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上一本书,去哈尔滨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圣·索菲亚教堂,入诗入梦的钟声

曾经在哈尔滨生活过的俄罗斯作家叶莲娜·涅杰利斯卡娅(1910—1980),在离开哈尔滨旅居悉尼时,写下了这样一首思念哈尔滨的诗:

常常以为那不是梦中的幻影,

醒来时,

耳边回荡着哈尔滨教堂的钟声

那就是我银装素裹的城。

“假装”去欧洲

1991年来到哈尔滨读大学,我就听同宿舍的哈尔滨姑娘说起圣·索菲亚教堂。她说,哈尔滨有很多老教堂,其中,最大的圣·索菲亚是一个东正教教堂。我们几个女生一起去道里区逛服装店,一个一个小店搜索心仪的衣服,从一个店出来,我抬头看到在连成片的精品店遮蔽下,墨绿色穹顶的一角在阳光的照射下散发出迷人的光泽,如同一个神秘耀眼的美人在嘈杂的棚户之中莞尔一笑。同宿舍的姑娘说,那就是圣·索菲亚教堂,现在是哈一百哈一百,位于哈尔滨的一家百货商店,始建于1974年,是国有百货第一店,曾受到国务院通令嘉奖。的仓库。转眼30余年过去了,我们那一代大学生已经老了,圣·索菲亚教堂却随着哈尔滨城市建设的发展,正青春,魅力四射。

圣·索菲亚教堂夜景

2023年,哈尔滨入冬的第一场大雪,火爆了圣·索菲亚教堂,落雪如花,晕染、衬托着圣·索菲亚教堂拜占庭风格的建筑,越发堂皇气派、别具一格。洁白的雪花在教堂的墨绿色穹顶上轻舞,仿佛是冰雪童话中的公主出场仪式。那只火遍全网的逃学企鹅背着书包,在大雪中奔向圣·索菲亚教堂,在广场上嬉戏,欢庆哈尔滨的第一场雪。雪中俄罗斯公主、女皇打卡照的视频红遍全网。零下30℃,视频中的女皇、公主们香肩微露,波浪长发上落满雪花,站在圣·索菲亚教堂前,惊艳了无数南方“小土豆”,掀起了哈尔滨旅游的热潮。

社交平台上,许多网友分享着哈尔滨“citywalk”路线,直呼“不是欧洲去不起,而是哈尔滨更有性价比”。

到圣·索菲亚教堂打卡拍照,“假装”去欧洲,已经成了驴友们的梗。现在的圣·索菲亚教堂广场,基本是三步一个欧洲公主、五步一个俄罗斯女皇,成了旅拍的热门项目。

大教堂的点睛之笔,无疑是那巨大的洋葱头穹顶,饱满的圆弧描绘出哈尔滨与众不同的过往。顶部的金色十字架与大穹顶形成主从式布局,错落有致,展现出神圣而庄重的美感。墙面则是古朴典雅的红砖,与绿色的穹顶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红砖绿顶言说着来自历史的对比视觉美。

走进教堂,厚重的墙体将广场的嘈杂摒弃,心也不由得随之静定;光线同时沉暗了下来,阳光透过高高的彩色玻璃窗洒在地面上,形成五彩斑斓的光带,灰尘的颗粒感清晰可见。

教堂内部挂满精美的壁画和雕塑,每一处细节都展现着艺术家们的匠心独运。教堂灰颓的墙皮似乎随时能脱落下来,但穹顶的宗教绘画依然清晰,圣像也依旧威严。虽然今天的圣·索菲亚教堂已不再有宗教职能,但这里宁静和神圣的氛围依然让人心生肃穆。精致的教堂模型展览,弥补了游客只能在广场上仰视其局部的遗憾,让我们以“上帝视角”,去细细品读圣·索菲亚教堂的每一个细节。

难忘的教堂钟声

圣·索菲亚教堂的前世今生,都是一种惊艳的美丽。它的前身是俄国东西伯利亚第四步兵师修建中东铁路时建造的一座随军教堂,规模不大,但在当时给远在中国的俄罗斯人带来的精神慰藉,却是不言而喻的。第四步兵师撤离哈尔滨后,将教堂捐赠给当地的俄罗斯东正教教徒。1907年,俄国大茶商伊·费·契斯佳科夫出资6万卢布,重新修建了一座全木结构教堂,新教堂规模更大、更漂亮,进一步满足了当地俄罗斯东正教教徒的需求。1908年11月23日,俄国远东地区大主教叶甫谢维为圣·索菲亚教堂举行了隆重的祝圣仪式,前来祈祷的人是人山人海,十分壮观。1912年11月,圣·索菲亚教堂再次重建为砖木结构,使教堂更加坚固和宏伟。重建完成后,教堂举行了新的祝圣仪式,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哈尔滨的地位。

在当时信徒的生活中,教堂本身就是一种他们在异国他乡生活的告慰。著名中国俄侨历史文化专家叶莲娜·塔斯金娜的《哈尔滨:鲜为人知的故事》中写道:“1940年以前这里有很多的教堂,哈尔滨及其郊区有着大大小小20余座教堂。教堂上的圆顶和回荡的钟声总是令人满怀乡愁,顿生怀旧的思绪,不免勾起对俄罗斯的回忆。”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之后,大批俄罗斯人逃离家乡来到哈尔滨定居,使得哈尔滨的俄罗斯人口迅速增长,以至于圣·索菲亚教堂的空间已经无法容纳如此多的信徒。于是,俄国人不得不对教堂进行扩建。1923年9月27日,圣·索菲亚教堂第三次重建,历时九年,于1932年11月25日落成。教堂既受拜占庭建筑风格影响,主穹顶、钟楼又有俄罗斯传统的“帐篷顶”“洋葱头”造型。教堂通高53.35米,占地面积721平方米,很多俄侨都来这里礼拜、忏悔,成为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教堂。

圣·索菲亚教堂内部(组图)

教堂的正门顶部为钟楼,悬挂着1大6小共7座乐钟,7座铜铸的乐钟恰好是7个音符。这7个乐钟要由训练有素的敲钟人,把座钟槌上的绳子系于身体不同部位,手足并用,有节奏地拉动钟绳,才能敲打出抑扬顿挫的钟声。那时,每当礼拜日的清晨和落日时分,教堂内都会响起悠扬的钟声。据有些老哈尔滨人回忆,连几十千米外的阿城居民都能听到,堪称哈尔滨的一大奇观。作家阿成在《风流倜傥的哈尔滨》一书中写到了他聆听圣·索菲亚教堂钟声的感受,是那样入耳入心:“这座教堂的悦耳的钟声从我的少年时代开始,就一直响在我的耳边。屈指算来,圣·索菲亚教堂的钟声已经停止了30多年了,但它早年的钟声却从未在我的耳畔消失过。”

“智慧”的永恒魅力

圣·索菲亚教堂是哈尔滨的地标建筑,却很少有人想过,“索菲亚”到底是什么意思。

“索菲亚”一词来自希腊文,意为智慧。东正教中仍然保留着有关索菲亚的崇拜。圣·索菲亚的意思,就是上帝的智慧。

世界其他地方有好几座著名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和哈尔滨的圣·索菲亚教堂一样,都是拜占庭风格的建筑。其中最著名的是位于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由君士坦丁大帝修建的圣·索菲亚教堂。还有修建于11世纪的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内的圣·索菲亚教堂。同样的名字,同样代表着对上帝智慧的崇拜。

1912年,圣·索菲亚教堂重建,砖木结构,古朴凝重

圣·索菲教堂旧影(组图)

20世纪70年代,圣·索菲亚教堂被严重破坏,穹顶上的十字架被拆除,壁画和十字架丢失。1986年,哈尔滨市将圣·索菲亚大教堂列为重点保护建筑。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建筑。人们在修复教堂的过程中,还发现了尼古拉教堂、圣·索菲亚教堂等12座哈尔滨老教堂的原始设计图纸。这些图纸保存完整、标注清晰,成为教堂修复的重要参考。

圣·索菲亚教堂只是哈尔滨教堂建筑的一小部分,还有很多教堂分布于哈尔滨的闹市街区中。据不完全统计,哈尔滨市现有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圣母守护教堂、呼兰天主教堂等20余处,它们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着无数游客和摄影师前来探访。

天堂的落脚点在人间,彼岸最终在此岸。

圣·索菲亚教堂是哈尔滨的一颗明珠。曾经,人们在这里沉思、祈祷,寻找内心的慰藉和力量。今天,人们开心地在这里扮演去欧洲的各种戏码,发布在社交媒体上,讲述着哈尔滨的历史和现在带给人们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