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道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五、执两用中才能够合理

我们“执两用中”才能够合理。“两”就是体和用,“执两”就是了解体、用的关系;“用中”是把握体、用的关系,以求致中和。中国人的“中”与“和”,就是大家都没有意见,那就是合理的,大家还有意见,就要进一步去商量,我们把它叫“协调”。协调不是折中。一件事情只要有人反对,说明这里面就有一些问题。我们要有这样的观念。但我们不可能求全,也不是求全。如果有时间就多考虑,没有时间就当机立断,因为再拖下去,它又会变,叫作夜长梦多。

“中庸”并不是不偏不倚,“中”是体,“庸”是用;“中”是未发的状态,“庸”指由动而变,由变而化。“中庸”也不能解释为:“中”指不偏不倚,“庸”表示平常的道理。因为我们对“平常”两个字的理解,已经失去了它原来的意思。

其实“平常”才是最宝贵的,我们现代人不要“平常”,要吃没有吃过的,奇特的,将来每一个人都可能中毒而死。老实讲,任何东西,都要经过一定的驯化过程,这个观念很重要。所有野生植物,都是有毒的,不是见了就能吃的。没有毒,动物就把它吃掉了,它就活不了。自然界的花长得越漂亮,毒性越大;果实越鲜艳,毒越严重。因此动物吃东西,一般都是有选择的。人类不加选择,凡是见了奇特的东西就想去吃,岂不是很倒霉!

“执两用中”是很不平常的道理,可以使管理者跳出二分法的思维陷阱。但是现在我们几乎都被困在二分法里了。“二分法”就是在两个极端中选一个,常见的是“二选一”,如要不要去?知不知道?就是二分法。凡是选得很清楚,想得很明白的,都是二分法。假如你问美国人:明天会议要不要参加?他要么说参加,要么说不参加,这是二分法。西方的东西都是二分法,中国人早就跳出二分法了。你问中国人:明天的会议要不要参加?他会这样讲:“到时候再说!”这就是三分法。但是我们阅读西方书的现代人,脑筋却越来越呆板,就很容易陷入二分法。

中国人早就用三分法了。中国人去买东西,他好像买,又好像不买。当你认为他不买的时候,他就开始杀价了;当你认为他要买的时候,他又离去了。所以中国人要买东西时,都装成不买的样子,反而他就买到了。凡是用二分法思维的,在中国社会都会吃大亏的。

“中”是未发的中,“庸”是中节的和,这是合理的标准途径。没有发出来就叫“中”,一发出来,发得合理就叫“庸”,这样理解就简单了。凡人都有其喜怒哀乐好恶之情,未发状态谓之“中”,发而皆中节,即是“和”。《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我们都有想法,但没有发的时候,都貌不惊人,一旦很明确地发出来,就不叫三分法了。

这样我们才了解,送东西给中国人,和送东西给美国人是不一样的。你送东西给美国人时,他会当面打开,然后称赞,说我很喜欢这个东西。中国人不会这样做,认为我好像从来没有见过好东西的样子,这是很丢脸的。你送东西给中国人时,他都会说“不要,不要”,会说“好了,好了,放在那里吧”。因为中国人是随时在变动的,他先拒绝,然后再思考:到底要不要?不要白不要,要了会不会麻烦?先说不要,比较安全;想来想去,还是要,就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