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中医乳房病学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中医药治疗乳房疾病,疗效确切,优势显著,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对乳房良性病变的防治,比如急性乳腺炎、浆细胞性乳腺炎或肉芽肿性乳腺炎、乳腺增生病、乳房湿疹、乳头皲裂、产后缺乳等。近10年,随着研究的深入和临床干预经验的积累,中医药对于改善乳腺癌术后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无病生存和总生存时间方面的优势日益彰显。
一、乳腺增生病
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病的方法众多,复方煎剂、成药、外治(药物热敷、药袋穴位外贴、中药乳罩、中药塞鼻等)及针灸(体针、耳穴贴敷、穴位磁贴),临床有效率高,毒副反应甚少。在传统疏肝解郁治法基础上,运用调摄冲任法、健脾化痰法、软坚散结法以及周期疗法,进一步提高了临床疗效。研究发现,中医药具有纠正乳腺增生病患者激素失调,调整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功能的作用。
动物实验研究表明,中药治疗能减轻动物实验性乳腺组织增生,调整雌、孕激素及受体水平,增强机体免疫力,改善血液流变学等。还有研究发现,中药能抑制大鼠乳腺导管和小叶上皮细胞异常增殖,抑制血管增生,降低乳腺组织中有关基因的表达,具有一定的阻止乳腺癌癌前病变进展的作用。
二、急性乳腺炎
急性乳腺炎是历代医家论述最多的乳房疾病,中医药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现代在处理其变证的治法及技术等方面有所发展创新。
此病论治宜早,以消为贵,以通为要;宜“消托补”分期施治,内服、外治并重。多采用疏肝清热、通络散结之法,对早期及僵块形成的患者可适当加用温通之剂,内外合治使其消散于无形。同时通乳药与回乳药的适当配合使用,可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运用药物外敷、手法按摩、穴位贴敷等疏通乳管、排出淤积乳汁,亦是初期治疗的关键所在。成脓则须及时引流,选用穿刺抽脓,或切开排脓,或火针洞式烙口引流,在保证通畅引流的前提下切口较小,配合药线外用以提脓祛腐,同时服用内托透达之剂。对发生袋脓、传囊或乳漏者,可加用垫棉绑缚疗法加快疮口愈合。中医药治疗急性乳腺炎,疗效理想,优于西医抗生素治疗,并能减轻患者痛苦,有效维持母乳喂养。
三、浆细胞性乳腺炎和肉芽肿性乳腺炎
浆细胞性乳腺炎和肉芽肿性乳腺炎属于非哺乳期乳腺炎范畴,均可归于中医“粉刺性乳痈”。
中医药治疗粉刺性乳痈60余年来,经历了不认识到认识,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单一瘘管期手术治疗到疾病不同阶段综合治疗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临床疗效好、损伤范围小、患者痛苦少、乳房外形改变小、复发率低等优点。
本病属少见疾病,但21世纪以来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近10年来肉芽肿乳腺炎患者尤为增多。针对临床上患者病情较以往复杂、病变范围也较前扩大的情况,对本病的治疗范围已从瘘管期扩展到各个不同时期,治疗方法也从单纯外治或内治发展到多种方法综合运用。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未溃偏重内治,已溃偏重外治。内治法不断补充,如疏肝清热法、清化痰湿法、温通散结法等;外治法综合运用,如药物外治法和切开、挂线、拖线等手术外治法,以及熏洗、垫棉绑缚等其他外治方法,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有机配合使用,对复杂病例的治疗尤有优势。
近年来专家普遍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内分泌、免疫相关,研究发现部分患者外周血催乳素水平升高、免疫功能紊乱,并与其发病及病变程度有关。但有关本病的基础研究开展较少,发病机制及中医药治疗作用机制仍需进一步探索。
四、乳腺癌及手术后
中医药治疗作为乳腺癌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减少因手术、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等所产生的毒副作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减少肿瘤复发转移,延长患者无病生存和总生存时间等方面均具有积极作用。
在中医整体观念指导下,扶助正气兼顾祛邪的个体化治疗贯穿于乳腺癌治疗的全过程。中医药辨证施治,能显著改善乳腺癌手术后患者生活质量;治疗乳腺癌手术后并发症,如上肢水肿、创面不愈等;缓解放疗、化疗所引起的毒副反应,如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周围神经炎等;减轻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副反应,如子宫内膜增厚、芳香化酶抑制剂相关骨代谢异常等;减少乳腺癌术后发生复发转移,尤其是临床预后不良的三阴性乳腺癌、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以及对晚期乳腺癌的支持及减瘤治疗作用等。
目前中医药治疗乳腺癌的临床研究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双盲、前瞻性的大样本研究还较少,同时缺乏统一证型量化指标,干扰因素较多,重复性较差。在实验研究方面,随着对乳腺癌生物学行为研究的深入,在阐述中药抗癌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没有充分发挥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的优势,体内外实验基本是按照西药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来探讨中药复方或单味中药的有效成分的作用和机理,缺乏病证结合的乳腺癌实验研究模型;缺乏中药的靶向性和特异性研究,尤其是抑制乳腺癌复发转移及多药耐药的靶向研究。此外,对复方中药中多成分间的效能关系及对某一中药多生物效应研究重视与强化不够。
今后中医乳房病学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继续学习和挖掘中医外科、内科、妇科、药物学、方剂学等有关乳房病的古代文献精华,积极整理和总结各地中医流派、名老中医治疗乳房病的学术思想和独特经验,拓展研究思路,开展临床实践。
2.学习运用科学方法,加强对重大、疑难乳房疾病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尤其是乳腺癌、浆细胞性乳腺炎、肉芽肿性乳腺炎以及具有癌变倾向的乳腺非典型性增生疾病等重点疾病。如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的中医药及中西医结合防治乳房疾病的临床研究,对既往的诊断、辨证、疗效评价标准进行重新评价,更新规范化的中医诊疗方案,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并推广应用。
3.充分发挥中医外治法简、便、验、捷的特色,结合现代高新技术,不断创新,以促进中医药外治方法与技术的现代化。如外用药剂型改革,外治材料、仪器、方法的改进,去粗取精,以新代旧,不断充实、丰富中医乳房病的治疗手段。
4.深入开展中医药防治乳房疾病的机制研究,不但要研究乳房病与中医学脏腑、气血、经络的关系,还要从细胞、分子乃至更深层次水平探讨乳房病的实质,探索中医药治疗乳房病的作用机制,提高中医乳房病学的学术理论和临床诊治水平,从而实现中医乳房病学发展的新飞跃。
(陈红风 廖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