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粮行
(今明两天的更新都会很晚,另外第五十四章放出来了,大伙有兴趣可以去看看,几乎是重写了一遍,难过)
杨算和李弘不一样,他跟家里没仇没怨,甚至他本身就是家里的顶梁柱。
杨家也不大,不算家奴也就六十多口人,一代还剩个旁支的老头子,是杨算的族叔。
杨算只不过是个秀才出身,却是二代里最有出息的那个。
本来杨算的亲子也是个秀才,为了让他多多锻炼学点务实的东西杨算便把他待在身边,却不想被鞑子抓走之后惨死在辽东。
除此之外,杨家竟再没有一个秀才。
不过杨家好歹还有个几千亩地,每年光收租子就能让全家人过上好日子。
李弘攻占府城又击败巡抚之后,沔县城的危机自解,杨算火速放下公务跑到府城来,生怕李弘将杨家也公审了。
毕竟他自己家里是个什么做派他还是知道的,虽然不是恶贯满盈的那一挂,但欺压佃户的事情可是没少干。
顺便,给杨戌上个户口。
这小子到现在还是个黑户。
不过说起来,李松在把李弘一家子赶走之后便将他从户籍册上除了名,李弘既没在沔县落户,在府城造黄册时也没将自己的户口重新办下来,此时也还是个黑户。
看在杨算的面子上,李弘没有苛待杨家,只是处理了几个恶奴和作恶的旁支,主宗现在就剩杨算父子二人。
不过在分田这件事上李弘寸步不让,杨家十三岁以上每人只能留十五亩地,没得商量。
只不过在杨算的担保之下杨家没有被异地分田,也算是对造反核心成员家族的优待。
李弘占据府城之后又招募了约一个团的兵力,总兵力达到两个标准团,三千人。
在和巡抚作战时立有战功的战斗员和指挥员全部升级,分配到新兵连里去练兵。
不过占据府城还不到一个月,李弘便撤走了大部分军队,顺便带走了一些大户回沔县安置,留下一些手里的政务官及宣传干事在府城做吏员。
等新汉中任知府和南郑知县到任,他们会发现自己进了贼窝,手下全是贼。
李弘又把新占领的几个乡改建成镇,新任镇长都是原来小康镇里的核心骨干,都是入了大同社的社员。
每个镇有一个中心村和三到四个自然村组成,眼下李弘已经占了九个镇,四十个自然村,沔县的大半和南郑县的小半都掌握在李弘手里。
随着剿匪的深入,李弘的地盘还得扩张。
李弘自己则卸任了所有政务工作,后勤和政务全面交给杨算处理,自己只隔段时间去检查。
不然军政两手抓要把李弘累死。
尽管各地主家都贡献了不少子弟,基层官员数量仍然严重不足。
又要清丈分田查户口,还得熟悉新的行政区划,各种事情一团乱麻。
甚至有些地主家的子弟嫌工作太累太苦,撂挑子回家去了。
李弘给撂挑子的那几家地主按人头每人又罚了三亩田,各个地主出身的基层干事才老老实实干活。
被俘虏的梁应泽和他那忠心耿耿的幕僚胡元新也被李弘带回了小康镇。
这里是李弘统治区域的核心,李弘不怕他们逃跑,反而放任他们在镇子里瞎晃,让他们好好看看小康镇的居民过的都是什么日子。
过了一段时间,李弘又派人带着他们去新占领的村镇溜达。
这里的情况就要乱得多,甚至械斗都发生了好几场。
有时是因为怀疑分田的干事徇私,有时又是因为抢水,村与村之间的械斗烈度不亚于军队交火,老乡们互相之间斗起来战斗力甚至比官军还高。
一日,胡元新趁着周围几个看守开小差的时机悄悄对梁应泽说:“这李贼兵势虽盛,却妄行乱政,抚帅可暗中联络郧阳府与西安府,趁李贼立足未稳之际合并围之!”
梁应泽绝食了几天,又被李弘强行灌流食救了回来,此时身体还有些虚弱,他找了个土堆坐下来说道:“辞旧,你我观李贼施政多日,你真的认为这李贼所行的是乱政吗?”
胡元新顿时黯然。
什么乱政,小康镇民众过的是什么日子他又不是看不到。
这货老家在江西,江西文风鼎盛,进士举人多如牛毛,小民在那里过的是什么生活他也不是看不到。
他出身江西大族,自然不认同李弘分田的政策,但是他又怎么看不出分田对百姓来说是多么好的政策?
而且李弘严格禁止了自己辖地内的任何土地买卖行为,今后若是李弘真的得了天下,这些分下去的田可都是永业田。
只要不遇天灾、不做懒汉,就一定饿不死。
两人歇息期间,一名宣传干事跑过来,交给看守两人的士卒几本小册子,又交代了几句话之后匆匆跑走了。
这些时日宣传干事格外地忙,总是来去如风一般,身体不好的还真干不来这活儿。
不一会儿,士卒拿着小册子走到二人身边,将其递给两人:“团长说给两位好好看看,希望两位能多提些意见和建议。”
梁应泽接过一本册子,翻了两下之后感叹道:“大明必毁于此贼之手也!”
胡元新赶紧翻阅那本小册子,也惊讶道:“难道此贼一开始就想改朝换代?”
小册子是之前李弘写的一些文章,因为是给读书人看的,所以经过了章才茂的润色。
......(此处被审核掐了200字)
杨算和章才茂也各写了两篇文章编了进去。
梁应泽又将小册子反复看了几遍,之后久久不语,过了很长时间才长叹一声:“辞旧啊,大明是积重难返了,你不如去找李贼讨个官做,日后说不定还能登阁拜相。”
胡元新以为梁应泽要从贼,慌忙道:“抚帅,大明还有您这样的忠臣,如今众正盈朝之下,定可挽狂澜于既倒……”
梁应泽打断他的话,问道:“你可知张太岳变法为何人亡政息?”
胡元新一时语塞。
自上而下的改革,从来都是妥协。
梁应泽指着旁边正在丈量土地的干事说道:“若李贼坚持如此施政,别说陕西,恐怕不出十年时间,半个大明都会是他的。”
胡元新还是辩驳道:“李贼滥杀地主,绝不能成事!”
梁应泽说道:“他若真的是滥杀,我怎会败在他手下?”
胡元新默然。
梁应泽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他在郧阳安置流民之时多少人弹劾他?
如今的大明,哪怕像梁应泽这样不站队愿意干实事的官员都要被弹劾被排挤,只要他被弹劾下去,那就可以安排一个本派系的人占据这个位置,党争的时候就能多一分筹码。
如今他在李弘的地盘观政多日,看到李弘治下办事员各个公正无私——有私心的都会被老乡们用拳头亲切问候——而且人人都充满了干劲,每个人眼中都散发着积极昂扬的光。
对比起大明的吏员,天差地别。
胡元新读完小册子十分苦闷,他无论在家世上还是在立场上都不愿意投效李弘,但他又觉得梁应泽说得对,李弘真的有可能成事。
而梁应泽整天无事可做,又逃不脱,干脆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写文章。
写着写着,梁应泽发现自己的文章居然渐渐和李弘小册子里的理论和观点趋同了,撕了重写,写大明的好,写完他又反倒觉得虚伪恶心。
……
此时李弘也愁,他虽然卸去了政务职位,但各种事情的拍板还是还是要过他的手,此刻杨算把钱粮的情况放在他面前,粮食不够吃,实在是愁得慌。
之前打仗闹得凶,百姓都逃了许多。
但是等各路反贼都被李弘打跑,秩序恢复之后,许多城市游民和外地流民纷纷朝李弘的辖地涌。
这些民众虽然可以分得田产,但是他们手里没有粮食,甚至种子都得李弘贷给他们。
之前虽然抄了许多地主的家,粮食分下去之后倒是能顶一段时间,可地里的粮食又不是种下去就能马上收获,抄家抄来的粮食根本撑不到下一季的粮食收获。
除了小康镇,各镇镇长纷纷找杨算讨粮食,杨算实在是拿不出更多粮食来了。
杨算建议道:“要不,向地主征粮?”
李弘暂时没有同意,而是问道:“咱们的粮食还能撑多久?”
杨算估算了一下,答道:“原本坚持到夏粮入仓没问题,但是落户的人越来越多,凭空多了几万吃饭的嘴巴,如今最多能撑到五月,要是安置的流民更多,恐怕四月粮仓就要见底。”
此刻李弘突然觉得自己似乎对地主们太好了点,每家每人只出一石粮食。
但既然此时这些地主都主动投靠了,李弘作为统治者也不好言而无信,那样只会激起这些地主的反抗。
思虑片刻,李弘问道:“夏粮收割之后咱们能收多少粮食?”
杨算召来几个镇长,镇长们合计之后给了一个比较保守的数字。
虽然保守,但是得益于劳动队的建立和水利工程的建设,各个村镇再少有缺水的,而且因为各个劳动队之间是竞争关系,所以劳动队的队员也很乐意给那些缺乏劳动力的家庭干活,到时候多产点粮食把别的劳动队给比下去。
所以只要夏粮收获了,不仅缺粮的形势得以缓解,还能剩余不少。
只是要怎么把这段时间给度过去是个难题。
李弘想了很久,道:“咱们不能强征,但是可以找各个地主借粮。”
“借?”杨算觉得有点不靠谱。
李弘说道:“对,借粮,再把借到的粮食和咱们已有的粮食集中起来建粮行,到时候不仅地主可以往粮行里存粮,哪家有余粮的都可以存到粮行里去。哪家缺粮了也都可以上粮行去借。”
“这能行吗?”章才茂表示怀疑,他此时已经彻底顺从了李弘,甚至已经算是大同社的高层,现在在做杨算的副手。
教书的工作已经全面交给汪梦锡去了。
李弘严肃道:“不行也得行,咱们给存粮的百姓付利息,借粮的给粮行付利息,粮行可以赚个利差,但是贷出的利息咱们得做个上限。同时让工科尽快赶制标准器出来,咱们以后不管是收粮还是放粮都得用统一的标准器,其他大小不一的全都销毁掉!”
杨算不无担忧地说道:“可现在分田就已经人手不够了,再建粮行,恐怕更是缺人。”
李弘想了想,说道:“那就先不要存粮,统计好那些地主家愿意给咱们借粮的,让需要粮食的人家直接去那家地主取粮食,咱们只派人写两份借粮和贷粮的合同。”
“地主会信吗?”有镇长问道。
李弘不屑道:“我要是赖账不还,不如直接抢。”
工作很快安排下去,众官员又开始下乡忙活签借粮的合同。
借粮的利息定得很低,月利才一分,贷出的也不高,一分二厘上下浮动。
换算成年利率,借粮的利息是百分之十二,贷出的利率是百分之十四点四,这比目前市场上的利率要低很多,许多地主家都不愿意借粮。
但是户科的干事们总是带着一群凶神恶煞的兵上门借粮,借了粮食也不拉走,竟然直接在地主家驻派一个干事,等有粮食需求的农户要贷粮食了,直接来地主家领粮食签合同。
一方面是因为粮行现在还停留在概念阶段,粮仓都还没建起来。
之前黄四平修的那些仓库,到现在都没修好,人力资源都被修水利的和清丈分田的抢去了,李弘根本抽不出人来去建设仓库。
另一方面,李弘也担心让农户去地主家里借粮会使得地主们趁机做手脚,签阴阳合同坑害农户。
李弘建设仓库时才又想起来之前从山西来的曹汝述,之前给他去信一直没回,李弘现在又动起了跟晋商合作的心思。
自己这边没粮食,山西的晋商粮食可是多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