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法治发展70年观察丛书 总序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法律制度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从无到有的进展,在法学研究方面更加关注我国国情和本土问题。这些法律制度为我国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也为我国在新时代推进制度建设和法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在法治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离不开学术界与实务界法律人的共同努力。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决定,十九大报告中更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新时代作出的重要决策,也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中国化的又一重要理论和实践发展。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的进程中包含着法治建设的进程,虽然中间有过短暂的挫折,但是总体上还是在向确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并进一步推进法治国家建设的方向发展。
我们认为,我国走上依法治国道路的起点是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公报指出,法律要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尽管公报没有明确出现“法治”的提法,但这一系列法治原则体现了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思想。写于1979年的《论以法治国》(李步云、王德祥、陈春龙)一文,被认为是最早明确提出并系统论述“依法治国”的文章。当时用的是“以法”,但和后来的“依法”有相近的内涵。这篇论文指出中国必须建设法治国家,并从历史背景、理论依据、观念变革、制度保障等方面对实行“以法治国”作了全面而系统的论证。最终,这篇文章以《要实行社会主义法治》为题于1979年12月2日在《光明日报》摘要刊载。20世纪90年代初,作为《法学研究》的主编(李步云)和《中国法学》的主编(郭道晖),我们商量在编审稿件时,凡是涉及谈论以法治或法制作为治国方略的,一律采用水字旁的“治”(即“治理”之“治”,“治”是水字旁,“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取人民是法治主体之意)。从1994年下半年开始,中央政治局决定每年举办两次法制讲座。当时,中国社会科学院为1995年1月和1996年2月的两次讲座成立了课题组,李步云教授是这两次课题组的成员,司法部决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所长王家福代表课题组在中南海作讲解。其中,1996年2月的讲座主题是“关于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了这一主题李步云教授经过半个多月的准备,写成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讲稿。一个月后,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的一系列重要文件都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法治建设的总方针和奋斗目标确定下来。经过我们和法学界反复论证,1997年,党的十五大明确将“依法治国”确立为治国方略。1999年,“依法治国”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也是我们法学界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的一点智慧。
回顾新中国70年法治建设的发展历程,系统展示取得的巨大成就,认真总结背后的宝贵经验,对于我们以后更好地建设法治中国、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这一想法得到了中国法制出版社的高度认同,应中国法制出版社的邀请,我们筹划组织了《新中国法治发展70年观察丛书》,旨在通过这套书,展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法治建设和法学研究的丰硕成果。
这一想法也得到了学界同仁的积极响应。他们中既有李其瑞、蒋传光、穆兴天、贾洛川、李显冬、刘仁文、杨立新、刘作翔等(以分册设置为序)学界名家,也有宋海彬、邱昭继等优秀青年学者。在此特向为本丛书作出贡献的所有专家学者表示衷心的感谢。他们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做出了受到学界认同的成果,我们相信他们的观察和研究是踏实勤恳的,他们围绕“新中国法治发展70年观察”这个话题所研究的成果是值得参考的。在学者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分别从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新中国法治建设、新中国民族法制建设、新中国监狱制度建设、新中国自然资源法治创新、新中国刑法、新中国民法等几个方面设立了分册,进行专项总结和研究。我们的设想也得到了国家新闻出版署的支持,《新中国法治发展70年观察丛书》被列入了《“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出版规划》。
作为九十岁左右的法律人,我们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和发展,看到了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所取得的非凡成就,我们期望以《新中国法治发展70年观察丛书》记录我国走向法治的必然过程,也期待通过这套书展示我国在法学和法治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这也是作为法学学者的我们献给新中国70周年华诞的一份礼物。
李步云 郭道晖
2019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