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朱元璋:朱棣,你来监国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5章 烫手山芋

朱棣战战兢兢的捡起地上的奏本,深吸一口气,缓缓打开。

奏本上的字迹清晰,条目完整,朱棣静下心来仔细查看,很快面色猛然震惊。

他原本以为,这份奏本上书写的是他同道衍密谋的罪状。

但他万万没有想到,入目处写着的名字,是他的二哥,秦王朱樉。

而在下面书写的条目,则是朱樉这些年来,在西安犯下的种种罪行。

朱棣心中的巨石落下了,但一颗心很快便又提到了嗓子眼中。

他不是个蠢人,来的路上同道衍一番交谈,再联系到朱元璋所说,心底已经有所猜测。

这一次,他要做的事情,便是处理秦王朱樉所犯下的罪行。

该如何去处理?

朱棣心中没有任何底气。

有关于自家这位好二哥的事情,他有所耳闻。

朱标前往西安,除了考察西安是否适合迁都之外,便是为秦王朱樉所犯罪行进行一次确证。

只不过,朱标对自己的弟弟,保持着长兄如父的风度,将朱樉所犯罪行悉数隐瞒下来,并没有言明。

如今,这个烫手山芋,落在了朱棣手中。

他抬起头,看向朱元璋,道:“爹,您这是要处置二哥吗?”

朱元璋冷冷一笑:“老四,你觉得呢?咱应该怎么做?”

“我……我不知道。”

朱棣并未撒谎,他的确不知道该如何处置朱樉。

论理,朱樉所犯下的罪行,足以诛九族。

论情,朱樉是他的二哥,血脉亲情浓于水,他一个做弟弟的,怎么能妄言处置哥哥?

当然,更为重要的原因,朱樉是朱元璋的儿子。

在没有探究清楚朱元璋内心想法之前,朱棣不敢妄下结论。

万一,这是针对他,布置下的一场局,为的就是考验他对于亲人的想法呢?

他若是对自己的哥哥下手,在旁人眼中,岂不是赤裸裸的冷血生物。

朱元璋会对他有什么样的想法?

其他的兄弟会对他有什么想法?

如此做法,岂不是自绝于宗族?

朱棣深感眼前问题之棘手,一时间不知如何是好。

他下意识的瞥了道衍和尚一眼,如果是他,会如何处置这个问题。

一时间,朱棣心乱如麻,进退维谷,冷汗不禁横流。

朱元璋自然是瞧出朱棣心中顾虑,在这个时代中,道德是衡量一个人的重要标准。

越是位高权重,越要讲究脸面,哪怕做的是流氓事情,那也得有个借口。

如果处置这件事情的人是太子朱标,那自然好办,长兄如父,天然具备法理压制。

但朱棣的身份,尴尬就在于,他是弟弟,若是背上一个杀兄的罪名,可不是什么好事。

朱元璋不再去看朱棣,目光投射在道衍和尚身上。

看着眼前这个瘦削的老和尚,他心中难免有所好奇。

靖难之役的背后,有着这个老和尚的影子。

道衍这个名字或许不太出名,但黑衣宰相姚广孝,在后世,可谓是大名鼎鼎。

朱元璋没有兜圈子,直接问道:“姚广孝,咱那三篇文章,你看出了什么?”

“老衲愚钝,未能悉数领会陛下深意,只从中看出些许屠龙术的影子,未知真假。”

面对朱元璋,哪怕道衍早做好心理准备,可依旧还是有几分紧张。

他没有半点花言巧语,选择实话实说,用最简单的话,问出心中的困惑:“陛下,草民斗胆,敢问陛下如此做,是为了什么?”

朱元璋并未回答他的问题,只是夸了一句:“能够从三篇文章之中,看出这些东西,你的悟性很高。”

“做和尚,太屈才了,自今日起,你还俗吧,换回俗家的名字。”

“至于咱想做什么,现在的你不会理解,等你什么时候有资格了,自然能和咱一起商讨。”

姚广孝沉默片刻,恭敬叩头,道:“草民遵旨,草民定会竭尽全力,获得陛下所说的资格。”

朱元璋不置可否,和聪明人对话,用不着说的太清楚,得让事情有发散的空间。

他看向纠结不已的朱棣,给出了时间限制,道:“老四,咱给你三天时间,该如何处置这件事情,咱希望你能有一个准确的答案。”

朱棣闷闷的点了点头:“儿臣遵旨。”

……

与此同时,文楼。

六部尚书齐聚一堂,共同议事。

在他们面前,摆着的是以刘三吾为首,朝中诸多文臣以及翰林院官员,上书的一份奏本。

奏本中痛陈时弊,明事实,讲道理,洋洋洒洒数千字。

为的便是让朱元璋早日确定储君。

奏本中还提及,皇孙朱允炆已经十五岁,仁孝恭顺,是做储君的不二人选。

眼下,几人将奏本传阅,不多时便又传了回来。

到底是能坐到六部尚书位置的老狐狸,每个人面上都没有太多颜色。

仿佛他们的内心,对此事并没有任何波澜。

吏部尚书詹徽率先开口:“陛下召我等朝会,留下这道奏本,意思非常明确,赞同或者不赞同,无非是要一个态度。”

他抬起眼皮,面无表情的道:“诸位都是各部堂官,意见宝贵,都说说吧。”

几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时间无人开口。

约有半刻钟时间,众人的目光流转之后,都落在刑部尚书杨靖身上。

六人之中,杨靖最为年轻,资历最浅,自然成了众矢之的。

礼部尚书任亨泰拱了拱手,道:“今日杨尚书可是大出风头,一篇《论‘同等律’》被陛下大加赞扬,印刷成文,在京中流传。”

“市井小民争相购买传阅,盛况非常,可叫我羡慕不已啊。”

“正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杨尚书如此才思,何以到了这里,却一言不发?”

杨靖知道这是在让他起头,六部尚书之中,属他最为年轻,实在没法拒绝,只好开口:“任尚书谬赞,只不过是我运气不错,论文章,我同诸位尚书相比,实在是小巫见大巫,怎敢班门弄斧。”

“眼下这道奏本,诸位尚书抬爱,我便抛砖引玉,说说自己的看法。”

“食君禄,解君忧。诸位尚书也都知道,太子殿下猝然薨逝,是所有人都所料不及的情况。”

“国无储君,国本不定,朝中流言蜚语甚嚣尘上,刘三吾等人上这道疏,到底是什么想法,你我不得而知。”

“就奏本中所说,三皇孙殿下可为皇太孙,我以为稍有不妥。”

他尽可能地让自己的措辞听起来圆融,给出态度之后,便又看向众人。

“不知诸位尚书,是否赞同我的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