作的两难选择中,无法实现真正的解放。

向警予是中国共产党内从事妇女解放运动中理论文化水平较高的,实际开展妇女解放运动较早的女革命家,她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产生了较大影响。继任的妇女部长杨之华、张金保等都深受其影响。

(四)加强早期共产党人和女干部的研究

向警予是早期共产党人和女干部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女革命家。一方面,她积极从事妇女解放运动,宣传无产阶级妇女解放思想,帮助妇女解脱思想束缚。另一方面,作为无产阶级妇女解放运动先驱的向警予,在党内,因女革命家的身份受到工作分配上的不公正待遇,从内心来讲,她想跟其他男性革命家一样从事工农解放运动;在家庭中,无法摆脱家务劳动的束缚。在思想与实践中,在工作与家庭中,向警予实质上始终面临着无奈的选择与挣扎。

1921年底,向警予回国后,开始从事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在党的二大上,她当选为第一个女中央委员,党中央第一任妇女部长,开始领导中国最早的无产阶级妇女运动。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三大在广州召开,向警予当选为中央委员,担任妇女运动委员会第一任书记。1925年1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再次连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妇女部部长。1925年5月,向警予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妇女部主任。可以说,向警予既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女性领导干部。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女性领导干部之一的向警予,她起草过《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妇女运动决议案》,主编过《妇女周报》;发动了女权运动同盟会、全国学生总会、闸北市民协会等团体声援女工的斗争;培养了一批女性领导干部,如杨之华、舒劲秋、王一知、陈恒乔等。向警予作为一名女性领导干部,反映了党在妇女解放、男女平等方面的历史进步性;同时,向警予在党内工作职位的变动也反映了党在任用干部时无可避免地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对男女平等在实践中的落实并不彻底,在女性领导干部的培养、选拔、任用等方面受到诸多限制。诚如蔡和森所说:“以警予的能力说,本来可以担任一般党的指导工作,这是从前党的组织上的分配工作的缺点”[6]。在家庭中,为了更好地从事革命工作,向警予不得不把孩子送回老家,交由婆婆照看。以至于多年后,向警予回到家乡,孩子见到亲生母亲,竟不敢拉妈妈的手。向警予个人的选择与经历,实质上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内大量女干部为了革命工作选择放弃生孩子或孩子由家人、老乡抚养的普遍现象。

对向警予进行系统性、整体性研究,有助于拓展早期共产党人和女干部的研究,同时对当今时代女干部的选拔、任用亦能有所助益。历史就是一面镜子,现实中的问题、矛盾从历史中可以挖掘其根源,在历史中可以发现今天的不足。因此,对向警予一生中重要思想的研究,在理论中可以深化学术研究,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在现实中,更可以推进新问题、新矛盾根源性解决的进程,助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