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事:给年青一代的就业解惑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自序

写作此书的动机始于一个困惑。我跟年轻人聊天的时候,他们时常喜欢问我的问题是:该怎么学习呢?以后干什么才好?要不要去创业?但是,当我换一个角度,作为一个采访者向他们提问,请他们谈谈自己的工作状况和职业规划时,他们就会说,哎呀,这个话题太沉闷了,算了,换个话题吧。这就奇怪了,为什么他们能问我,但我不能问他们呢?

我大概能猜到其中的原因。年青一代对未来的期望值更高,他们渴望能过上物质和精神都很丰富的生活。最好30多岁就能实现财务自由,然后退休,去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比如,周游世界、养猫养狗、做做公益。可是真的到了30多岁,却可能发现自己连“饭碗”都不一定保得住,手头上做的工作无聊透顶,职场的PUA(精神控制)让人厌恶,早看够了成功人士的嘴脸。理想丰满,现实骨感。于是年轻人陷入了一种迷茫:是选择内卷,还是选择躺平或是一直努力地扑腾?

我想起了自己在中学的时候,就受了感召,知道自己一生要做的事情一定跟读书和写作有关。后来,我慢慢知道,这件事情叫“做学问”。读完本科,我考上了硕士研究生,这才算刚踏进学术的殿堂。当年的我曾是那样迷茫。我希望做的事情是读书、写作,但我不知道这能不能养活自己。去读研究生之前,父亲的一位朋友勉励我,要选一个行业研究,当一名专家,以后就不愁找不到工作了。他建议我研究石油行业。

也是在读研究生期间,我经历了一场理想的幻灭。那时,我很想知道,如果选择做学问,自己未来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我去参加学术研讨会,比如关于世界经济形势的讨论,听到的都是专家冗长而无聊的发言。那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还记得一位业内资深专家的发言题目是“美国经济已经进入缓慢低速增长的第三年”。坐在我旁边的学长笑着告诉我,这位专家上一年的发言题目是“美国经济已经进入缓慢低速增长的第二年”。研究生可以领到所里办的学术期刊。我们专业最权威的期刊是《世界经济》。翻开这份期刊,我读到的文章题目是《蒙古经济改革政策浅析》。难道这就是我梦寐以求的学术生活吗?这太让我心灰意懒了。

后来证明,这都是因为我的视野太窄。我很快就遇到了好的导师,带我见识了真正的高手,让我领略到真正的学问是如此激动人心。当我沉浸其中,乐而忘返的时候,早已把学什么专业以后才好找工作这样的困惑抛在脑后。后来,当我读到巴菲特说,他每天都想要跳着舞去上班时,我想我能感同身受。至于那份《世界经济》,巧得很,我博士毕业后干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做《世界经济》杂志的编辑部主任。我和我的同事把这份期刊完全变了个样,改造成了我们心目中学术期刊的样子。

你看,找工作和找事做,其实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路。只想找工作,十有八九会掉进失望的泥潭。你干的工作很可能无法让你圆年轻时的梦想,毕竟那都是别人给你的ofer(录取通知),你没有任何掌控感。找事做就不一样,你一定是以自我为中心,认清自己的兴趣和天赋,再去了解社会需求,寻找一种匹配。你要找的不是一个职位,而是一条道路。在这条道路上,你会遇到未知的挑战,但那些都是路上的风景和奇遇。你可能走得快,也可能走得慢,但一定会更充实、更自信。

这是我的感悟,我想把它分享给年青一代的朋友们。公允地讲,年青一代在很多方面远超我们这一代。他们受过更好的教育,见过更多的世面,起点比我们更高,舞台比我们更大,但他们缺少一些机会。我们那一代其实什么都不知道,所以多知道一点儿都会欢呼雀跃。我们那一代对自己没有太高的期许,所以会对取得的每一点小小的成就感到沾沾自喜。年青一代不一样,他们已经得到的太多,再想要更多的就太难了。他们见过的太多,所以很难再有惊喜。他们可选的方案太多,反而迷失了方向。他们其实生活在一个一切皆有可能的时代。旧的时代已经过去,新的时代尚未成型,就像叶芝的诗里所说的,“万物已然解体,中心再难维系”。这本是一个用创新替代传统,用独立替代习俗的时候,但太多的年轻人都挤在一起,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既惊慌又焦虑。

虽然年青一代的成长环境跟我们这一代不一样了,但是真理从来就没有改变。只适用于一代人的成功秘诀不是真正的成功秘诀,真正的成功秘诀适用于每一个时代的人;只适用于一部分人的成功秘诀不是真正的成功秘诀,真正的成功秘诀适用于每一个人。看起来非常新奇的成功秘诀不是真正的成功秘诀,真正的成功秘诀总是最平实直白的。这个秘诀其实很简单:不是找工作,而是找事做。你要用心去找一件你喜欢做、有能力做好,又能给你带来社会成就感的事情。在工业革命之前,没有我们所熟悉的现代工作制度,多数人是在找事做,而不是找工作。在后工业时代的未来,我们所熟悉的工作制度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即使到了那个时候,人们还是要找事做。这个道理一说就能明白,那为什么还要写一本书来讲它呢?这是因为,真理不需要被发明出来,但需要一再被提醒。

这本书就是一个提醒。我将带你去观察工作制度的演变和局限,就业市场的陷阱和秘密关卡。我将陪你从学校里的准备,到进入社会的第一步,再到中途的失落和彷徨,直到终身的规划,倾听你的困惑,分享我的感受。我的目标不是做一名导师,而是做一名导游。

关于就业和择业的书太多了,但这本书和它们不一样。这本书关心的不仅仅是你的问题,也会引导你去关心你所在的世界。这本书关心的不是特定时点的问题,而是如何让你学会终局思维,让你笑到最后。这是一本讲人性的书,也是一本讲历史的书,但它是从一位经济学家的独特视角写的。由于常年做宏观趋势的研判,让我习惯了跳出常规的思维框架,不急于下结论,不用自己的好恶去评判外部的变化,始终保持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这本书把理论拆解,把学科打通,“六经注我”,以你会遇到的问题为主线,力求为你提供一份实践指南。

为了写作这本书,我还找到了一个强大的支援。在调研的过程中,我结识了BOSS直聘的朋友。作为一家快速发展的在线求职招聘平台,有超过1亿的求职者、找工作的人和超过900万家用人单位在上面进行双向匹配和直接沟通。BOSS直聘一直在关注就业市场的变化,每年都会做大量的问卷调查和观察研究,它们有国内第一家职业科学实验室,有众多拥有博士学位的科研人员,甚至有一个专门的田野调查和纪录片团队。他们用写SCI论文的标准去研究就业问题,同时也努力记录就业背后的万家灯火、冷暖人生。我和BOSS直聘的朋友一起做了大量的案例调查,后来一拍即合,决定合作写一本书,回答各种各样与个人事业发展有关的问题。感谢BOSS直聘为我提供了大量写作素材、资料,也感谢其对我的信任,从未对我提出任何商业推广方面的要求。

最后,祝福每一位朋友都能够找到自己想做的事,而且既能做得好,又能够获得社会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