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骨骼肌的解剖结构
一、骨骼肌的形态和解剖学构造
(一)骨骼肌的形态
骨骼肌的形态多种多样(图2-1),按其外形大致可分为长肌、短肌、阔肌和轮匝肌四种。长肌多见于四肢,主要为梭形或扁带状,肌束的排列与肌的长轴相一致,收缩的幅度大,可产生大幅度的运动,但由于其横截面肌束的数目相对较少,故收缩力也较小。短肌小而短,多见于手、足和椎间,收缩幅度小。阔肌扁平呈薄片状,多位于胸腹部,除有运动的功能外,还有保护脏器的作用。轮匝肌由环形的肌纤维构成,位于孔裂的周围,如眼、口等开口部位,收缩时可以关闭孔裂。

图2-1 骨骼肌的各种形态
(二)骨骼肌的构造
人体肌肉众多,但基本结构相似。一块典型的肌肉,可分为中间部的肌腹和两端的肌腱。肌腹是肌的主体部分,由横纹肌纤维组成的肌束聚集构成,色红,柔软有收缩能力。肌腱呈索条或扁带状,由平行的胶原纤维束构成,色白,有光泽,但无收缩能力,肌腱附着于骨处与骨膜牢固地编织在一起。扁肌的肌腹和肌腱都呈膜状,其肌腱叫作腱膜。肌腹的表面包以结缔组织性外膜,向两端则与肌腱组织融合在一起。
二、骨骼肌的配布规律和运动时的相互关系
骨骼肌通常以两端附着于两块或两块以上的骨面上,中间跨过一个或者多个关节。肌的收缩使两骨彼此靠近而产生运动。每一块骨骼肌的附着点分为起点和止点。在这些附着点骨骼肌借助肌腱与骨相连。起点是骨骼肌相对固定的一端,所以又叫定点;而止点是产生运动骨相连的一端,所以又叫动点。通常把靠近身体正中面或四肢部靠近近侧的附着点看作肌肉的起点或定点,而把另一端看作止点或动点;肌肉的定点和动点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换(图2-2)。

图2-2 骨骼肌的起点和止点
骨骼肌在关节周围的配布方式和多少与关节的运动类型密切相关。每一个关节至少配布有两组运动方向完全相反的肌,这两组肌肉叫作对抗肌;在完成一个运动时,除了主要的运动肌(原动肌)收缩外,尚需其他肌肉配合共同完成,这些配合原动肌的肌肉叫协同肌;还有一些运动,在原动肌收缩时,必须另有一些肌肉固定附近的关节,这种不直接参与该动作而为该动作提供先决条件的肌肉叫作共济肌。
骨骼肌在神经系统的统一支配下,相互协调又相互配合,才能共同完成某动作。
三、骨骼肌的辅助装置
骨骼肌的周围有辅助装置协助肌的活动,具有保持肌的位置和减少运动时的摩擦等功能。肌的辅助装置包括筋膜、滑膜囊和腱膜。
(一)筋膜
筋膜遍布全身,分浅筋膜和深筋膜两种(图2-3)。

图2-3 大腿中部水平切面(示筋膜)
浅筋膜又称皮下筋膜,为分布于全身皮下层深部的纤维层,它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内含浅动、静脉、浅淋巴结和淋巴管、皮神经等,有些局部还有乳腺和皮肌。浅筋膜对其深部的肌、血管和神经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深筋膜又叫固有筋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遍布全身,包裹肌肉、血管神经束和内脏器官。深筋膜与肌的关系非常密切,深入到肌群之间,构成肌间隔。由于血管和神经都沿着肌间或肌群之间的筋膜间隙走行,所以了解和掌握筋膜的层次和配布有助于寻找血管和神经。在病变的情况下,还可根据筋膜间隙的交通推测炎症和积液的蔓延方向。
(二)腱鞘
腱鞘是包裹在肌腱外面的鞘状结构。一些运动剧烈的部位如手和足部,长肌腱通过骨面时,其表面的深筋膜增厚,并伸向深部与骨膜连接,形成筒状的纤维鞘,其内含由滑膜构成的双层圆筒状套管,套管的内层紧包在肌腱的表面,外层则与纤维鞘相贴(图2-4)。

图2-4 腱鞘示意图
(三)滑液囊
滑液囊是封闭的结缔组织小囊,多位于腱和骨面之间,以减少两者之间的摩擦,壁薄,内含滑液。
四、骨骼肌的命名原则
骨骼肌可根据其形状、大小、位置、起止点、纤维方向和作用等命名。根据形态命名,有斜方肌、菱形肌、三角肌、梨状肌等;按位置命名,有肩胛下肌、冈上肌、冈下肌、肱肌等;按位置和大小综合命名,有胸大肌、胸小肌、臀大肌等;按起止点命名,有胸锁乳突肌、肩胛舌骨肌等;按纤维方向和部位综合命名,有腹外斜肌、肋间外肌等;依作用命名的,如旋后肌、咬肌等。了解肌肉的命名有助于学习和记忆。
五、骨骼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一)骨骼肌的血液供应
骨骼肌的代谢旺盛,因此血供丰富。血管一般与神经伴行,反复分支,最后在肌内膜包裹肌纤维形成毛细血管网。一般肌腱的血供较少。肌及其营养血管可制作肌瓣或肌皮瓣移植进行修补缺损部位。
(二)骨骼肌的淋巴回流
肌的淋巴回流起于肌的毛细淋巴管,伴随静脉回流,汇入较大的淋巴管中。
(三)骨骼肌的神经支配
每块骨骼肌的神经多与主要血管束伴行,入肌的形式主要有与肌纤维平行或垂直两种方式。支配肌的神经有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两种,前者又分为传入和传出两种纤维,骨骼肌的收缩受传出纤维的支配。一个运动神经元轴突支配的骨骼肌纤维数目多少不等,少的 1~2 条,多的上千条,而每个骨骼肌纤维通常只有一个轴突分支支配。一个运动神经元的轴突及其分支所支配的全部骨骼肌纤维合起来称为运动单元,因此运动单元的大小差别很大。运动单元是肌收缩的最小单位。运动越精细的骨骼肌,运动单元越小。正常情况下,各肌都有少量的运动单元在轮流收缩,使肌保持一定的张力,称为肌张力。
六、骨骼肌的解剖
全身骨骼肌按部位可分为中轴骨骼肌和附肢骨骼肌。中轴骨骼肌包括头肌、颈肌、背肌、胸肌、膈肌、腹肌。附肢骨骼肌包括上肢肌、下肢肌。
(一)头肌
头肌分为面肌和咀嚼肌两部分(图2-5,图2-6)。

图2-5 头肌(侧面)

图2-6 头肌(前面)
1.面肌
面肌又叫表情肌,位置表浅,为扁薄的皮肌,主要分布在眼裂、口裂和鼻孔周围,可闭合或开大孔裂,并能牵拉面部皮肤显示各种表情,故面肌又叫表情肌。
面肌包括:①颅顶肌(枕额肌)前方为额腹,后方为枕腹,中间是帽状腱膜,作用是枕腹收缩时向后牵拉帽状腱膜,额腹收缩时提眉并使额部皮肤出现皱纹;②眼轮匝肌,作用是使眼裂闭合。泪囊部纤维可扩大泪囊产生负压,以利于泪液经鼻泪管流向鼻腔;③口周围肌包括面颊深部的一对颊肌和环绕口裂的环形口轮匝肌,前者的作用是帮助咀嚼和吸吮,后者的作用是关闭口裂;④鼻肌不发达,分布在鼻孔周围,有开大和缩小鼻孔的作用。
2.咀嚼肌
咀嚼肌包括咬肌、颞肌、翼外肌和翼内肌,配布于下颌关节周围,参加咀嚼运动(图2-7)。
咬肌略呈长方形,起自颧弓,止于下颌支和下颌角的外面,作用是上提下颌骨。
颞肌呈扇形,起自颞窝,止于下颌骨的冠突。其作用是上提下颌骨,后份纤维可拉下颌骨向后。
翼内肌,起自颞窝,止于下颌支和下颌角内面,作用是上提下颌骨,也可牵拉下颌骨向前向对侧。
翼外肌与翼内肌位于颞下窝内,起自蝶骨大翼的下面和翼突的外侧板,向外方止于下颌颈。两侧作用向前牵引下颌骨,从而开口;一侧收缩可使下颌骨向对侧运动。在两侧翼内外肌交替作用下,形成下颌骨的两侧运动,即研磨运动。

图2-7 翼内肌和翼外肌
(二)颈肌
根据颈肌所在的位置,可分为颈浅肌群、颈前肌群和颈深肌群三组。
1.颈浅肌群
颈浅肌群包括颈阔肌和胸锁乳突肌(图2-8)。

图2-8 颈浅肌(前面)
(1)颈阔肌:
位于颈部浅筋膜中,为一皮肌,起自胸大肌和三角肌表面的筋膜,向上止于口角等处。作用是拉口角向下并使颈部皮肤出现皱褶。
(2)胸锁乳突肌:
在颈部两侧,起自胸骨柄前面和锁骨的胸骨端,止于颧骨的乳突,大部分被颈阔肌所覆盖,是一对强有力的肌,体表可见其轮廓。一侧肌收缩使头向同侧倾斜,脸转向对侧;两侧收缩可使头后仰。
2.颈前肌群
颈前肌群包括舌骨上肌群和舌骨下肌群(图2-9)。
(1)舌骨上肌群:
位于舌骨与下颌骨和颅底之间,每侧有4块肌组成。包括二腹肌、下颌舌骨肌、茎突舌骨肌和颏舌骨肌,它们的作用是上提舌骨,使舌升高,协助推进食团入咽。当舌骨固定时,下颌舌骨肌、颏舌骨肌和二腹肌均能拉下颌骨向下而张口。
(2)舌骨下肌群:
位于颈前部,在舌骨下方正中线的两旁,居喉、气管和甲状腺的前方。每侧有4块肌,包括胸骨舌骨肌、肩胛舌骨肌、胸骨甲状肌和甲状舌骨肌,分深浅两层,各肌均以起止点命名。舌骨下肌群的作用是下降舌骨和喉。

图2-9 颈肌(侧面、前面)
3.颈深肌群
颈深肌群包括外侧群和内侧群(图2-10)。
(1)外侧群:
位于脊柱颈段两侧,包括前斜角肌、中斜角肌和后斜角肌。颈外侧群均起源颈椎横突,其中前、中斜角肌止于第1肋,后斜角肌止于第2肋,前、中斜角肌与第1肋之间的空隙为斜角肌间隙,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通过。作用是一侧颈外侧群肌收缩使颈侧屈,两侧肌同时收缩可上提第1、2肋,助深吸气,如肋固定,则可使颈前屈。
(2)内侧群:
在脊柱颈段的前方,有头长肌和颈长肌等,合称椎前肌。作用是使头前俯、颈前屈。
(三)背肌
背肌包括背浅肌和背深肌(图2-11)。
1.背肌浅层
背肌浅层主要为阔肌,它们起自脊柱的不同部位,止于上肢带骨或肱骨,包括斜方肌、背阔肌等。

图2-10 颈深肌群

图2-11 背肌
(1)斜方肌:
位于项部和背上部的浅层,为三角形阔肌,两侧合成斜方肌。该肌起自上项线、枕外隆凸、第7颈椎和全部胸椎的棘突,其上份纤维向下,中份纤维平行向外,下份纤维向上外,止于锁骨的外侧1/3、肩峰和肩胛冈。作用是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拢,上部肌束可上提肩胛骨,下部肌束使肩胛骨下降。如果肩胛骨固定,一侧肌收缩使颈向同侧屈、脸转向对侧,两侧同时收缩可使头后仰。该肌瘫痪时,产生“塌肩”。
(2)背阔肌:
位于背的下半部及胸的后外侧,呈扁三角形,以腱膜起自下6个胸椎的棘突、全部腰椎的棘突、骶正中嵴及髂嵴后部等处,纤维向上外,止于肱骨小结节嵴。作用是使肱骨内收、旋内和后伸。当上肢上举固定时,可引体向上。背阔肌面积较大,临床上常取其做皮瓣或肌瓣行显微外科的修复术。
背浅肌除了斜方肌和背阔肌外,还包括肩胛提肌、菱形肌、夹肌。
2.背肌深层
位于棘突两侧的脊柱沟内,主要有长的竖脊肌,其深面为节段性比较明显的短肌,能运动相邻的椎骨,也能加强椎骨间的联结。
背深肌主要是竖脊肌(骶棘肌),该肌纵列于脊柱两侧的沟内,起自骶骨背面和髂嵴的后部,向上沿途止于椎骨和肋骨,可到达颧骨乳突,是背肌中最长、最大的肌。作用是使脊柱后伸和仰头,一侧收缩使脊柱侧屈。对维持人体直立姿势有重要作用。
(四)胸肌
胸肌可分为胸上肢肌和胸固有肌(图2-12)。

图2-12 胸肌
1.胸上肢肌
胸上肢肌包括胸大肌、胸小肌、前锯肌,多为阔肌,位于胸壁的前面及侧面浅层,起自胸廓,止于上肢带骨或肱骨(图2-13)。
(1)胸大肌:
覆盖胸廓前壁的大部,起自锁骨的内侧半、胸骨和第1~6肋软骨等处,止于肱骨大结节嵴。作用是使肩关节内收、旋内和前屈。如上肢固定,可上提躯干,与背阔肌一起完成引体向上的动作,也可提肋助吸气。
(2)胸小肌:
位于胸大肌深面,起自第 3~5 肋骨,止于肩胛骨的喙突。作用是拉肩胛骨向前下方。当肩胛骨固定时,可上提肋以助吸气。
(3)前锯肌:
位于胸廓侧壁,以数个肌齿起自上第1~8 或 1~9 肋骨,止于肩胛骨内侧缘和下角。作用是拉肩胛骨向前和紧贴胸廓,当肩胛骨固定时,可上提肋骨助深吸气。若此肌瘫痪,出现“翼状肩”,此时不能完全上举臂或作向前推的动作。

图2-13 前锯肌
2.胸固有肌
胸固有肌参与构成胸壁,主要有肋间外肌、肋间内肌和肋间最内肌。
(1)肋间外肌:
位于各肋间隙的浅层,起自肋骨下缘,肌束斜向前下,止于下一肋骨的上缘,其前部肌束仅达肋骨与肋软骨的结合处,在肋软骨间隙处,移行为一片结缔组织膜,称肋间外膜。作用为提肋,以助吸气。
(2)肋间内肌:
位于肋间外肌的深面,起自下位肋骨的上缘,止于上位肋骨的下缘,肌束方向与肋间外肌相反,纤维向上内,后部肌束只到肋角,自此向后为肋间内膜所代替。作用为降肋助呼气。
(3)肋间最内肌:
位于肋间的中 1/3 部,肋间内肌的深面,肌束方向和作用与肋间内肌相同。
(五)膈
膈(diaphragm)为分隔胸腹腔的阔肌(图2-14)。膈的周围部属肌性,膈的肌纤维起自胸廓下口的周缘和腰椎前面,可分为三部:胸骨部起自剑突后面;肋部起自下 6 对肋骨和肋软骨;腰部以左、右两个隐脚起自上第 2~3 腰椎。各部肌束止于中央膜性的中心腱。膈上有裂孔,通过重要结构。①主动脉裂孔:在第12胸椎的前方,为主动脉和胸导管所通过,裂孔为腱性组织;②食管裂孔:位于主动脉裂孔的左前方,约在第 10 胸椎水平,为食管和迷走神经所通过,周缘属肌性组织;③腔静脉孔:在食管裂孔右前方的中心腱内,约在第 8 胸椎水平,下腔静脉在此通过。
膈是主要的呼吸肌。膈与腹肌同时收缩,能增加腹压,协助排便、呕吐、咳嗽、喷嚏及分娩等活动。

图2-14 膈和腹后壁肌
(六)腹肌
腹肌位于胸廓与骨盆之间,按其部位可分为前外侧群、后群两部分。
1.前外侧群
前外侧群构成腹腔的前外侧壁,包括腹直肌和 3 块扁肌。3 块扁肌由浅至深为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图2-15,图2-16)。
(1)腹外斜肌:
为前外侧群中最表浅的一层宽阔扁肌,起自下 8 个肋骨的外面,肌纤维从外上斜向前下,后部肌束向下止于髂嵴前部,其余肌束向内移行于腱膜,经腹直肌的前面,并参与构成腹直肌鞘的前层,至腹正中线终于白线。
腹外斜肌腱膜的下缘卷曲增厚连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间,称为腹股沟韧带。在耻骨结节上方,腹外斜肌腱膜形成一个三角形裂孔,称为腹股沟皮下环,有精索(男性)或子宫圆韧带(女性)通过(图2-16)。

图2-15 腹前壁肌

图2-16 腹前壁肌(下部)
(2)腹内斜肌:
在腹外斜肌深面,起始于胸腰筋膜、髂嵴和腹股沟韧带的外侧 1/2 或1/3,后部肌束上升止于下位 3 个肋骨,大部分肌束向前上方延为腹膜,在腹直肌外侧缘分为前后两层包裹腹直肌,参与构成腹直肌鞘的前层及后层,在腹正中线终于白线。腹内斜肌下部起于腹股沟韧带的肌束行向前下,越过精索前面,延为腱膜,与腹横肌的腱膜会合形成腹股沟镰或称联合腱。下缘少量肌纤维包绕精索和睾丸,称为提睾肌,收缩时可上提睾丸。
(3)腹横肌:
居最深面,起自下6个肋软骨的内面、胸腰筋膜、髂嵴和腹股沟韧带的外侧1/3,肌束横行向前延为腱膜,腹膜越过腹直肌后面参与组成腹直肌鞘后层,止于白线。腹横肌最下部分亦参与构成提睾肌和腹股沟镰。
(4)腹直肌:
位于腹前壁正中线的两旁,居腹直肌鞘中,起自耻骨联合和耻骨嵴,肌束向上止于胸骨剑突和第5~7肋软骨的前面。肌的全长被3~4条横行的腱划分成几个肌腹。
腹前外侧群肌的作用为保护腹腔脏器,增加腹内压,促使中空器官排出内容物,如排便、分娩、呕吐等;能使脊柱前屈、侧屈与旋转,还可降肋助呼气。
2.后群
后群有腰大肌和腰方肌,腰大肌将在下肢肌中叙述。腰方肌位于腹后壁,在脊柱两侧,位于腰大肌外侧,起自髂嵴,止于第12肋及下位腰椎横突。此肌可下降并固定第12肋,以及使脊柱侧屈。
(七)上肢肌
上肢肌可按部位的不同分上肢带肌、臂肌、前臂肌和手肌。
1.上肢带肌
上肢带肌配布于肩关节周围,均起自上肢带骨,止于肱骨。包括 6 块,即三角肌、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大圆肌和肩胛下肌(图2-17,图2-18)。

图2-17 上肢带肌与臂肌前群

图2-18 上肢带肌与臂肌后群
三角肌:位于肩部浅层,呈三角形,起自锁骨的外侧段、肩峰和肩胛冈,止于肱骨体的三角肌粗隆。腋神经受损可致该肌瘫痪萎缩,使肩峰突出于皮下。作用为外展肩关节,前部肌束可以使肩关节屈和旋内,后部肌束能使属关节伸和旋外。
深层包括肩胛下肌、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大圆肌,作用为使肩关节外展、内收、旋内、旋外。
2.臂肌
臂肌覆盖肱骨,形成前后两群。前群为屈肩、屈肘肌,后群为伸肩、伸肘肌。
(1)前群:
包括浅层的肱二头肌和深层的肱肌和喙肱肌。肱二头肌呈梭形,有长、短两个头,长头起自肩胛骨盂上结节,通过肩关节囊,经结节间沟下降;短头起自肩胛骨喙突。两头在臂的下部合并成一个肌腹,向下移行为肌腱止于桡骨粗隆。作用为屈肘关节,当前臂在旋前位时,能使其旋后。此外,还能协助屈肩关节。喙肱肌起自肩胛骨喙突,止于肱骨中部的内侧,作用是协助肩关节屈和内收。肱肌起自肱骨下半的前面,止于尺骨粗隆,作用为屈肘关节。
(2)后群:
肱三头肌,该肌有长头、外侧头以及内侧头。长头起自肩胛骨盂下结节,外侧头起自肱骨后面桡神经沟以上的骨面,内侧头起自桡神经沟以下的骨面,三个头向下以一坚韧的肌腱止于尺骨鹰嘴。肱三头肌的作用为伸肘关节,长头还可使属关节后伸和内收。
3.前臂肌
前臂肌位于尺、桡骨的周围,分为前(屈肌)、后(伸肌)两群,大多数是长肌,肌腹位于近侧,细长的腱位于远侧,因此前臂的上半部膨隆,而下半部逐渐变短,主要运动腕关节、指间关节。
(1)前群:共 9 块肌,分四层排列(图2-19,图2-20)。
1)第一层(浅层):有 5 块肌,自桡侧向尺侧依次为:肱桡肌、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和尺侧腕屈肌。以上各肌的作用同其名。
2)第二层:有 1 块肌,即指浅屈肌。作用:屈近侧指间关节、屈掌指关节和屈腕。
3)第三层:有 2 块肌,即拇长屈肌和指深屈肌。拇长屈肌作用为屈拇指指间关节和掌指关节,指深屈肌作用为屈第 2~5 指的远侧指间关节、近侧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和屈腕。

图2-19 前臂肌前群(浅层)

图2-20 前臂肌前群(深层)
4)第四层:旋前方肌,其作用为使前臂旋前。
(2)后群共 10 块肌,分浅、深两层排列(图2-21,图2-22)。

图2-21 前臂肌后群(浅层)

图2-22 前臂肌后群(深层)
1)浅层:有5块肌,自桡侧向尺侧依次为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指伸肌、小指伸肌和尺侧腕伸肌。以上各肌的作用同其名。
2)深层:有5块肌,从上外向下内依次为旋后肌、拇长展肌、拇短伸肌、拇长伸肌、示指伸肌。以上各肌的作用同其名。
4.手肌
手肌全部集中在手的掌侧,可分为外侧、中间和内侧肌群(图2-23)。

图2-23 手肌(浅层)
外侧群较发达,在手掌拇指侧形成一隆起,称鱼际,可使拇指作展、屈、对掌和收等动作。中间群:位于掌心,包括蚓状肌和骨间肌。内侧群在手掌小指侧,也形成一隆起,称小鱼际,可使小指作屈、外展和对掌等动作。
(八)下肢肌
下肢肌分为髋肌、大腿肌、小腿肌和足肌。下肢及比上肢肌粗壮强大,这与维持直立姿势、支持体重和行走有关。
1.髋肌
髋肌又叫盆带肌,主要运动髋关节。按其所在的部位和作用,可分为前、后两群(图2-24,图2-25,图2-26)。
(1)前群:
包括髂腰肌和阔筋膜张肌。髂腰肌由腰大肌和髂肌组成。腰大肌起自腰椎体侧面和横突,髂肌位于腰大肌的外侧,起自髂窝,两肌向下会合,经腹股沟韧带深面,止于股骨小转子。髂腰肌的作用是使髋关节前屈和旋外,下肢固定时,可使躯干前屈,如仰卧起坐。阔筋膜张肌位于大腿上部前外侧,起自髂前上棘,肌腹在阔筋膜两层之间,向下移行于髂胫束,止于胫骨外侧髁,作用是使阔筋膜紧张并屈髋。
(2)后群:
主要位于臀部,又称臀肌,包括臀大、中、小肌和经过髋关节囊后面的其他小肌。臀大肌位于臀部浅层,起自髂骨翼外面和骶骨背面,肌束斜向下外,止于髂胫束和股骨的臀肌粗隆,可使髋关节伸和外旋。下肢固定时,能伸直躯干,防止躯干前倾,是维持人体直立的重要肌肉。臀中肌位于臀大肌的深面,臀小肌位于臀中肌的深面,两肌都呈扇形,均起自髂骨翼背面,止于股骨大转子,二者作用相通,可使大腿外展,两肌的前部肌束能使髋关节旋内,后部肌束则使髋关节旋外。梨状肌,位于深层,起自盆内骶骨前面,纤维向外出坐骨大孔达臀部,止于股骨大转子,可外旋、外展髋关节。其他后群肌肉还有闭孔内肌、股方肌和闭孔外肌等。

图2-24 髋肌、大腿肌前群及内侧(浅层)

图2-25 髋肌和大腿肌后群(浅层)

图2-26 髋肌和大腿肌后群(深层)
2.大腿肌
大腿肌分前群、后群和内侧群(图2-24,图2-25,图2-26)。
(1)前群:
包括缝匠肌和股四头肌。
1)缝匠肌:
起于髂前上棘,斜向下内,止于胫骨上端的内侧面。作用:屈髋和屈膝关节,并使已屈的膝关节旋内。
2)股四头肌:
全身最大的肌,有四个头,即股直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和股中间肌。起自髂前上棘及股骨骨面,肌腱包绕髌骨,通过髌韧带附着于胫骨粗隆,作用是屈髋、伸膝。
(2)内侧群:
共有 5 块肌,从外向内有耻骨肌、长收肌、股薄肌、短收肌和大收肌。作用:主要使髋关节内收并外旋大腿。大收肌还有一个腱止于股骨内上髁上方的收肌结节,此腱与股骨之间形成一裂孔称收肌腱裂孔,有股血管通过。
(3)后群:
位于大腿后面,包括股二头肌、半腱肌和半膜肌。它们均起自坐骨结节,从后面下行止于胫骨或腓骨的上端,后群肌可以屈膝、伸髋。屈膝时股二头肌可以使小腿旋外,而半腱肌和半膜肌使小腿旋内。
3.小腿肌
小腿肌分化不如前臂,数目较少,但一般比较粗大,参与维持人体的直立姿势和行走,可分为前群、后群和外侧群(图2-27,图2-28)。
(1)前群:
由内侧向外侧排列有胫骨前肌、趾长伸肌和长伸肌,分别起自胫骨、腓骨和骨间膜前面,肌腱经踝关节前方到足背。前群各肌都能伸踝关节,胫骨前肌可使足内翻,趾长伸肌能伸第2~5趾,
长伸肌能伸
趾。
(2)外侧群:
有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位于腓骨外侧面,长肌掩盖短肌。两肌作用可使足外翻和屈踝关节。
(3)后群:
主要是小腿三头肌,由腓肠肌和比目鱼肌会合而成。作用是屈踝关节和屈膝关节。在站立时,能固定踝关节和膝关节,以防止身体向前倾斜。此群还包括胫骨后肌、趾长屈肌和长屈肌等,这些肌肉也能屈踝关节和使足内翻。

图2-27 小腿肌

图2-28 小腿肌后群
4.足肌
足肌可分为足背肌和足底肌(图2-29)。作用是运动足趾。


图2-29 足底肌(浅层和深层)
(李 巍 朱淑娟)
参考文献
1.柏树令. 系统解剖学. 5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2.柏树令, 应大君. 系统解剖学. 3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
3.柏树令. 系统解剖学. 2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4.孙善全, 张绍祥. 人体大体形态学实验 (系统解剖学分册). 2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3.
5.Standring S. Henry Gray’s Anatomy of the Human Body. 41st ed. London: Churchill Livingstone, 2013.
6.Martini FH, Nath JL Bartholomew EF. Fundamentals of Anatomy & Physiology. 10th ed. London: Pearson,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