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鲁国十二君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41章 赵 韩 魏三家分晋

公元前455年,赵襄子带领赵氏家族退守晋阳。正卿荀瑶以国君和公室的名义,率领韩康子、魏桓子两卿进攻赵氏、包围了晋阳城。晋阳城经过董安于和尹铎二人先后经营,不仅城墙厚实、仓库充实,官署的城垣和柱子的基础分别是可以造箭的材料和冶铜所建,城内民众都是赵氏家族的嫡系臣民,他们都愿意与赵氏和衷共济,赵襄子到达晋阳后便下令积极备战。

荀瑶率领韩康子、魏桓子及其所辖军队很快包围晋阳,并展开了强攻。由于晋阳城墙坚固,城内民众又心向赵氏,大军连续猛攻了三个月,愣是攻不下来,晋阳城岿然不动,高大的城楼像是在嘲笑荀瑶的无能。荀瑶下令彻底围困晋阳,一粒米、一滴水也不能进城;荀瑶还担心韩氏和魏氏倒向赵氏,向他们允诺:灭亡赵氏后,赵氏的封邑由三家平分。就这样围困了晋阳一年有余,仍然是拿赵氏毫无办法。

荀瑶毕竟足智多谋,他在巡视围城情况时发现,晋阳城虽然坚固,但地势低洼。公元前453年(晋出公二十二年),荀瑶下令军士引汾水灌入晋阳城,晋阳城内一片汪洋,水面只差六尺就能淹没了全城,锅灶都被泡塌,青蛙滋生。晋阳城内的百姓仍然与赵氏共度难关,但城中严重缺粮,赵氏面临着十分困难的局面。士卒们因饥饿而体力不支,群臣们外逃和投降的情绪也在不断增加。

眼看着要取得大胜的荀瑶已经畅想起了如何与韩氏、赵氏瓜分赵氏封邑的事了,他来到前线巡查水势,魏桓子为他驾车,韩康子站在车上护卫。荀瑶得意地说道:“我今天才知道,水可以灭国。汾水除了可以灌晋阳,还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啊!”听了荀瑶的话,魏桓子和韩康子对视了一眼,他俩都明白,这荀瑶得意忘形,把不该说的话随口就说出来了。安邑,是魏氏的大本营;平阳,是韩氏封邑的首府,荀瑶的智氏家族灭了赵氏以后,就可能对韩氏和魏氏下手了,到时候他同样可以用水攻的方法对付韩、魏两大家族。忧心忡忡的魏桓子和韩康子一时思绪泉涌,默然无语。荀瑶的谋士郗疵见赵氏灭亡在即,魏桓子和韩康子不喜反忧,便提醒荀瑶要提防二人已萌生反意。回到营帐中后,荀瑶以郗疵之言询问韩、魏二人,二人矢口否认,并说郗疵恶意中伤,他是为了救赵氏而离间智氏、韩氏、魏氏三家的关系。韩康子和魏桓子从荀瑶的帐中出来后,小心地望了一眼等候在帐外的郗疵,然后匆匆离开了。郗疵顿时明白,正卿大人(荀瑶)是向他们泄露了自己的话,不肯采信自己的谏言,于是借着请求出使齐国而离开了晋阳。

赵襄子在晋阳城内被大水围困,他已经感觉到了危机。群臣对待他的态度已经开始有些怠慢了,只有家臣高共一如既往,对他保持着事奉主人的恭敬。他觉得现在只有说服韩、魏两家族,与赵氏站在一起了,赵、韩、魏三大家族本为一体,荀瑶想分化瓦解,没那么容易!赵襄子派出心腹智囊张孟谈秘密出城来见魏桓子、韩康子二人,对他们说:“赵、韩、魏本是同盟,唇亡则齿寒。现在荀瑶率领韩、魏两家围攻赵氏,赵氏亡了,就该轮到韩氏和魏氏了。”“唇亡齿寒”的典故即由此而来。韩康子和魏桓子本来就对骄横暴躁的荀瑶心怀不满,又想起白天荀瑶说的话“汾水可灌安邑,绛水可灌平阳”,二人都觉得毕竟赵、韩、魏是从祖先代代相传下来的同盟关系,当时进献城邑也是不得已,不能这样下去了。于是他们秘密地与张孟谈商议好了起事的日期和细节,然后护送张孟谈回到了晋阳城内。

三月二十三日(公元前453年)夜晚,赵襄子派出精锐勇士杀掉了守护河堤的官兵,放水倒灌荀瑶的军营,并率领赵氏兵马冲入荀瑶营中;韩氏、魏氏率领本部兵马作为侧翼,配合赵氏攻打荀瑶军营,智襄子荀瑶兵败被杀,他的头颅被恨他入骨的赵襄子做成了饮酒的酒器:骷髅杯。

赵、韩、魏三大家族乘胜追击,一举灭掉了智氏家族,瓜分了智氏的封邑,唯独放过了当初坚决反对立荀瑶为智氏家族继承人的智氏家臣、已改姓为辅氏的智果一脉;智氏族人,晋大夫智开和智宽逃奔了秦国。晋国从此由赵、韩、魏三大家族把持,晋国公室名存实亡,形成了“三家分晋”局面。

半个世纪后,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赵、韩、魏三大家族派出使者前往周朝都城洛邑拜见周威烈王,请求周天子把他们三家封为诸侯,周王室那时也就相当于一个小诸侯国,哪敢不允准呢?于是“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晋国公室的晋静公在公元前376年被韩、赵、魏三国废除,晋国公室残留的曲沃、新绛及附近土地全部被韩、赵、魏瓜分。从此以后,韩、赵、魏三国成为了中原大国,与秦、齐、楚、燕四国形成了“战国七雄”,春秋时代结束了,历史从春秋争霸时代进入了战国时期。

作为春秋诸侯国,鲁、宋、郑、卫和越国的结局又是怎样呢?

老牌中原诸侯郑国最早被灭。郑国在战国时期最大的敌人一直是新兴的韩国。两国经过多年征战,郑国在公元前375年被韩国灭亡。灭郑之后的韩国,国力大增,得以跻身于“战国七雄”之列。

越国在勾践去世后,逐步衰落了下去。公元前333年,越王无彊率军北上伐齐,被齐国说客所误,又率领大军掉头南下攻楚,不料中了楚军的埋伏,兵败身亡。由于无彊没有没有指定继承人,各宗族子弟自相残杀、争夺王位,越国分崩离析。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军打到越国地界,当时的越君向秦国投降,秦国在原来的吴、越一带设立了会稽郡。

鲁哀公姬蒋去世后,他的儿子姬宁继位,史称鲁悼公。鲁国三桓当道,国君公室孱弱无力,直到悼公的孙子姬显(鲁穆公,公元前410年--公元前377年在位)做了国君之后,拜孔子嫡孙子思(孔伋)为师,容许墨子(墨翟)在鲁国授徒传道,礼贤下士、选贤用能,任用博士公仪休为国相,奉法循理,逐步从三桓手中收回了政权,恢复了鲁国公室的权威。三桓之首季氏则盘踞在其封邑费、卞两座城池,独立成为了费国。孟孙氏后人孟轲(字子舆,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也就是孟子,成为了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公元前255年(鲁顷公二十四年),鲁国为楚考烈王所灭。楚国将鲁顷公迁至下邑,封鲁君于莒。公元前249年,鲁顷公死于柯城(今山东东阿),从此鲁国绝祀。

公元前318年,宋国公室旁支戴偃称王,史称宋康王。他在位期间推行改革,宋国国力逐渐强盛。宋国东伐齐,取五城;南败楚,占领楚国土地三百里;西败魏,取二城;还灭掉了滕国。公元前286年,宋国发生内乱。对宋国怀恨在心的齐、楚、魏三国联合进攻宋国,捕获并杀死了宋康王,灭亡了宋国,三国瓜分了宋国的土地。

吴王的弟弟季扎曾经周游列国,以其远见卓识闻名天下,他在卫国得出的结论是“卫多君子,其国无患”。公元前252年,魏国囚杀卫怀君,继任卫君是魏国的女婿,因此卫国成了魏国的附庸国。公元前241年,秦取濮阳等地,之后秦国在此基础上设立东郡。公元前239年,卫元君被迫迁往野王,卫国此时已名存实亡。公元前209年,卫君角被秦二世废为庶人,卫国彻底灭亡。

(全书终)

作者正在努力码字中,去催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