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选说明
早在20世纪30年代,上海已经是中国的金融中心,影响及于远东地区,而且产生了诸多大银行家。他们中的大部分,既有世界眼光,又有传统根底;既理想远大,又脚踏实地;既出类拔萃,又忍辱负重;既风光无限,又饱经挫折。在外敌侵略、军阀混战、民生凋敝乃至不断遭受绑架勒索的黑暗社会情形下,在财力雄厚的外国银行和根基深厚的旧式钱庄的双重夹击中,他们图生存,求发展,不屈不挠,努力进取,为上海金融中心地位的形成和上海城市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上海市档案馆藏金融业档案,内容极为丰富,涉及银行约有170多家,要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银行家史料,搜寻范围甚广,开掘难度也不小,爬梳剔除工作之艰巨是可想而知的。我们从馆藏各银行档案中,精选了30组银行家的书信汇编成书,时间从1918年到1949年,基本涵盖了近代中国金融业发展的方方面面,反映了银行家在近代上海金融变迁中的影响和作用。近年来,学术界对近代中国银行和其他金融市场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我们认为,欲求金融史研究的全面推进和深化,对银行家的研究势必要紧紧跟上。即以现实而论,在上海金融中心的建设进程中,银行家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本书收录内容,以银行家的书信、电报为限。我们以为,电报可以纳入书信的范围,故书名仅署书信集,以取其简略。由于只收入书信档案,使本书在形式上更为协调和统一,而且书信的特性,具有更强的私密性、真实性和内幕性,因而更能体现银行家的心路历程,以及某些鲜为人知的幕后历史。本书的许多史料是鲜为人知、很有价值的,不仅使一般读者了解在华丽上海的幕后,银行家的有些经历实非外界所能想象,而且对专家学者的研究也会有所裨益。
为最大限度保持档案史料的原貌,我们从档案本身产生的过程,以案卷组合的内容进行编纂。这或许是一种较好的选择。如果完全按书信时间编排,许多档案内容不再成团,或许会有支离破碎的感觉。因此现在采用了以银行、卷宗为单位,围绕某一位或数位银行家为主的组合式编排,这样可以从档案产生的原始过程,从银行家的视角观察某些问题,比较具有完整性和原始性,因而也会具有较强的学术性。
档案史料集不是学术论著,但史料编纂的过程,却也是学术研究的过程,离开了学术性,就无法编出一本像样的档案史料集,这是编者深有体会的,相信接触过原始档案的读者也会深有同感。为使对金融史不太熟悉的读者,能够较深入地理解书信的内容,我们尽可能多地加了导读、注释,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编者的学术水平,但也因为我们的水平有限,或有误导、误注之处,务请识者谅解、批评。当然,由于档案本身具有的复杂性和编者的水平所限,一定还会存在诸多问题,好在有影印版可一一对照,敬请识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