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75章 商军将领不糊涂
“你机灵,你侧击。”李金说完自己的看法,就开始准备冲阵。
商周两军排出来的阵型没多大分别,精锐全部放在最前面。李金闭上眼睛,将九帐参谋们推演的战斗在脑海里过了一遍。
在两军对冲的时候,最前排的精锐们必然要与数量最多的敌人交战。也只有真正的精锐才能在这样的拼杀中活下来。
参谋们最初觉得这样不利于保存精锐骑兵,也提出了许多别的建议。譬如,在第一排安排比较弱的骑兵,用来消耗对方精锐。而我方精锐则在大队中间。
姬信司马也没有否定,而是用木块代表士卒,进行了规模极大的推演。那真的是可怕的煎熬,通过好几天没日没夜的推演,最终计算出的结果是,“如果双方战斗力相同,将精锐布置在最前面的胜率是最高的”。
原因很简单。如果双方战斗力相同的话,第一时间将精锐投入战斗,他们就有机会杀死更多敌人。势均力敌的战斗,双方在战斗中保存的数量更多,胜率就越高。
因为战斗到中后期,双方体力差不多被消耗一空。此时决定胜利的就是数量。
当然,推演过程非常复杂。李金现在真正能够彻底理解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战斗瞬息万变,所以战前的准备不管多充分都会显得不够。
胜可知,而不可为。
对面传来了商军的号角声。五个百人队从商军阵列中向前,开始加速。
李金拉下青铜面甲,举起手中的亮银枪。五支周军百人队也纵马向前,向着商军迎了上去。
徐山并没有因为处于优势而小看周军骑兵,这并非他的性格。眼见双方骑兵的马蹄扬起尘土,在呼喝声中撞到一起,徐山冷静地看着战场。
看到对冲结束,周军500骑兵竟然剩下来近400。徐山的眉头立刻皱了起来,他当即命道:“两队骑兵侧击!”
这边杨戬也在相同时间下达了两百骑兵侧击的命令。
方才杨戬看得清楚,对冲后,商军与周军都损失了近百骑兵。只是这么一个交换比,杨戬就已经确定周军胜券在握。
战前,姬信在送别部下之前朗声说道:“只要不落下风,就是我等赢了。商军乃百战之师,吾等成军不过3年。待商军精锐尽丧,吾等所对的不过是一群弱兵!”
虽然姬信的话里,包含着非常残酷的死亡,但是杨戬依旧非常认同姬信的看法。大周不缺马,也不缺乏士卒。但是大周缺乏击败商军的能力。
此次一战,无论损失多么惨烈。只要大周能够最后打赢,就意味着以千人为单位的骑兵对决,大周能够赢!
但杨戬并不着急将所有骑兵都放出去,对面的商军将领非常冷静,他既然没有全军出击,杨戬就有耐心和他耗下去。
两支侧击的骑兵正面遇上了,于是侧击就变成了正面对刺。这一轮交手,商军与周军的损失依旧差不多。并没有展现出一边倒的局面。
而双方最先出击的骑兵队此时也已经完成了转向,李金低头看了看自己的青铜胸甲,上面有了三处非常明显的痕迹。至少有3名商军骑兵戳中了青铜胸甲,却都没能刺穿。反倒被李金反手刺于马下。
有了坚固的甲胄,李金的信心大增。他高举亮银枪,先于商军发动了冲击。周军骑兵们紧跟着主将,向着商军杀去。
冲击一轮接一轮。每次对冲,双方都有士卒被刺下马,或者不小心跌落马下。但商军有着极大的自信,周军则以同样的自信交战。
等第4轮冲击结束,战场上双方共1400骑兵,剩下的已经不到800。李金已经用折了两根枪头。他从身边的侍从手里接过第三支长枪,再次高高举起。
徐山这边,身边的百夫长们看到战斗竟然惨烈如此,气得一个劲请徐山下令,全军出击。
随着双方死伤近半,此时的徐山已经能够透过骑兵间的空隙,看到远处整齐列队的300周军骑兵。
到底是打到底,还是收兵。徐山心中百感交集。他跟随三花娘娘子秀后,就从来没有打过败仗。更没有一次性折损这么多的士卒。怒火在徐山胸膛中燃烧,让徐山恨不得立刻冲上去与敌人决一死战。
但徐山却知道自己已经失算了。对面的周军实力强大,并不逊色于商军。如果现在退兵,至少还能保住还活着的部下。只要再与友军会合,这支周军定然不是对手。
可这道命令仿佛哽在喉咙里,怎么都说不出口。
“娘娘若是知道我战败,我怎么向娘娘交代。”徐山心中翻滚着无法承受的痛苦和压力。
但想到了子秀。徐山猛然回想起子秀经常对将领说过的话,“若是打不赢,那就撤退。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只要你们还在,好好弄清楚战败的原因,自然可以赢回来。可你们若是明知道打不赢,还去送死,可就什么都没有了!”
徐山此时还能清楚地记得,每次娘娘这么讲,大家都是一片哄笑,然后保证自己肯定会打不赢就撤。
然而真的到了打不赢的时候,徐山才发现“撤兵”二字是真的难出口啊!
用力在大腿上捶了一拳,徐山高喊道:“撤兵!”
杨戬眼见商军改变了阵列,从对冲变成了防御。在防御阵里,商军也没有磨叽,他们迅速将商国伤兵带上马,掉头就走。让周军骑兵无法追上。
看到这般场面,杨戬对姬信司马的敬佩油然而生。
周军参谋中不光有比较谨慎的,不少参谋有着异样的执着。或许是因为见识浅薄吧,他们坚信周军能赢。
这种参谋里,有人就提出,商军没有战败经验,一旦战败,会手足无措,从而给周军以大好机会的。
姬信就告诉这些参谋。如果商军真的这么无知,就肯定打不了这么多胜仗。
杨戬还记得姬信神色严肃地对众将领说道:“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能够持续不断打胜仗的部队,必然是通过对一次次败仗进行总结,才能拥有这样的战斗力。”
现在杨戬亲眼看到对面的商军将领到底有着何种的见识,这足以证明姬信的看法才是对的。
虽然大受震撼,杨戬却没有把时间浪费在感慨上。他也下令骑兵立刻上前,尽快找回伤兵,并且回收青铜甲。只要完成了这些目标,杨戬也得赶紧带着部队撤兵。
我军可以前往,敌军也可以前来的战地,叫作“交地”。在交地作战,讲究“交地无绝”,就是说,处于交地要保证队伍能相互策应而不被截断。
商军不得不撤兵,固然是因为继续战斗下去,无法预料结果。不过造成商军这种局面的,很大原因是商军在战前,其两支千人队进行了分兵。如果对面保持兵力优势,向着杨戬发动进攻,杨戬无论如何都不会直接开战。
姬信传授的兵法中讲,“倍则分之”,指的是我方的兵力两倍于敌军时,就要设法将敌军分散,各个击破。而不是我军主动分兵,对敌军进行夹击。
就在杨戬反思所学兵法之时,周军也快速地完成了对战场的打扫。随着李金与杨戬合兵一处,周军立刻开始撤退。
如此一战,双方都没有任何多余的行动。所以李金与杨戬率领部队躲开了莫礼青的包抄,安全回到了大营。
姬兰虽然没有参加战斗,但是看着回来的500周军骑兵带回了全部300件胸甲。他就知道周军肯定赢了。
只有打赢,才有机会打扫战场。
眼见回来的周军半数带伤,姬兰又悲又喜。然而姬信却命道:“准备撤军。”
姬兰大为不解,也来不及讨论此次是如何打赢的,他连忙问道:“司马,为何撤兵?”
其实姬信也不想撤兵,他也觉得可以再和商军打一打。但是王浩然坚持要他立刻做准备,姬信也不得不做了撤军的安排。
见姬兰询问,王浩然对姬信说道:“告诉姬兰,这次打赢了,证明我军可以击败商军。那就该回去了。首先,再不回去,冬天就要来了。军队无力驻守。其次,此次获胜,是在我军没有进行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获胜。算是侥幸。此时必须确保我军不再受到损失。回去好好总结,发挥优势,明年再与商军交战,我军胜算又能提升。”
姬信原封不动地将王浩然的解答告知给姬兰。姬兰一时无法完全消化,呆呆地不知道该说啥。在姬兰看来,既然已经能赢,自然要趁机再寻求战机,继续赢下去。
不过姬兰毕竟是老将,也知道姬信说得并非没有道理。最终姬兰说了句“明年请司马务必带上吾。”就不再提出其他要求。
此时的商军那边,徐山归来之后,一众本以为能够喝一顿庆功酒的商军将领得知徐山竟然不胜而归,都大为惊讶。
子秀虽然早就知道,战败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但是真的面对战败,也让子秀气得够呛。以至于并没有立刻见徐山。
在大帐中生了好一阵闷气,子秀终于觉得自己能够接受此事了。这才对陈媛媛说道:“没想到王浩然真的有些本事。”
程媛媛嘲讽的声音在子秀意识中回荡,“这只是开始罢了。”
子秀虽然不快,却也没有被陈媛媛影响。她甚至还好好睡了一觉,第二天一大早,子秀升帐。面对一脸愧色的徐山,子秀平静地说道:“讲战况讲来。”
随着徐山的描述,商军将领们的神色都从不解,怀疑,甚至有点嘲讽,变得越来越凝重。
徐山讲述的内容并不夸张,只是在脑海里复盘,商军众将就能想象出战斗过程。
周军的战术并没有额外提升,得到巨大提升的乃是周军战甲。以前商军靠黑甲军,可以轻松击破对方的精锐。现在黑甲军终于面对势均力敌的精锐,虽然依旧没有落于下风,却也不再是所向披靡。
这样的敌人,让商军众将感觉很棘手。众人都看向了子秀。
子秀也有相同的看法。大商之所以所向披靡,靠的就是武器与铠甲,以及远高于对手的作战模式。当这些逐渐消失的时候,子秀只能答道:“明年,给骑兵配备黑甲。”
听到这话,大商将领们都松了口气。既然对手并没有那么强,商军还能靠装备继续获得优势。
子秀虽然看着镇定,内心却远没有外表看上去的那么从容。冶铁本就很难,将铁加工成能用的铁片,更加不容易。
明天商军获得黑甲肯定会增加,却定然做不到每一名骑兵都获得铁甲的程度。也就是说,明年的战斗可是要艰苦得多。
至于要如何破敌,子秀并无思路。
就在此时,前去打探周军动向的探马赶回来禀报,“娘娘,周军正在撤退。”
这一刻,商军众将的目光又落在子秀身上。虽然大家没说出口,可不少人是真的考虑要不要追击。
子秀最终摇了摇头,“再探。”
王浩然是很期待商军能够热血上头,展开追击。所以这次撤兵,他弄出了很大的阵仗。但实际上,王浩然是摆了一个伏兵阵。
然而商军竟然连追击的小部队都没派出来。直到周军撤出了崤函地,也只是看到几个远远侦察的商军探马。
撤出崤函地,再向西就是潼关。周军部队抵达了离开了半年的潼关,想到很快就能回家与亲人团聚,都忍不住欢呼起来。
连姬信想到自己可以再次见到两个闺女,也忍不住微笑。
只有孤身一人的王浩然叹息一声,他的归期却不知是何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