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老博干”下象棋——如何在玩耍中增进友谊
为了一步错棋,或是为了一盘本不该输的棋,我们两个人都曾红过眼、翻过脸,由棋盘上的拼杀上升为正面的“角斗”,然后又一同怏怏地回到楚河汉界边歇口气,整顿再战。
我小时候,常与一个绰号叫“老博干”的男孩下象棋。他年长我两岁,棋艺却不比我高明多少,所以我们才能下到一块儿去。
初与老博干“对弈”,我们乐在彼此取笑。一盘棋下来,一会儿他得势,一会儿我得势,我俩嘴里总是闲不住的。
赶到我得势时,我就会不断地说:“老博干,看你的兔子尾巴还能长多久,还是老老实实地交盘儿吧,省下这点儿工夫,咱们还能再下一盘……”说着,我会拍拍桌子。而待到老博干得势时,他则会唠叨说:“岳老肥(我当年的绰号,其实我只是在幼儿园时胖了一阵),看你还能肥多久,还不趁早缴枪,免得动刀子……”说着,他会不断地挥挥手,做出舞刀的样子。
当然,刀子是从来没动过的,但手还是动了几回。为了一步错棋,或是为了一盘本不该输的棋,我们两个人都曾红过眼、翻过脸,由棋盘上的拼杀上升为正面的“角斗”,然后又一同怏怏地回到楚河汉界边歇口气,整顿再战。
我俩就是在这样的“文攻武卫”的较量中不断提高各自棋艺的。那时下棋,五分钟就可以决胜负。一天大战二三十盘是常有的事,而且彼此总是在催着对方落子。
为了能够多挥手,老博干专门买了一本象棋棋谱来读,并在交战中振振有词地摆出了“天龙卷蛇阵”“地炮轰猪阵”等阵势,令我招架不得。后来,我也去买了一本棋谱回来读,但毕竟比老博干少读了两年书,怎么看也看不进去。但是,我至少看明白了一点,就是那里面根本没有什么“天龙卷蛇阵”“地炮轰猪阵”。
我去请教老博干,他眨巴着眼睛,咂着嘴对我说:“那是我专门为对付你岳老肥而发明的阵势。”这下我才明白了老博干其实也是二把刀。于是,我也在交战中摆起了“博干迷魂阵”“斜马取车阵”。可老博干毕竟是读了点儿“兵书”的人,出手就是不凡,杀得我拍桌子都提心吊胆的。而老博干的挥手,则是越挥越有劲儿。一时间,老博干落子,简直成了拍子,震得我心里阵阵发慌。
老博干最得意的时候,居然提出要让我车、马、炮三子与他下棋,口气也太大了。焦急之中,我想出了一条妙计,就是每当老博干先走棋的时候,我都细细记下他走的每一步棋,有时多达十步以上。而待我先走棋时,我就完全按照老博干的路数走。如此以毒攻毒,我很快就破解了他的“天龙卷蛇阵”“地炮轰猪阵”,惊得他脖子一伸一伸的。
他伸脖子,并非因我读了什么高深的兵书而变得高明了,而是我悄悄记下他的路数,然后反其道而行之,就这么简单。老博干也许至今还不知道我这点儿把戏。
这下该轮到我落子如拍子了,而且拍得比老博干还响,震得他耳朵一竖一竖的。直到有一天,我们定了一条君子协定,就是落子不许拍桌子。这是我们下棋以来定的第一条君子协定,也是我们下棋走向文明的开始。
原先下棋,我们最忌讳的事情就是悔棋。一步棋落子后,是绝对不容悔棋的,不管对方怎么脸红、恳求。但多少次,我们由于赢棋心切,不意被偷袭后方,一步臭棋使自己一盘大好的局势急转直下,毁于一旦。那份懊丧的心情,比考试不及格还难受,不悔棋能甘心吗?!
后来,不知从谁开始,在看出对方走了一步臭棋后,就会礼貌地提醒一句:“想好了吗?可别悔棋呵?”往往经这么一问,对方立即就看出了问题,脸上露出一丝谢意。于是,我们又不言自明地定出了第二条君子协定:谁走出一步经过提醒还没有看出来的臭棋,就算活该倒霉了。
再后来,我们下棋时说话越来越少,全无当初那种恶语相讥的场面了。有时彼此还会奉上一句“好棋”“高招”之类的赞语。这时我们下棋,似乎也在较量谁的棋风更好,谁的招数更绝。有时,我们还会一同探讨刚下过的一盘棋的得失原因。
到最后,我们下棋还养成一个好习惯,就是不到万不得已,绝不认输,即使是一盘输棋,也要走到最后一步。一方面是在等待对方出错的机会,以图再兴;另一方面也是在培养个人下棋时的耐力和涵养。这不只是下棋,也是在较量谁的耐性更强,谁的后劲儿更足。而当真的走出几步妙棋反败为胜时,自己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这样,残棋下到底,便成了我们的第三条君子协定。
最后一次和老博干下象棋,是在我上大学一年级放假回呼和浩特市时。那一次,我们连战了两天,第一天我是4胜2负,第二天却是3胜4负。本来还要约战第三天,却因为临时有变而耽误了。不想,这一耽误,就再没有机会弥补了。
那次下棋,老博干缓缓地评论说:“你下棋最好的功夫是在下残局上。”当时我并未太在意这句话。但这些年来,我越嚼这句话越有味,每次想起这句话都会感谢当初与老博干的对弈经历。
因为人生如棋!
其中有赢,有输,有进,有退。人生在失意时,要有下残局时的勇气与毅力,不予放弃,苦撑待变,才可能有机会扭转乾坤,反败为胜。故此,能在楚河汉界边巧妙周旋之人,当能在生活中临危不乱,转危为安。
有一种说法是象棋始自当初刘邦、项羽的楚汉相争。刘邦最后之所以能胜取天下,不就是因为他较项羽更善下人生之棋的残局吗?所以,在后来的人生道路中,每遇到困境,我都会想到当初破解老博干之“天龙卷蛇阵”“地炮轰猪阵”的经历,在死阵中寻找生门!
想来我与老博干下象棋,初为玩耍,乐在相互讥讽;后来则变成棋艺与人品的较量,重在自我克制与磨炼。这番棋盘外的收获,远远超过了我们当初在棋盘上的赢输乐趣。
真不知何时能与老博干再大战一场?
心理分析——游戏是开启社会的钥匙
有的心理学家主张:小孩子的交友方式基本上经过了共同玩耍(playing together)到共同交流(being together)的转化过程。
在共同玩耍阶段,友谊的基础就是共同的游戏。无论是哪一种游戏,大家只要能玩到一块儿就是朋友。所以,游戏与共同活动,便成为交友的直接手段。到了共同交流阶段,友谊的基础是共同的兴趣与思想交流。此时,孩子们聚在一起,重在有共同的语言、爱好与追求,至于一起玩什么游戏则是次要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家在一起谈得投机越来越重于玩得投机。
小孩子的友谊,由玩到一起至聊到一起,经过了一个质的飞跃。
在这当中,有许多昔日的好友被淘汰了,也有许多以前从未上心的人忽然变成了密友。小孩子的友谊发展与个人认知能力的发展和性格的成熟有着直接的关系。小孩子需要在友谊的不断变化、选择中明确友谊的基础是什么。在共同的玩耍中,学会产生共情,接纳他人,理解他人,提升友谊的品质,增强心理归属感。
成长启示——玩耍中的交流能增进友谊
在我与老博干的友谊当中,我们经历了一个由玩到一起至聊到一起的升华过程。起初我们交往,纯粹因为我俩都喜欢下象棋。那时,我们下棋的最大乐趣,是棋之赢输及其过程中的相互讥讽。虽然我们都曾红过眼、翻过脸,由棋盘上的较量转为正面的角斗,但这并没有损害我们的友谊基础,因为我们是可以玩到一起的朋友。
到后来,我们的友谊越来越趋向于棋盘外的交流,如棋艺的切磋、棋风的比较、耐力的较量等。我们此时下象棋的乐趣,不仅在于一盘棋的输赢,也在于其过程中思想、智慧的交流。我们从相互讥讽到相互理解与欣赏,从相互争夺到相互礼让,完成了由共同玩耍到共同交流的过渡。在这一过程当中,我们不仅提高了棋艺,也升华了友谊。更重要的是,我们都从共同的玩耍交流中,提高了个人的涵养,磨炼了个人的意志。
回顾我昔日的朋友,老博干与我基本上算是棋友。但那段交往对我后来的人生产生了许多积极的影响。特别是“残局下到底”这条君子协定,对我的人格塑造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是我们相互交流的结果,也是我们友谊升华的体现。
小孩子需要在友谊的不断升华中获得友谊的滋润与力量,小孩子也需要懂得在游戏中从共同玩耍过渡到共同交流。
相关科学研究3——镜像神经元与共情
20世纪80年代末,意大利帕玛尔大学贾科莫·里佐拉蒂(Giacomo Rizzolatti)的研究团队无意间发现猴子大脑中有一种特别的神经元。当猴子伸手去抓东西吃时,其脑皮层中的这些神经元会活化起来;当看到别的猴子去拿东西吃的时候,这些神经元也活化起来。团队继续研究,在人的大脑中也发现了同样的神经元及活化形态,于是给这种神经元取了个恰如其分的名字:镜像神经元。研究者认为:当我们目睹他人经历特定事件的时候,这些神经元就会和记忆系统、情绪处理系统以及行为组织系统共同发挥作用。
镜像神经元的存在,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内在模仿和理解他人的生物学机制。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模仿他人,也帮助我们洞察他人,产生共情,分享交流。
脑的镜像神经元,为我们建立了直通别人内心的通道。它使人能够理解他人的感受,更准确地识别他人的身体语言,也更能够使人换位思考。
岳博士家教百宝箱
游戏是孩子学习与成长的载体。有研究发现,促进孩子神经联结的最好方式就是生动的经验。孩子需要多样化的活动体验,来帮助自己丰富感受、学习知识、促进理解。在此,我有下面的建议。
岳博士家教建议7:引导孩子创设游戏,共同分享
家长可利用自然与生活场景,与孩子一起构想故事、设计游戏,进行开放性和结构化交替的游戏活动。当孩子与家长、伙伴一起全情投入游戏的时候,大脑分泌的神经营养素能帮助神经元生长,使神经分叉更多。这一切,都将极大地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与探索精神。
岳博士家教建议8:引导孩子强化规则意识与自我约束
家长可通过群体游戏活动的多重情境,训练孩子的规则意识,自我约束、理解他人、欣赏他人、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也会得到进一步增强。
岳博士家教建议9:引导孩子多玩人际游戏
在网络游戏盛行的当下,家长要平衡人机游戏与人际游戏,多方面地满足孩子成长的多样化心理需求,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构。
友谊是培养人性情的学校。我们之所以需要友谊,并不是要用它打发时间,而是在人身上,首先在自己身上培养美德。
——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苏联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