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疾病预防
苗族人民多数居住在大山深处,居住环境恶劣,生产条件相对较落后,经济贫穷,医疗资源匮乏,为了预防疾病的发生,衍生出苗族的医生。苗医在现有的医疗基础下,对周边苗族人民进行健康教育,以避免疾病的传播,加强卫生习惯。早在秦汉时,苗族对疾病的预防就非常重视和讲究,还特别重视对环境卫生的保护,防止病从口入,而且注意传染病患者的隔离,把预防分为未病先防和已病预防传染两个方面。川、黔、滇、湘等地的苗族大多有古老的预防疾病的习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预防虫毒
例如惊蛰节气到来之时,苗族家家户户会用石灰在门上画弓箭,并将石灰撒在石阶上,以达到驱杀毒虫的目的。端午节时悬挂菖蒲、陈艾于门上以达到辟邪的效用;节日中午时分饮少许雄黄菖蒲酒,并将酒与朱砂粉喷洒在房间内外、屋前屋后,以防虫兽袭人。河边举行龙舟竞赛时,用新鲜的苗药材煎成百草汤,服用可以强身健体,利于比赛的发挥。清明时节苗家喜在门前插柳枝、簪柳于头首上,以驱毒辟疫。取菖蒲、藿香、芦根等鲜药加1000~2000mL的水,煎20~30分钟后代茶饮用防病。
二、病区隔离
苗家有种“风水林”习惯,苗族人民通常认为人生病是荒郊野外的各种精灵作祟,为了寨子的安全,每个苗寨都要集体维护该村的“风水林”和“茅草地”,以维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这也是预防疾病的措施之一。
三、水源隔离
湘西凤凰县苗家规定“三连井”以保证饮水清洁,以分开饮用水、洗菜水、洗衣水用途,故一次挖掘三个井,严格规定用途,不可混用,以防污染水源,导致人体生病。
四、药物预防
位于贵州黔东北地区的苗族在“接龙节、十月苗节、三月三、跳花节”等苗家重大节日里,无论大人、小孩都要口含当地一种苗药“苦藤”,以预防风湿病和传染性疾病。
五、体质锻炼
苗家练体以苗拳、苗功盛行,增强体质,以家具或农具作为体育运动器材,举行拳、棍、刀、弩、叉术及板凳舞、猴儿鼓等项目比赛或表演,既娱乐情志又锻炼身体,起到增强体质、防病治病的作用,同时防止疾病的传染。
六、病源隔离
苗家有3个规定:严禁带病串门;严禁在饮水井中洗猪菜及杂物;严禁随意倾倒污物,祸及他人。
七、病区隔离
苗族人民不允许患者串门,以免殃及他人,传播疾病;麻风病患者不得在村内滞留,被送至指定的地方单独简居;小孩麻痘也严禁出门串户等。制定乡规民约以防病、保健康。
八、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苗家春季注意饮食卫生;夏季带上大蒜、百味连、盐巴等上山劳动,预防中暑;秋天不在露天环境休息,以防感染伤寒;冬天多吃生姜、辣椒、花椒之类辛香调味品,祛寒防感冒。起居住房具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营造的特点,房屋多选择“吊脚楼”,建在山麓、山腰向阳处或田坎边,房屋采光通风良好具有很好的通风除湿,防止蚊虫叮咬、野兽袭击的作用。苗家小孩出门身上常常会背着一个由一小块红布包裹着的“隔药”,据说可以起到祛除病邪保平安的作用。
总而言之,苗族预防疾病的习俗,极具民族特色,绿色安全,价廉效优,流传至今已近千年,这与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治未病”的思想是不谋而合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疾病预防理念同样贯穿于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行为。由此可见,苗医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意义深远,其广泛的实用价值亟待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