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诗 亦剑 亦飘零:唐诗绝响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4章 王之涣:大唐“版权富人”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在中国古代,诗、歌、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词最早也是通过“唱歌”的形式流传开来。所以,古时候的一部分诗词,可视作现代的流行歌词。

比如,耳熟能详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宋代苏轼著名的《水调歌头》,可曾想过,它为何取名“水调歌头”呢?

“水调”,本就是一首曲,是当年隋炀帝杨广开凿汴河的时候亲自作的曲子,成为宫廷用乐。“歌头”,就是苏轼摘了这首“曲之始音”的首章片段,另倚新声。

当然,以此类推,《水调》的歌腰、歌尾应该都被唐人翻新重唱过。《水调》从隋传入唐后,经久不衰,它满足了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后人可以按乐填词,谱写更为凝练的、充沛的情感语言,来呈现丰富的想象力,创造更天马行空的精神世界。不得不说,杨广被评为“虽不是一个很高明的政治家,却是一位绝好的诗人”确实有道理,他在文艺审美方面要比政治治理强得多。

前有王昌龄在《听流人水调子》里哭诉此曲的声韵悲切:“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后有白居易《听水调》之感:“不会当时翻曲意,此声肠断为何人”。转眼到了中唐时期,唐玄宗也曾在动荡奔逃之际,听见歌者吟唱《水调》,潸然出涕。到了悲凉的晚唐,罗隐为《水调》做了一句令人扼腕的总结:“若使炀皇魂魄在,为君应合过江来。”

曲寿比人长,闻歌不见人。

轮到王之涣,也一样。

《唐才子传》将王之涣的风流倜傥写实:“少有侠气,所从游皆五陵少年,击剑悲歌,从禽纵酒。”对富有少年感的王之涣来说,一个“侠”字,就是人生在世的奥义,势必让他全力以赴地热爱生活中的曼妙。

此外,《唐才子传》还肯定了他的作词天赋,“为诗情致雅畅,得齐梁之风。每有作,乐工辄取以被声律。”不论他走到何处,每写一首诗,都会被“追星族”乐工编成曲子,其受欢迎程度一度使“皤发垂髫,皆能吟诵”,如果是现代,一定稳居华语乐坛榜首。

值得一提的是,他没有利用“明星光环”,确凭实力碾压四方。列举《集异记》中旗亭画壁的故事,证明王之涣确有功力。

话说开元年间,河清海晏,物殷俗阜,民间歌舞伶官的梨园,歌声不断。残冬的一天,飞雪迎春,王之涣与王昌龄、高适结了伴,去旗亭煮酒小酌,醺酣暖身。正喝着,酒楼里突然进来一群彩妆锦裳的戏子舞女,眼瞅他们往楼上走。原来楼上有人摆宴请客,请来了“鱼龙百戏”的班子表演。

在唐朝,民间的鱼龙百戏很盛行,幻人吐火、胡旋舞、舞狮子等都包含在内,一般在节日和各种宴会上尤为常见。

三位诗人喝完酒,并未退场,反而避开宴席,躲在一旁,依偎着炉火观赏杂戏。

恰好此刻,陆续走过四位妙龄歌姬,钿头金篦,绸裙奢华,红彤彤的灯火酒气将妆面熏照得颇为妖冶妩媚。未等缓过神来,又听楼上奏响了名曲,一派奢贵。

王昌龄突然提议:“我们三人都擅长作诗,名声早传遍民间,但始终难分伯仲,不如借今天偷听歌舞表演的机会,听一听谁的诗词被选入唱曲的次数最多,就算谁夺魁。”

片刻,有一歌姬开唱:“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伸手在墙壁上画了一道,笑说:“我的诗,绝句一首。”

不多时,又有一伶人的歌声传来:“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今寂寞,犹是子云居。”

闻声,高适在墙上画了一笔,也说:“我绝句一首。”

接下来,有人唱:“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又是王昌龄的诗作,他得意道:“我的绝句,第二首了。”

三首歌唱下来,却没有王之涣的诗词。

王昌龄和高适看着王之涣,准备拿他打趣,却见他不慌不忙地说:“这些衰颓伶人啊,唱的都是‘下里巴人’的词作,阳春白雪的曲子,这等俗物岂敢接近呢?”

他伸手,指了指一个梳着双鬟、身着紫缎的歌姬,姿态绝伦,可谓座中最美。

“你们别着急,等这位压轴的歌姬开唱,若是没唱我的诗词,我就一辈子都不和你们争衡高下。但她若唱了我的诗……”王之涣补充,“你们就得拜在我的门下,奉我为师!”

王昌龄和高适都不相信,反而调侃起来。

须臾,那女子站到堂中,三人竖起耳朵听她唱:“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节奏鲜明,音律和谐,气韵瑰丽,果真是王之涣的《凉州词》!

他立即还口:“你们两个乡巴佬,还以为我刚才胡说八道呢?”三人耍笑成一团,声音惊动了宴会中的人。客中伶人走过来询问,惊觉是名闻八方的才子,赶忙拜礼:“我们俗眼不识神仙,请您屈尊一起赴宴吧。”他们应邀入座,一醉方休。

此后,旗亭画壁一事,让王之涣的名声彻底远扬于王昌龄和高适之上。

少年的才华与盛气,悉数化入他传世不多的六首诗作当中,而最具代表意义的,当属《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读他的诗词,开阔无垠,润而不燥。于诗中,似乎望见了连绵山峦、浩渺烟霭、亭台楼阁、流船飞鸟、高峰平坡……长河万里,高楼耸然,颇似一曲壮丽辉煌的长歌。

在风流中,浅斟低唱。王之涣,令人震撼不已。

非老者之恒静,太暗淡;亦非帝王之戾气,太刺眼。在对整体表现力的把控上,岂不只有怀着少年心的人,才有这般天然、蓬勃、恣意的感知力吗?

如今,古调歌声虽俱为云烟,诗作却流传了下来。古今在盛唐盛景中相逢,酝酿出一怀心事,渗入世间的人情世故,终将大唐精神一饮而尽,让神来之作斐然灿烂,犹可使今人透过时光的缝隙,一窥大唐风貌。

这,才是一个朝代的少侠歌声,也是一曲歌声最迷人的地方。

诗人小传

王之涣(688—742年),字季凌,绛州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之一,与岑参、高适、王昌龄并称“唐代四大边塞诗人”。诗作大多被制曲歌唱,轶事“旗亭画壁”流传千古,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