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企业史:商业的周期与演化(第3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中文版导读

林立强

中国商业史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商业史学会企业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美国企业史:商业的周期与演化》(第3版)(以下简称“本书”)系哈佛商学院第四任伊西多·施特劳斯(Isidor Straus)企业史教席教授托马斯·K.麦克劳(Thomas K. McCraw)与其学生兼助手、俄亥俄州立大学历史系教授威廉·R.柴尔兹(William R. Childs)所著,是一部由企业史学家采用大众史学方法撰写的企业史读物。本书与大家所熟悉的企业史著作相比有两大不同:第一,以往企业史著作多以企业与企业家典型个案的形式出现,而本书是一部“通史”类著作;第二,以往企业史著作多由财经作家或传记作家撰写,而这部著作则由专业历史学家写就,使其兼具了“庙堂之学”(严谨性)与“江湖之术”(通俗性)的特点。此外,本书还对当时美国企业如何在成长时期走出低谷及涅槃重生的过程有较为详细的分析与描述,这对处于“乌卡”(VUCA)时代的今人而言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基于本书的这些特点,我拟对本书作者、写作背景、架构及读者需要在阅读中注意的问题等做简要评述,以供读者参考。

关于本书作者

托马斯·K.麦克劳,1940年出生于美国密西西比州,1962年获密西西比大学学士学位,1968年获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历史学硕士学位,而后又于1970年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毕业后至1974年,麦克劳就职于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担任助理教授,后又至哈佛商学院任教,并于1989年接替著名企业史学家钱德勒(Alfred D. Chandler,Jr.),担任伊西多·施特劳斯企业史教席教授一职,同时担任美国企业史学会会长,成为彼时美国企业史学界的领军人物。

麦克劳一生著作颇丰,除了本书之外,他所撰写的《规则的先知》(Prophets of Regulation)一书曾于1985年获得普利策历史奖。此外,他于1997年撰写的论著《现代资本主义:三次工业革命中的成功者》(Creating Modern Capitalism:How Entrepreneurs,Companies,and Countries Triumphed in Three Industrial Revolutions)沿用了哈佛商学院传统的企业史个案分析法,书中有四章讨论了英国、德国、美国和日本的经济发展史,另外八章讨论了企业与企业家的发展史,主要论述了企业与企业家在经济增长中所起的作用。2007年,他撰写了《创新的先知:熊彼特传》(Prophet of Innovation:Joseph Schumpeter and Creative Destruction),该书主人公为哈佛大学企业家史研究中心创办人之一、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此传记因兼具文学性与学术性,被誉为熊彼特众多传记中的经典之作,曾获得多项大奖。麦克劳对美国经济政策与资本主义体系有自己的独特思考和深入研究,尤其擅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复杂的经济理论,这对我们理解美国企业史大有裨益。

本书的合著者威廉·R.柴尔兹系历史学专业科班出身,麦克劳是他本科及研究生阶段的导师。本书的第1版和第2版原本由麦克劳独撰,麦克劳去世以后,柴尔兹受麦克劳夫人之托对原书进行了修订,增补了一些美国企业史的新内容,因此本书是师生合作的成果。

关于企业史学家及企业史的大众史学化

企业(家)题材的书籍汗牛充栋,创作者以财经作家、传记作家、媒体记者、文学家等居多,而本书作者所属的企业史学家群体却长期不为人所知。所谓企业史学家,是指从事企业史研究的职业学者,一般在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任职。他们多在历史学院与经济学院任职,但21世纪初以来,有越来越多的西方企业史学家在商学院工作。目前,世界企业史研究重镇哈佛商学院是最早聘用历史学家从事案例教学与研究的机构。早在1927年,哈佛商学院就开始设立伊西多·施特劳斯企业史教席教授职位,迄今已有近百年历史,已经形成了融合历史学与管理学特点的“哈佛企业史学派”。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诺曼·斯科特·布里恩·格拉斯(Norman Scott Brien Gras)、阿瑟·哈里森·科尔(Arthur Harrison Cole)、弗里茨·雷德利希(Fritz Redlich)、拉尔夫·W.海迪(Ralph W. Hidy)、钱德勒、麦克劳、杰夫里·G.琼斯(Geoffrey G. Jones)、理查德·S.泰德罗(Richard S. Tedlow)等,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是钱德勒,他的代表作是享有盛誉的“企业史三部曲”,即《战略与结构:美国工商企业成长的若干篇章》(Strategy and Structure:Chapters in the History of the Industrial Enterprise)、《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The Visible Hand:The Managerial Revolution in American Business)、《规模与范围: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动力》(Scale and Scope:The Dynamics of Industrial Capitalism)。

历史学家对资料收集、整理与甄别有一套极为严格的学术规范,这是其撰写的企业史著作区别于其他财经作家的企业题材著作最显著的特征,但同时难免存在行文晦涩、工于考据及阅读体验差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就是促进企业史学的大众史学化。本书作者麦克劳就是在把企业史的学术功能转换成社会功能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史学家。他的学术功底十分深厚,在坚持遵守史学基本规范的前提下,为了使企业家与大众读者有更好的阅读体验,他在一些著作中借鉴了经管类畅销书的写作手法,同时强调成果的实践性,认为历史学家应该走出象牙塔,为大众写作通俗易懂的史学著作。本书就是他在书写美国企业史通史类读物方面的成功尝试,这一努力已经得到美国企业史学界的充分肯定。2008年,时任美国企业史学会会长帕梅拉·沃克·莱尔德(Pamela Walker Laird)提出了美国企业史学界著名的“莱尔德挑战”(Laird Challenge),呼吁在非学术人群中扩大美国企业史的影响,进一步拓宽美国企业史的研究议题。可以预计,未来我们将看到更多由企业史学家撰写的采用“历史+经管畅销书”模式的通俗作品。

关于本书的架构

本书秉承麦克劳“从历史的角度思考问题”的一贯风格,在对1920年以后美国企业发展各个阶段历史背景予以重点关注的前提下,描述了企业家、企业及其所处行业的管理故事,并从企业内部管理的视角揭示了美国企业是如何运作的。本书正文部分共有11章,每一章都附有极具参考价值的精选资料(参考书目)。由于本书属于“通史类”读物,涉及内容多且杂,因此建议读者在阅读时可把握以下“点”“线”“面”上的一些特点。

1.“点”:若干企业(家)个案及话题

本书对具有代表性的头部企业及领导这些企业的杰出人物进行了深入分析,这些企业包括通用汽车、福特汽车、宝洁、波音、麦当劳、亚马逊、eBay、谷歌等。基于历史学家对重大历史背景与事件的偏爱,作者在剖析上述企业个案时,穿插了“企业福利资本主义”“金融体系和大萧条”“罗斯福新政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繁荣与社会改革”“女性与少数族裔在企业中权利的提升”“经济体系金融化”等话题,这些话题内容在各章节分布的关键节点隐藏着美国企业发展壮大的密码。当然,由于美国著名的大企业数量太多,本书不能尽收之,特别是近十年崛起的高科技公司,本书没有涉及。

2.“线”:四个主题

本书所有“点”的部分内容都是紧紧围绕着自1920年以来美国企业演变的四大趋势(主题)来展开的,由此形成了本书的四条主线:第一,如何看待市场变化的残酷性;第二,如何看待赋予消费者与企业家的权利;第三,如何解决企业中集权决策与分权决策之间的矛盾;第四,如何抑制企业的“阴暗面”。作者不但在导语部分直接提醒读者关注这四个重要的趋势,还在文末的结语部分再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因此,只要把握这四条“线”贯穿若干企业个案与话题的“点”的过程,就可以深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而摸清美国企业随着时间而演变的规律。

3.“面”:六个阶段

在上述“点”与“线”结合的基础上,本书按照时间顺序将1920年以来的美国企业史串联成六个阶段展开叙述,并把企业与企业家的故事与各个阶段的时代背景紧密联系起来。这六个阶段分别是:20世纪20年代,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罗斯福新政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时期,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2007—2008年的金融危机和2007—2009年的经济大衰退。根据我的观察,本书涉及的时段已经延伸至2017年,在国内目前为数不多的国外企业通史类著作中属于时效性相当强的版本。

关于阅读本书的几点补充说明

据我目力所及,作者要在原书400页左右的篇幅中囊括美国企业史的方方面面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本书在一定程度上难免会让读者有浅尝辄止、意犹未尽之觉。作者似乎也发现了问题所在:第一,由于美国企业及企业史学家对美国企业的研究一直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导致本书所涉及的主题的新成果还在不断涌现中;第二,限于篇幅,本书有很多企业没有被重点谈及。作者采用的补救措施是在各章正文之后全面、系统地罗列了美国企业史的各类权威参考书,为读者按图索骥找到所需的更全面的资料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除此以外,我认为还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强化阅读效果。

1.读者在阅读本书前可浏览世界经济通史、美国通史等方面的书籍进行知识储备。由于企业史是经济史的重要内容之一,《剑桥美国经济史》(Cambridge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多卷本、乔纳森·休斯(Jonathan Hughes)等人所著的《美国经济史》(History of the American Economy)、加里·M.沃尔顿(Gary M.Walton)等人所著的《美国经济史》(History of the American Economy)亦对理解本书的内容颇有益处。

2.由于本书内容不涉及1920年以前的美国企业史,如有对该时段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本·B.塞利格曼(Ben B. Seligman)所著的《当权者:美国企业史》 (The Potentates : Business and Businessmen in American History)、张隆高等人编著的《美国企业史》教材、钱德勒所著的“企业史三部曲”等书的部分章节。

3.由于本书内容涉及的都是美国大企业,对美国小企业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曼塞尔·布莱克福德(Mansel Blackford)所著的《美国小企业史》(A History of Small Business in America)。

4.每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的美国企业名录,以及《财富》美国500强排行榜为我们提供了美国企业最新动态的指引。此外,读者也可以在美国各大企业官网中的“History”和“Heritage”栏目检索到有关这些企业发展历史的详细资料。

5.在本书各章精选资料(参考书目)部分,有很多著作没有中文译本,为方便读者查阅,故不对人名、书名及文章名等进行翻译。不过,我们在翻译时尽可能找出所有书目在中国正式出版的译本信息,并以页下注的形式予以注释,以方便大家查找。

6.关于美国企业史较新的通俗类读物,可以参考哈佛商学院沃尔特·A.弗里德曼(Walter A. Friedman)于2020年所著的《美国企业史概述》(American Business History: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这本小册子以编年体的形式简要介绍了美国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企业领袖,并分析了美国企业对美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此外,本书适合对美国经济史、企业史感兴趣的读者阅读:企业家读之,可以了解美国不同时代背景下企业内部的运作方式;学者读之,可以梳理美国企业史发展的总体脉络,并拓宽其研究视野;其他大众读者读之,可以从微观层面对美国经济史、企业史有更多认识,并以史为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