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平阳历史沿革:华夏第一都
《帝王世纪》中载“尧都平阳”,①《禹贡》中分天下为九州,平阳属冀州之地。古时候的冀州地处九州的中央,故“中国”一词由此而来。早在四千多年前,帝尧曾在平阳建都,国号为唐,故有“唐尧、尧都、华夏第一都”之美誉。帝尧访贤、禅让于舜的传说,就发生在这里。夏、商、西周时期,平阳均属冀州之地。
周朝初年,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今山西翼城一带),即传说中的“桐叶封弟”②。叔虞的儿子燮父,因国内有晋水,改国号“唐”为“晋”,史称“晋国”。
春秋时期,晋国的中心在今曲沃、侯马一带,晋文公重耳当政时,晋国日渐强大,出现了“政平民阜、采用不匮”的局面,疆域北推至太原盆地,一度称霸中原。晋文公称霸后,平阳对当时的晋国乃至中原局势都有一定影响。
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韩国建都平阳(后迁至新郑)。
秦朝改分封制为郡县制,全国设 36 郡,其中山西境内有 5 郡(河东、太原、雁门、代、上党)21县,平阳属河东郡。
汉朝以郡县封国并行,全国设103个郡国,1314个县,在山西境内设有 6 郡 98 县,其中河东郡辖 24 县,西汉时置平阳县,属河东郡。东汉时为平阳侯国。此时的平阳一带就流传着蔡伦曾到平阳造纸的故事,民间一直有“平阳麻纸甲天下”的说法。
三国时期,在曹魏治下,始置平阳郡,郡治平阳县。
西晋时期,匈奴族刘渊曾建都平阳,国号为汉。
北魏时期为平阳县,隶晋州平阳郡。
隋朝初年,改平阳郡为临汾郡,治所临汾县,临汾得名沿用至今。在隋朝的河津、太平(今襄汾)、乡宁等地的县志和名儒王通的著作中,均有关于雕版印刷、传播的记载。
唐朝实行道、府、州、县制,临汾属河东道置晋州。唐王朝十分重视山西,太宗李世民认为“太原王业所基,国之根本。洞东殷实,京邑所资”。①所以大力发展山西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据《中国古代印刷史》记载,唐咸通(860)以前,洛阳地区就已有雕版印刷业存在,至唐中期,雕版印刷业已遍及很多地方,平阳位于山西南部,与洛阳仅一河之隔,其雕版印刷业亦同时存在。
五代时期,为临汾县,亦是晋州所在地。雕版印刷业在民间已经十分兴旺,马端临在《文献通考·经籍考》中认为刻书始于后唐冯道。他主持雕印儒家“九经”②,开创了官刻图书的先河。③五代开始至宋代,雕版广行于“黄河、汾河、燕京、中原”诸地,可以看出雕印术创自民间,后为官方所用,据说平阳雕印民间艺人曾被召到国子监去雕刻印书。
北宋时期,称晋州、平阳郡,建雄节度,后升为平阳府,属河东路,治临汾县。因物产丰富,水陆交通方便,与古都长安、洛阳、汴梁等三地隔河相望,历代官府在这里设置出版机构,促进了造纸业和雕版印刷业的发展,逐步成为木版雕印的重要流传地。民间开设的书坊除了刻书和插图以外,也开始制作起民间木版画来。
北宋末期,金人占据北方大部分地域,平阳府的管理范围也北至并州,东至太行山东郡,西至陇东,南至沁阳诸地。北宋时平阳已成为我国四大雕印重镇之一,《中国版画史》也称平阳是我国版画最早产地之一。①金灭北宋后,建都北京,汴梁(今开封)改称南京,山西全境俱入金人版图。金政权在平阳设立朝廷的“经籍所”,成为金代雕版印刷中心,管理雕印书籍与印制钞法(票),同时成为转运兵器与粮草的总督府,地位显赫一时。刻印中心在今临汾西南的古平水县城的金殿镇,由此先扩展到平阳府管辖内的赵城、洪洞、曲沃、襄汾、侯马等地,著名的赵城《大藏经》就是此时期由民间集资雕刻印刷而成,后又发展传播至晋北与燕京,并向陕、豫、冀、鲁等地区扩展。此时的平阳造纸业和印刷业更是兴旺发达,平阳麻纸驰名天下,金元时期将平阳雕印的书籍称“平水版”,据《中国古代印刷史》记载,平阳雕印业为当时全国的首冠。
元朝统一全国,建立行省制度,省、路、府(州)、县四级制,设山西河东道,为“山西”得名之始。临汾称晋宁路,属中书省山西宣慰司,治临汾。
明朝置山西省后改为山西布政使司,复县重设平阳府,属山西布政使司,治临汾,统领35个州县,包括今临汾、运城两市及晋中市灵石县和吕梁地区的石楼县。明洪武和永乐年间,为恢复中原经济,推行大规模的“移民垦荒”政策,官府在洪洞广济寺设局驻员,从平阳、太原、汾州等地选“丁多田少及无田之家,分其丁以实北平(今北京)”。所以国内一些年画产地早期的部分艺人,大多是在明朝大移民时期,从洪洞、襄汾、临汾等地迁徙过去的。
清朝沿袭明朝的建制,复置山西省,临汾属平阳府。
民国初期废府设道,以道辖县,临汾属河东道。民国十六年(1927)废道,直隶山西省。
1948 年临汾解放后设市,1949 年撤销市建制改为临汾县。1950年1月6日成立临汾专区。1954年同运城专区合并为晋南专区(驻地临汾),辖29县。1970年晋南专区又按原建制划分为临汾、运城两地区。1978年设临汾地区行政公署,辖临汾、侯马2市和16县。1983年临汾县和临汾市合并为临汾市。2000 年 11 月 1 日撤地设市,成立地级临汾市。
注:①皇甫谧等:《帝王世纪》,陆吉等点校,齐鲁书社,2010,第12页。
②出自《吕氏春秋》,西周初年,周武王姬发驾崩后,太子姬诵在周公姬旦的扶助下做了国君,史称周成王。一日,周成王和弟弟叔虞玩耍时,将一片梧桐叶剪成玉圭形状交给叔虞,说:“我把这个给你,封你到唐国去做诸侯!”史官们听后,把这件事件告诉了周公。周公询问姬诵,姬诵答:“那是我跟弟弟说着玩的。”周公说:“天子无戏言啊!”于是成王就把唐国这块地封给了叔虞,史称唐叔虞。叔虞长大后,励精图治,兴修水利,改良农田,深受唐国百姓爱戴。人们为了祭奠唐叔虞,就在晋水源头、悬瓮山下修建了“唐叔虞祠”,后改为"晋祠"。
①司马光:《资治通鉴》(全 12册),(元)胡三省音注,中华书局,2013,第4923页。
②“九经”:是儒家九部经典的合称,分别是《易》《书》《诗》《仪礼》《周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
③傅璇琮、徐海荣编《五代史书汇编》,杭州出版社,2004,第3053页。
①王伯敏:《中国版画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1,第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