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意识才是高分思维
脱离评分标准谈高分没有意义
我们先来一段轻松、愉快的想象:经过一段时间的作文学习,你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了一个写作文高手。不仅如此,后来的你讲话条理清晰、引人入胜。更加厉害的是,工作后的你经常在项目的总结大会上赢得阵阵掌声……站在台上,看到所有人的眼中闪耀着光芒,满是羡慕和崇拜,你不禁想起在杨洋老师作文课上听到精彩写法的那些夜晚,窗外的星光就是如此明亮。
那么,如果你有了孩子,如此成功的你会不会把杨洋老师的作文方法教给他呢?
没错,你犹豫了。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但是你总觉得哪里有点不对劲儿。
我来说说我的答案。
首先,我就是经过作文学习,不断磨炼写作和演讲技能,慢慢得到很多同学的认可和信任的。但评价我孩子的作文成绩的,不是我、不是高考标准,而是他的语文老师。我对他的语文老师完全不了解,对这位老师的教学要求完全不了解,对他们学校的语文教学规划也完全不了解,而我孩子的作文成绩是由他的老师给出的。
这时候,我讲给孩子一些与学校教学不一致的内容,一方面,会给人家老师添乱,甚至给人家添堵;另一方面,也会让孩子对学校的老师产生怀疑。这对于一个还处在基础学习阶段的小学生来说,肯定是不必要的。
我的孩子语文成绩并不拔尖,而且经常分不清前后鼻音、写错字、写倒笔画。有一次,孩子看到我出的新书,就问我,能不能送自己的语文老师一本。我吓了一跳,心想这要是遇到一个敏感的老师,人家八成以为是家长故意要给老师上一课呢。于是,我赶快说:“爸爸的书水平不高,不要送老师。”——其实我想说的是,“你要靠自己的努力在学校里赢得荣誉,而且你会得到比爸爸更多的荣誉”。
这个故事讲出一个高分作文背后的逻辑:作者与评者的关系。
作文想拿高分,首先要知道这个作文是写给谁看的,是谁给你评分的。脱离了对评分者的判断来谈高分,就像脱离了食客的需求和口味来制作食物一样,结果都是费力不讨好。
诺贝尔文学奖评选时,我的朋友、同事等都对我送上了温暖的祝福和安慰,谢谢大家!因为我童年时有一个无忌的梦想(想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个梦想成了我在课堂上的一个自嘲梗,但也成了亲朋好友对我的温暖祝福。不过,不知道大家是否知道,一部作品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一个重要条件是,它的译本要足够好。莫言获奖后特别感谢了他的译者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一位美国汉学家。正是他精彩的翻译,才能让莫言的作品产生了世界影响力,才能让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更好地评价莫言的作品。
无论是小学生写作文,还是大作家拿诺贝尔文学奖,只要涉及评价,就不能脱离作者与评者这对关系。
在高考语文教学中,考生和阅卷者这对关系非常重要。谁都清楚,把考生的命运交给某一个人来决定,很明显是容易出问题的。所以,高考评分就采用了双评制、复审制等方法,就是为了不让某个阅卷者对考生的成绩产生绝对影响,而让一种有共识的制度——评分标准成为最后的裁定者。
因此,想在高考中得到写作高分,理解评分标准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在写作课的开始就会讲解评分标准和应对策略,这是参透作文评分的关键。
这也解答了一个大家长久以来的疑问,为什么有时候我们拿一篇满分作文去问自己学校的老师,他却能讲出很多不好来。因为他有他的评价标准,有自己的教学偏好。你拿他的教学方法换一所学校去问,恐怕得到的又是另一番完全不同的评价。
这时候,你要感谢高考语文,它是一门在相对合理的阅卷制度保证下的考试。只要按照评分标准写作,你就一定会得到一个相对公平的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