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前言
金融学的入门课程过去一直被称为“货币银行学”,这门课程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金融专业的基础课程。当时,称之为“货币银行学”是名副其实的,因为那时我国的金融业只有银行业,尤其是金融市场几乎为零,因此货币银行学教学几乎不涉及诸如股票、债券、资产组合理论之类的内容。自1990年以来,我国金融业,尤其是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使得金融市场成为货币银行学的重要内容。在这一背景下,货币银行学的课程名称已经与现实存在差距了。在国外高校,这门课程对应的名称是“货币、银行与金融市场经济学”,它是对当今金融业发展的全面介绍。谈到“经济学”,就让人联想到复杂的公式、模型等内容,但是“货币、银行与金融市场经济学”其实是大一、大二学生或对金融业感兴趣的读者进入复杂金融领域的入门课程,其内容相对通俗、浅显。因此,作者认为,“货币金融学”这一课程名称能较好地反映该课程的真实内容。也就是说,“货币银行学”更名为“货币金融学”,是对当代金融学专业课程建设的一种肯定。
货币金融学作为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和金融学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对货币金融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有较全面的理解和较完整的认识,帮助其掌握观察和分析金融问题的正确方法,培养其辨析金融理论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为其今后学习金融学专业知识和理解金融业的基本现象打下良好基础。
全书共有十四章,分为五篇,主要结构大致如下:
第一篇导论篇,阐述货币金融学涉及的基础知识,包括第一章至第三章。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是研究货币金融学的前提。在现代经济条件下,货币运行的主要方式是以信用形式出现的,货币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信用经济,进而引出了第二章信用与信用工具。经营货币、信用的主体是金融机构,因此第三章对金融机构体系进行了概述性介绍。
第二篇金融市场篇,包括第四章至第六章。第四章利息与利率,全面介绍了利率体系及利率决定、利率期限结构理论,因为利率是金融市场上金融工具定价的基础。了解了利率后,我们就可以进行金融产品的交易了,进而引出第五章,即金融市场及其构成。第五章主要介绍金融市场的内涵以及传统的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衍生工具产品,金融衍生产品的出现不仅丰富了金融市场交易品种,而且由于其交易结构设计的复杂性,还推动了金融产品定价方式及理论的发展。因此,第六章介绍了金融衍生工具及金融市场机制理论。
第三篇银行篇,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银行篇都是货币金融学的重要内容,本书主要在第七章至第九章阐述。其中,第七章商业银行及经营管理,介绍了金融体系的主体和骨干——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和经营管理。第八章中央银行介绍了金融体系的主导和权威——中央银行的产生及主要业务。由于银行业的风险特征极易导致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危害社会经济的稳定,所以各国都加强了对银行业的监督,因此便有了第九章金融监管。
第四篇宏观调控篇,包括第十章至第十三章。第十章货币需求主要介绍货币需求理论,回答了“为什么需要货币”“需要多少货币”等基础性问题。第十一章货币供给,主要介绍货币的供给过程及货币供给模型,回答了“如何投放货币”的问题。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不均衡导致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就引出了第十二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无论出现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对一国经济都会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就需要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这就是第十三章货币政策要回答的问题。
第五篇开放金融篇,包括第十四章。当今的中国已是“开放型经济体”,研究货币金融相关问题,必然要涉及开放金融。为了不与国际金融或国际经济学课程重复,又不失其重要性,本书仅用一章的内容介绍了一些诸如外汇、汇率、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融机构等基础性的开放金融知识,以保证本书的知识体系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
总的来说,本书通过探讨货币的相关理论及考察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如何运行,来回答货币、信用、银行及金融市场、国际金融方面许多令人关注的话题。
本书适合作为财经类、管理类和金融学专业学生修读“货币银行学”“货币金融学”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投资者了解金融业基础知识的参考资料。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刘莉薇、杨淑恬、赵融达、刘晓丽、曹国亮等在资料收集及文字录入方面提供了大量的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由于作者所学有限及时间仓促,而且货币金融学是一门仍在发展的学科,书中难免有纰漏和不尽如人意之处,这完全由作者负责,敬请读者不吝指正。作者的邮箱是:jiangxianling@uibe.edu.cn。
蒋先玲
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
2012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