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品格:哈佛博土岳晓东给青少年的36堂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自我磨砺篇

输赢玻璃球——如何在失败中培养毅力

就这样,我红着眼睛默默地离开了那群人。听着身后那些观战的孩子对那个孩子发出的一片欢呼声,我的眼泪夺眶而出。回到家里,望见那个装玻璃球的空盒子,想着还欠人家18颗玻璃球的债,我又大哭了一场。

儿童是在游戏中长大的。

现在的孩子真是太幸福了。他们去的是游乐园,手里拿的是iPad,玩的是网游,比的是智能玩具,看的是卡通片。而在我成长的年代里,孩子们根本没有这份福气。那时候男孩子们聚在一起,玩的是捉迷藏之类的古老游戏,是争上游、升级(又名打百分)一类的扑克牌游戏,再不就是赢个杏核、玻璃球、烟盒、蛤蟆片(一种铁片)之类的东西。

那年头,我们玩不起花钱的玩意儿那年头,小孩子玩的东西大多是不需花钱买的,如香烟纸盒就是跟大人要来的,杏核、铁片就是相互换来的。(本书注释未标注“心理学概念”字样的,均为作者本人注解。——编者注)

在当年的游戏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赢玻璃球(又称弹珠珠或弹球),因为我曾有过大起大落的经历。赢玻璃球的游戏,就是用食指与拇指夹住跳棋大小的玻璃球弹射,如果弹中了一颗玻璃球,就可以将它赢走。

曾几何时,我辛辛苦苦才搞到十余颗各色花样的玻璃球那年头,玻璃球是很难搞到的。我的这些玻璃球都是拿各种小玩意儿与别的孩子换来的。。每天放学回家,我都会玩赏一阵(我当时上小学三年级),有时还会向我信得过的小朋友展示一番,那是我当年最宝贵的财富了。

一天,我们院儿我当时住在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大学校园里。里一个比我矮半个头的小孩儿,不知从哪里听说我有这些玻璃球,提出要与我赌玻璃球。我望着他那张蹭满鼻涕的脸,毫不犹豫就应了战。没想到,那天我不光将老本儿输了个精光,还倒欠他l8颗玻璃球。到后来弹球时,我的手都在发颤,那么近的距离都弹不准。而他的手却像着了魔似的,那么老远都一弹一个准儿,赢得我心里直发慌。

那天,还有不少孩子观战,都在为他助威,这更搅得我心烦意乱。后来,那孩子的一个邻居(一个比我大几岁的男孩子)提出不要再玩了,让我回去先筹集这l8颗玻璃球,等还了账再玩,并给了我一个月的期限。

就这样,我红着眼睛默默地离开了那群人。听着身后那些观战的孩子对那个孩子发出的一片欢呼声,我的眼泪夺眶而出。回到家里,望见那个装玻璃球的空盒子,想着还欠人家18颗玻璃球的债,我又大哭了一场。

那天,我第一次尝到了愁的滋味。

败也败了,哭也哭了,大半天过去了,我开始冷静下来。我心里想他凭什么赢了我,是有高人指点还是他疯了似的练习过?也许是两者合一?他能这样,我也一定行!想到这里,我走到水龙头边洗了把脸,握紧了拳头,对自己说:我一定要赢,我一定能赢!

在以后的一个月中,虽然没有高人指点,我依然每天在家苦练弹射玻璃球的功夫,有时练到手指疼痛,我都顾不上了。

这番苦练使我从相距几厘米都弹不准到几十厘米之外都能弹得准。我在等待时机赢回自己失去的宝贝。

终于,一个月后,那个孩子流着鼻涕来向我讨债,我告诉他现在还没有凑全,并提出接着玩,无论赢输都会一并还债,但他说要回去问一问隔壁家的大孩子。

“为什么?”我奇怪地问。

“因为上次是他叫我来找你玩的,而且在玩之前,他还教了我半天怎样弹玻璃球才准。”那孩子得意地说。

“噢?你弹得那么准,为什么上次又不接着玩了?”我又问。

“是啊,我也不知道,是他不让我再玩的。”

“那我们今天再玩,他就管不着你了。”说着,我拿出两颗新找到的玻璃球给他看,提出只要他答应与我玩,我就给他。望着那两颗漂亮的玻璃球,他的眼睛都放光了。

于是,我们找了一个僻静的地方开始弹玻璃球。不一会儿,我就将欠他的所有玻璃球都赢了回来,包括我刚给他的那两颗。到后来,那个孩子忽然恳求我,问我能不能给他9颗玻璃球,并解释说这是因为他每次赢玻璃球,都要分给那个邻居大孩子一半,所以他等于欠了那个大孩子9颗玻璃球。

我无奈地摇摇头说:“我上次已经将所有的‘家产’都输给你了,我也没求你还给我那些玻璃球啊。”

就在我们争论不休时,那个大孩子出现了。他上来就问我有没有还债。

“我已经一颗都不欠了。”我坚定地说,声音都在颤抖。

“什么?”他瞪着双眼望着我,然后一步跳到那个小孩子面前,厉声问他是否属实。

“是的,我们刚玩完,都让他给赢回去了。”他哭丧着脸说。

接着,我就听见一记响亮的耳光和一阵狂烈的号哭。在这哭声中,我离开了他们两人。但那个大孩子还是不甘心,追上来提出要亲自与我玩。

我望着他那副着急的样子,指指他身后那个眼泪鼻涕流成一团的小孩子说:“要玩,我也只跟他玩。”

那一天,是我儿时少有的开心日子。

这一个月的苦练没有辜负我的期望,我出其不意地赢了那小子一回,一扫我因上次输玻璃球而生的满脑子晦气。

回家以后,我放声高唱:“太阳出来了——”这是《白毛女》舞剧中,喜儿见着前来救她的旧日恋人大春时在山洞口唱的歌。

现在回想起这一切,我心里仍感到无比激动!

输赢玻璃球,不过是小孩子的一种游戏罢了。但那次经历,使我懂得输和赢都不会是永久不变的事情。只要下足了功夫,输赢的局面是可以改变的。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在困难中盼望光明,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一个10岁的小孩子能领悟到这番道理,我要特别感谢那几乎已经绝迹的游戏。

在我后来的人生道路中,我曾多次身临这般困境,但都闯了过来,这得益于早年的生活磨炼。从心理学来讲,也许那一次的输赢经历已经在我的潜意识深处种下一颗信念的种子,它开始自然地生长,积聚了积极的能量,在我以后的成长中深深地影响着我。

孩提时代能够正确对待学习与游戏上的起落,长大之后也当会更积极面对生活与工作上的挫折。人的生活之路,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自我信念和信念引导下的行为,能够使一个人摔倒后再次爬起来,而毅力就是摔倒后再爬起来次数的积累。

心理分析——意志力是不断强化的结果

行为主义心理学(behavioral psychology)主张:人的性格形成是不断强化强化,心理学概念,在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的操作条件反射实验中,强化是指伴随于行为之后且有助于该行为重复出现的概率增加的事件。他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不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减弱或消失。(reinforcement)的结果。人的习惯行为因正强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而不断加强,因负强化(negative reinforcement)而不断削弱。所以,人欲塑造自己的某种性格特点(如坚韧不拔、胸襟开阔等),就必须在生活中不断为自己的性格塑造提供正强化的机会和条件。

在输赢玻璃球这件事情上,我的收获不仅在于赢回了那18颗玻璃球,扫去了笼罩在心头一个月之久的阴云,还在于我学会了怎样在困难面前不弯腰、不低头,想方设法加以克服。由此,这次经历强化了我性格中坚定信念、持之以恒的一面,使我以后在面临生活挫折时,都会自然地从此次经历中吸取巨大的精神力量。

换言之,因为你以前有过战胜困难的成功体验,所以当你再次陷入困境时,你会自然而然地抱有必胜的信念,还要争取成功一回。而一旦你经受住了失败的考验,你就不再畏惧失败的到来。

这份从失败中追求成功的信念,就是你坚毅性格的基础。

成长启示——如何从危机中看到生机

在生命旅程中,一次生活上的失意、一次恋爱上的失望、一次生意上的失利、一次考场上的失误,都同时包含着危机与生机两个方面。如果我们的认知把当下的挫折和苦难灾难化地放大,通常会带来更为挫败的情绪、更为受阻的行动。当一个人面临挫折的危机时,他很容易被负面情绪一叶障目,以偏概全地将挫折夸大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把自己定义为失败者,再难从挫折的阴影中走出来。因此,他也不会采取积极的行动去应对挫折。

其实,挫折可使人成熟,失意可使人清醒。如果一个人总能从危机中看到生机,从困境中看到希望,抱有积极的信念,并将此付诸具体有效的行动,那么他就是在塑造自己的坚毅性格了。

此外,生活中的一次挫折,可使一个人沉沦、气馁;也可使一个人变得坚毅、顽强。这两种心理状态其实没有明确的分界线,关键看一个人怎样辩证地看待其中的得与失。只要他能够从失中看到得,从得中看到失,那么他就是在强化自己与困难做斗争的勇气和毅力了。

更进一步,在这种勇气和毅力的帮助下,我们还需要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调动各方资源,积极地行动,才能够度过危机,有所成长。

古人云:智者善因祸为福。西谚亦曰:生活的诀窍就是将绊脚石变为敲门砖(The secret of life is to make stepping stones out of stumbling blocks.)。这本质上就是鼓励人们在面临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每个人能越早感悟到这一点.就越能够在困境中战胜困难,完善自我。

由于有了那一次输赢玻璃球的经历,日后在生活中遇到其他挫折时,我都力争扭转局面,追求那心花怒放、扬眉吐气的一刻。多年来,这种坚定的信念常常敦促我,即使不能立刻如意,想一想那次输赢玻璃球的经历,我也感到很温暖,浑身充满了力量。

所以说,信念是让人继续追求成功的基础,毅力是失败中成功经验的强化与积累。

相关科学研究1——信念影响行为

自我效能,指一个人在特定情景中从事某种行为并取得预期结果的能力,它在很大程度上指个体对自己、对自我有关能力的感觉。简单来说,就是个体对自己能够取得成功的信念,即“我能行”。

心理学研究的诸多结果证明了这一观点。

科隆大学达米施(L. Damisch)、斯德波洛克(B. Stoberock)和穆斯威勒(T. Mussweiler)曾做过一个实验。他们招募了一些大学生做实验对象,分别进行了两组实验。

实验一组中,12名男生、16名女生被随机分成两组,进行10次投篮。激发信念组被分到“幸运之球”,控制组被分到“普通的球”。结果显示激发信念组平均投中6.42次,控制组平均投中2.15次。

实验二组中,参与者都被要求带上自己的幸运符去参加一个电脑记忆游戏。来到实验地点后,工作人员会把他们五花八门的幸运符暂时拿走拍照登记。一半参与者在实验开始前就能拿回属于自己的幸运符,而另一半参与者则被告知由于相机故障,只能稍后才能拿到幸运符。

结果,电脑记忆游戏的数据表明,实验前拿到幸运符的参与者在游戏中的成绩明显高于未拿到幸运符的参与者。正如预期的那样,带着幸运符参加记忆游戏的参与者,显然有了更多的积极心理暗示,从而比没有带着幸运符的参与者表现更好。

这种心理机制表明:积极的信念能够提高人的自我效能,从而改善行为表现。

岳博士家教百宝箱

孩子在成长路上,必然会遭遇各种挫折和困难。此时,孩子自然会产生负性情绪及认知偏差。长此以往,孩子就会丧失战胜困难的勇气及寻找方法的意愿,形成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心理学概念,是指个体经历某种学习后,在面临不可控情境时形成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法改变事情结果的不可控认知,继而导致放弃努力的一种心理状态。。在此,我有以下建议。

岳博士家教建议1:引导孩子学会接纳并释放负性情绪

面对挫折,家长要引导孩子认识到:挫折是人生的必修课,释放负性情绪也是人生的修炼。脑科学研究认为,当强大的负性情绪出现时,大脑皮层的理性思维会受到严重的抑制。由此看来,只有把负性情绪合理释放了,有效的思考才可以启动,我们通常说的“通情达理”,就是指这个意思。

岳博士家教建议2:引导孩子学会梳理问题的成因

面对挫折,家长要引导孩子从中找出失败的原因,并培养对目标达成的信念。同时,家长还要引导孩子在挫败中寻找个人的闪光点、积极的行为表现以树立信心。

岳博士家教建议3:引导孩子学会在受挫时寻找应对策略

面对挫败,家长要引导孩子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法,并付诸行动。在这当中,家长还要注意强化孩子在化解挫折中的正面效应,以最大限度地磨炼孩子的毅力。

成功就是一个人在落到最低点时弹高能力的表现。

——乔治·巴顿(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著名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