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兴汉大业从益州开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19章 沈稻的小算计

绵竹县外,益州军大帐。

“诸位,待取下巴郡之后,我益州不易再兴刀兵,眼下最为重要乃是随我迁移的灾民,复耕之事极为重要,还望诸位能够鼎力相助。”

沈稻一脸凝重的看着在场的众多文武大臣。

典韦等一众武将对此倒没什么太好的建议,反倒是郑度这家伙露出一脸的兴奋之色。

若论巴郡之地,以人口分布而言,临江可算是最为繁华之地,人口众多。

垫江次之;而朐忍、鱼复等地则相对人烟稀少。

“主公心中可有安置灾民的具体打算?”郑度询问道,语气中带着几分期待。

沈稻沉吟片刻,缓缓说道:“我意,将万余半数以上安置于临江、垫江一带,这两地土地肥沃,适宜耕种。其余民众则迁往朐忍、鱼复等县,以分散人口,促进各地发展。”

沈稻心中也有顾虑,乐乡、汉丰等地已在掌控之中,但周边山势险峻,时有蛮夷出没。

若贸然将百姓迁徙至此,安全难以保障,他亦恐之前的努力付诸东流。

故而,他打算暂缓迁徙百姓到这几地的计划。

“主公,不是稍欠考虑?”郑度有些迟疑。

沈稻虽执掌益州巴郡,然州郡之内,不乏前任官员旧部。

若欲裁撤换血,却又恐人心浮动,内部不稳。

加之进来曹操等诸侯再次讨董,战事频仍,使他无暇顾及此事。

沈稻手中没有粮草?.

那显然是不可能的。

不过诸侯讨董,最大的受益者当属汝南袁氏兄弟人,其中袁绍最为得利。

袁绍得到了冀州,但他本来就有四世三公的基础,志向远大,又广有贤名,下一步很有可能就是进一步吞食青州。

曹操这次挺身而出,成为讨董联盟的再一次发起者,欲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前番讨董之战,曹操虽折损不小,手下众多将士血洒疆场,但他终究还是有所收获,得到了兖州刺史之位,得以在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上站稳脚跟。

兖州历经黄巾大战的摧残,早已满目疮痍,田园荒芜,百姓流离失所。

然而,曹操却也并未气馁。

对他而言,讨董的些许损失也算值得,毕竟他获得了逐鹿中原的入场券。

可在这场风云变幻的讨董之战中,刘备却成了最大的赢家。

他原本只是籍籍无名之辈,在讨董之战里,他并未直接参与大规模的激烈战斗,因而没有丝毫损失。

相反,他却凭借着自己的权谋与机遇,名利双收。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他还将顺势占据了徐州之地,成为大汉十三州之一的统治者。

如此巨大的转变,恐怕连便宜皇叔刘备自己做梦都不曾想到,仿佛命运之神突然对他格外眷顾。

其他诸侯在讨董之战中虽未获利颇丰,但总体而言也算没有亏损。

他们在战争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威望,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然而,袁术和公孙瓒二人却是例外,可谓费力不讨好。

袁术身为十八路诸侯中位份最高之人,在讨董大军征伐的过程中,承担着巨大的责任。

乱世之中,粮食就是生命,就是黄金。

大军的一切粮食供应,皆由袁术一人承担。

袁术一直以袁氏一族的继承人自居,心高气傲,如今这般结局,怎能让他咽下这口气?

心中的愤懑与不甘如熊熊烈火般燃烧,他肯定已经开始在暗中谋划,试图寻找机会弥补自己的损失。

公孙瓒的遭遇同样令人唏嘘。

他在讨董过程中丢了青州的控制权,自身的权力也被大大削弱。

这使得他对现如今的大汉朝廷很是不满,心中的怨恨逐渐滋生。

趁着袁绍等人忙于其他事务,无暇顾及他之时,他居然在北疆之地,打算推举刘虞为帝。

刘虞身为汉室宗亲,论起辈分,还是刘协、刘辨的叔父辈。

不过他生性淡泊,素无争权夺利之野心,一生所求不过是能镇守大汉边陲,保得汉室江山安稳,让百姓免受战乱之苦。

然而,公孙瓒却贸然提出推举他为帝这一荒唐提议。

这提议与刘虞内心的坚守完全背道而驰,犹如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颗巨石,瞬间激起千层浪。。

公孙瓒虽掌控着幽州大半兵力,在军事上看似占据优势,但从大义名分来讲,他不过是刘虞的下属。这一层身份上的劣势,如同沉重的枷锁,束缚着他的行动。而且,刘虞身边也有一批忠心耿耿、训练有素的军队,他们誓死追随刘虞,守护汉室正统。

双方兵马一经接触,便迅速陷入了激烈的拉锯战。

战场上,刀光剑影闪烁,喊杀声震耳欲聋,鲜血染红了幽州的大地。

幽州百姓原本就不富足的生活,如今又被这突如其来的战火卷入了无尽的苦难之中。

而周围的诸侯们,此刻也如同蛰伏在暗处的猛兽,虎视眈眈地盯着幽州这片陷入战乱的土地。

他们心中各怀鬼胎,有的想趁机捞取好处,有的则在等待时机,准备在幽州局势混乱时插上一脚,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与此同时,在江南之地,孙坚的命运与历史上大不相同。

他因为没有遭受玉玺带来的迫害,得以平安地返回江东。

回到江东后,孙坚也迅速行动起来,开始大规模地招兵买马。

回忆这一个月以来发生的一切,沈稻不禁有些想笑。

乱世已至,而眼下自己却是还要忙着处理巴郡的这一堆烂摊子。

帐外,马蹄声由远及近,紧接着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

沈稻正与郑度商议着巴郡灾民安置后的诸多琐事,忽闻帐帘被掀起,李铁风尘仆仆地闯了进来。

李铁单膝跪地,抱拳行礼,大声禀报道:“主公,末将有要事相报!方才审问降卒时,有一人声称其父在绵竹城中担任城门司马!”

沈稻原本微皱的眉头瞬间舒展,眼中闪过一抹惊喜的光芒,他猛地直起身子,急切问道:“哦?此言当真?你可问仔细了?”

李铁用力点头,肯定道:“回主公,末将反复盘问,那降卒言之凿凿,绝无半句虚言。”

沈稻心中一动,深知城门司马可是把控着城门开关的关键人物,若能争取到此人,说不定能不费一兵一卒拿下绵竹县。

他目光急切地看向身旁唯一的谋士郑度,又转头对李铁说道:“李铁,你速将那降卒带来,我要亲自问他。”

“是,主公!”李铁领命,转身快步走出大帐。

不多时,降卒被李铁带了进来。

降卒一脸惶恐,刚一进帐便“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瑟瑟发抖。

沈稻尽量让自己的语气显得温和,问道:“你不必害怕,我且问你,你方才说你父亲在城中任城门司马,可是实情?”

降卒战战兢兢地回答:“回……回主公,小人不敢欺瞒,家父确在城中任城门司马一职。”

沈稻心中有了计较,与郑度交换了一个眼神后,对降卒说道:“你且起来说话。若你父亲能助我益州军顺利入城,我也定不亏待你父子二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