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与躁
“朱乃正六十小书画展”给人们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所展出的百余幅油画、水墨画、书法作品均幅不足尺,然意境沉雄,宛若一首首优美的乐曲,与时下美术界种种震耳欲聋的鼓噪声,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朱乃正,1957年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不久,远居青海20余年,1980年返回母校执教。他是我国著名油画家,代表作品有《雪原风情》《金色的季节》《国魂——屈原颂》等,曾在社会上受到广泛的好评。同时,他还是一位享有盛名的水墨画家和书法家。几十年来,逆境中不沉沦,平顺时不自骄,淡泊荣辱,潜心艺术,致力于弘扬民族文化,融汇中西美术之长,这就是能够使得他在创作中取得显著成就的最根本的原因。
齐白石曾说:“夫画者,本寂寞之道。其人要心境清逸,不慕名利,方可从事于画。”乃正先生深谙此理。他在囊括全部展品的小书画集《自言》中写道,这些小油画写生,“使自己睁大眼睛,搜索造化万千,得到美的启导,既留下生活旅程的行迹,亦保持内心一片自在宁谧之境。”而水墨画与书法作品,则是想“借诸笔墨尺素,以寻进入深邃静心之途”。因而我们不难看出,乃正先生的这些作品,之所以能够具备很高的艺术品位,就是因为他在“搜索造化万千,得到美的启导”的创作过程中,保持了“内心一片自在宁谧之境”,“以寻进入深邃静心之途”。简而言之,得益于一个“静”字。然而在拍卖师声声槌响之中,美术界有许多人,又何尝静得下来!这就导致了画坛出现了种种怪现象。不信请看:
“大师”满天飞,一招即称“王”。
手卷过百米,画大满展墙。
躬腰媚显贵,假语自吹忙。
画展如商市,质劣无名堂。
一画多复制,笔会场接场。
薄利为促销,碎步逐画商。
无“格”便开“宗”,笔弱以“怪”狂。
有心不在画,名利撞愁肠。
唐代孙过庭《书谱》云:“君子立身,务修其本。”人品不高,何谈画品。上述“躁”气不除,就不能舒肝平胃,清心澄怀,也绝对创作不出品高味厚的作品来。可以说,“静”与“躁”,是艺术家进天堂或入地狱的分界岭。
(原载1996年1月7日《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