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3章 哪壶不开提哪壶
一边的宋濂,看见徐达跟李善长一唱一和的拍马屁,不由得一脸鄙夷。
但没想到,还没等他开口,太子朱标竟然也加入了这个行列。
而此时,原本不齿为伍的宋濂,下意识看了看朱元璋,却看见朱元璋正盯着他,就差告诉他,你愣着干啥,赶紧加入啊!
宋濂扯了扯嘴角,终究是拗不过皇帝陛下,只能老脸一红,也加入了这个行列。
那边的朱元璋这才缓缓露出一抹笑意,好像是在说,加把劲,力度不够啊!
“行了行了!”
李平安看见一群老东西都在拍马屁,哪里还能不知道这群人心里在想什么。
“我说。”
因为大明宝钞超印引起的问题,确实很大,李平安一开始是不想说的。
但被这群人都快架到天上去了,再不说实在是下不了台了啊!
“既然大明国库的存银不足,那么为什么就不能给大明宝钞换一种锚定物呢?”
李平安话音落地,几个人瞬间皱眉沉思起来。
给大明宝钞换一种锚定物?
至于什么是锚定物,李平安先前已经解释过了,放在货币上来说,那就是能够体现货币本身价值的物品。
而想要达成这个目的,就必须满足四个条件。
其一便于携带,其二便于衡量,其三便于存储,其四便于保值。
之所以贵重金属,比如金银铜之类的,可以成为货币的锚定物,正是基于以上四点。
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绝大多数的国家货币,要么就是金本位,要么就是银本位,最次的那也是铜本位。
只不过现在大明刚刚建国,国库空虚,贵重金属的存量实在有限,所以李平安才建议他们换一种锚定物。
可是除了贵重金属之外,还有什么东西可以替代货币的锚定物呢?
“莫非你是说我们可以换成盐?”
良久之后,李善长才皱着眉头,缓缓问道。
这个时代,盐属于国家严格管控的物资,而且属于所有人都必备的生活必需品,确实便于携带也便于保值。
不少偏僻的穷乡僻壤,确实也有用盐来当作货币进行交易的例子。
“盐?”
“呵呵!”
“你老糊涂了啊?”
李平安闻言,却是冷笑一声,直接否决了。
“那还能用什么呢?”
李善长老脸一红,却也不敢动怒。
毕竟陛下跟太子都还站在这里,你没看见这小子混不吝的时候,连陛下啊跟太子都敢怼啊?
而随着李善长老脸一红,那边的宋濂也不由得暗自庆幸起来。
还好老李嘴快,因为他想的也是盐。
“我之前说过,想要成为货币的锚定物,就必须同时具备四个条件!”
“如今大明炼盐的技术层次不齐,盐的品质也是有高有低,不少地区的盐都含有毒素,吃多了甚至会死人,但有些地区的精盐,却成为奢侈品。”
“那么在衡量这一块上,显而易见,盐就不太合适。”
“不仅如此,盐是极易溶解的,甚至天气都能带来极大的影响,所以也不便于保存。”
“再加上各地盐的品质不一,也不便于衡量。”
“上面所说的四个条件,三个都满不足不了,你告诉我用盐来替换金银铜?”
李平安伸出三根手指来,一脸的恨铁不成钢回道。
盐肯定不行。
除了李平安刚刚说出来的三个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那就是,他准备用盐来敛财。
前些日子自己就教过朱林怎么制盐,制精盐。
若不是因为盐使司的人突然过来抓人,估计现在已经提上日程,开始实施了。
你们用盐当大明宝钞的锚定物,自己还怎么敛财?
自己不敛财,还怎么私设银行,发行纸币?
《大明律》都快泛滥了,能犯的法,基本都犯了一遍了,现在要搞,当然就要往大了搞!
朝廷禁止什么,我就搞什么!
还要搞的比朝廷更牛逼!
当然,除此了这些原因之外,李平安确实心中已经有了更为合适的锚定物了。
“那李兄,你觉得可以用什么来替代呢?”
朱标一脸好学的模样,诚恳的问道。
“很简单,对于现在的大明王朝而言,大明宝钞最好的锚定物只有一个,那就是粮食!”
李平安放下手,缓缓回道。
只不过他话音落地,朱元璋等人瞬间愣住了,随后就出奇一致的叹了口气,脸上的失望神色不言而喻。
国库空虚,存银不足这是事实!
但是大明的粮食储备也特么不足啊!
甚至还没有银钱的存量多!
如今的粮食产量那是低到令人发指!
就以北方来说,北方盛产小麦,一亩地的收成也不过两三百斤!
南方盛产水稻,收成虽然好一点,但也极其有限,一亩地的收成也不过才四五百斤!
就这,那还得遇上丰收年!
还得农民没日没夜的伺候地里的庄稼不能偷懒!
一旦遇到什么天灾人祸,旱季洪水之类的,别说收成了,人都能给你饿死了!
朝廷每年从各地收取上来的税粮,扣掉文武百官以及宗室的俸禄后,能存起来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就这点东西,那还得留着以备不时之需,比如赈灾,比如砍人!
大明确实没有足够的金银财宝来兑换百姓手中的大明宝钞!
但是,大明也没有足够的粮食来兑换百姓手中的大明宝钞啊!
要是替换成粮食,怕是还没等大明宝钞贬值成废纸一张,这天下就要出乱子了。
这小子,是故意的吧?
专门往人伤口上撒盐?
哪壶不开提哪壶?
“看来你们是觉得我说的不对?”
“我知道你们心里在想什么!”
“那倘若我告诉你们,这世上有亩产千斤,甚至亩产数千斤,而且旱涝保收种植简单的粮食,那么你们还会觉得我说的行不通吗?”
李平安一看见这群人的神色,自然也就能猜到这群人心里在想什么。
大明的粮食收成极低,实际上也不只是大明,历朝历代的粮食收成都不高。
这一点,李平安自然是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