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肿病(肾病综合征)
水肿,因脾肺肾对水液宣化输布功能失调,使体内水湿滞留,泛滥肌肤所致。以头面、四肢、腹部甚至全身浮肿为主要临床表现。西医学中的肾病综合征可参照本病进行健康教育和康复指导。
一、病因及诱因
其本在肾、其标在肺,其制在脾,涉及膀胱、三焦。
二、常见证候要点
1.风水证
眼睑浮肿,继则四肢及全身皆肿,多有肢节酸楚,小便不利等症。偏于风热者,伴咽喉红肿疼痛;偏于风寒者,兼恶寒,咳喘。舌苔薄白,脉浮滑或浮紧。
2.水湿证
全身水肿,下肢明显,小便短少,身体困重,胸闷,纳呆,泛恶,起病缓慢,病程较长。苔白腻,脉沉缓。
3.湿热证
遍体浮肿,皮肤绷紧光亮,胸脘痞闷,烦热口渴,小便短赤,或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濡数。
4.阳虚水泛证
面浮身肿,腰以下甚,按之凹陷不起,水肿反复消长不已,尿量减少或反多,脘腹胀闷,纳减便溏,腰酸冷痛,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萎黄或白,甚者心悸胸闷,喘促难卧,腹大胀满。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5.阴虚证
面浮身肿,腰以下甚,按之凹陷不起,尿量减少,咽干口渴,手足心热或五心烦热,大便干,怕热汗出,或有盗汗。舌瘦红而裂,脉细数。
水病可致血瘀,瘀血可致水肿,血瘀证伴于上述各证型之中。
三、健康教育和康复指导
(一)生活起居
1.定期测量体重和血压。重症者做好口腔及皮肤护理,长期卧床的患者,预防压力性损伤的发生。
2.饮水量视尿量而定,一般以总入量多于前一日总出量500ml为宜,高热、呕吐、泄泻者则适当增加入量。
3.遵循运动的个体化原则,制定运动计划,遵循长期坚持、持之以恒的原则。
(二)饮食指导
饮食原则:水肿初期遵医嘱给予无盐饮食,肿势消退后可改低盐饮食。
辨证施膳:
1.风水证
(1)风热偏盛:
宜食疏风清热利水之品,如菊花、白茅根、赤小豆等;应清淡、富营养。忌辛辣肥腻、海鲜发物及甜腻厚味食物。食疗方:赤小豆鲤鱼汤。
(2)风寒偏盛:
宜食辛温解表、散寒祛风之品,如葱白粥,亦可用紫苏煎水饮用以助发散。忌生冷瓜果及冷饮。食疗方:葱白粥。
2.水湿证
宜食健脾利湿之品,如茯苓、淮山药、芡实等。食疗方:干姜茯苓鲤鱼汤。
3.湿热证
宜食清热化湿之品,如赤小豆、薏苡仁、冬瓜等,也可用白茅根、车前草、玉米须等煎水代茶饮。忌食助湿生热、烟酒及辛辣之品。食疗方:赤小豆薏苡仁粥。
4.阳虚水泛证
宜食温肾健脾之品、辛甘温化食物,如肉桂、生姜、干姜等。忌吃生冷瓜果及寒凉、冰冻滋阴伤阳之品。食疗方:蒜头小乌鱼汤(不加盐)。
5.阴虚证
宜食滋阴清热之品,如沙参、麦冬、枸杞等。忌食燥热动火伤阴之品,忌烟酒。食疗方:瘦猪肉枸杞汤。
(三)情志调理
1.语言疏导法 多与医护人员及家属沟通,消除恐惧、忧虑、急躁、悲观等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2.移情易志法 采用一些自我放松的方法,如听音乐、放松操等。
3.多与其他病友间相互交流体会。
(四)用药护理
1.阳水兼风者,中药宜热服,盖被,饮热粥或姜糖水后安卧,以助汗出。
2.阴水证者,中药宜温服,若伴恶心呕吐者,在服药前生姜擦舌,或少量频服。
(五)康复指导
1.病情缓解约3~6个月后逐渐参加工作,适当体育锻炼,如步行、慢跑、瑜伽、广播体操、骑自行车等,运动的方式和次数,要视本人的身体状况而定。
2.对于血压不稳定,尿蛋白反复者应卧床休息,同时要适当床上、床边活动肢体以防微血栓形成,如空蹬自行车、肢体屈伸收缩、仰卧起坐。
(六)高危情景的识别与应对
若出现头晕头痛、水肿进行性加重时及时告知医务人员。头晕、血压增高时宜卧床休息,遵医嘱配合医护人员做好治疗及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