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为什么要写第2版
一转眼,《测试架构师修炼之道》的第1版已经出版5年了,并且重印超过10次,我也因此认识了很多读者朋友。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肯定和支持。
在这些年里,我发现无论是公开的演讲、小型的讨论会,还是私下的沟通交流,“测试的价值”“测试人员该如何发展”“如何才能真正做好测试”依然是大家讨论最多且最让人困惑的话题。对于这些问题,第1版就给出了我的核心观点:要想做好测试,就要理解测试的核心。测试的核心不是产品业务,不是测试方法,不是工具、自动化,也不是测试管理,而是测试策略,即“测什么”和“怎么测”。这6个字又可以进一步表达为关于软件测试的6个问题:
·测试的对象和范围是什么?
·测试的目标是什么?
·测试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测试的深度和广度是什么?
·如何安排测试活动?
·如何评估测试的效果?
按照这个思路,我在第1版中提出了“四步测试策略制定法”“产品质量评估模型”“测试方法车轮图”“风险分析检测清单”“组合缺陷分析法”等方法或模型,以求帮助大家制定最适合当前产研状况的测试策略,进行“刚刚好”的测试。
在第1版出版后不久,我自己的工作角色也发生了变化。我做了一段时间的产品经理,随后又做了4年的研发经理,负责了多款产品的研发工作。在这段时间里,我学会了组建研发团队,以及与产品、支持、售前、销售等不同角色合作,完成用户交付的任务或解决用户反馈的问题。我负责的产品有创新型产品、发展型产品和成熟维护型产品,在此过程中我掌握了实践迭代、DevOps等。虽然这几年我没有工作在测试一线,但测试依然是我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工作角色的变化,让我有幸可以“站在测试之外来看测试”,对测试有了更加系统和全面的认识。
·我切身体会到作为产品研发团队的负责人,对测试的期望到底是什么;
·厘清了在整个研发过程中哪些测试工作是高价值的,会对整个产研有特别大的贡献和作用;
·体会到在不断发展的研发体系下,测试人员该如何调整职业方向和向前发展。
在这段时间里,我多次参加公司的任职资格标准制定和评选工作,体会到公司高级管理者对高级测试人员的期望:除了完成日常测试工作外,还能站在更高的层面进行系统思考,形成测试体系,从根本上提升整个组织的测试水平。测试体系不是通过积累工作经验就可以形成的,这常常让测试人员陷入“测试技术和能力都很强,但是离测试专家的水准总是差那么一点”的窘境,而且测试人员又往往不知道应该如何获得这样的能力。
在上述背景下,我萌发了出版第2版的想法——我想把这几年在不同角色中对测试的理解和思考写下来,尤其是团队其他重要角色是如何看待测试的,对测试的期望是什么,在他们眼中,测试的核心价值是什么,以及测试人员在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下应如何调整职业方向和向前发展,如何逐渐建立自己的测试体系等。这个想法也得到了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分社杨福川和孙海亮的肯定。在他们的支持和鼓励下,本书的撰写工作正式开始了。
我原以为撰写本书的工作量不会太大,但真正开始写才发现我错了。为了能在书中突出“测试的体系”,我对每一个知识点都力图从源头去讲,以清楚呈现知识背后的逻辑和脉络,所以最后本书相较于第1版几乎是全部重构——整体修改量超过70%,新增内容超过30%。一方面,我参考读者的反馈并结合这几年测试工作中遇到的比较多的问题,系统梳理了第1版中的内容,去掉了书中使用率不高的内容,然后结合敏捷开发模式、DevOps更新了书中的方法、模型和案例;另一方面,本书从与测试相关的商业视角、产品视角、开发视角、架构视角、管理视角对测试进行了讨论,这些内容在其他测试类图书中少有涉及。这些内容虽然在测试之外,但和测试息息相关,理解这些内容有助于我们扩展视野,加强对测试系统性的理解,提升制定测试策略和解决实际测试问题的能力。
本书会是一本独特的测试书。你若能不局限于测试,而是站在系统的角度去看待和解决测试问题,我相信你处理问题的方式会发生一些变化,而这些变化有助于你形成系统性思维和个人影响力。我希望本书能够帮助你建立测试体系,并让你成长为测试架构师。
本书的主要修改
在整体结构上,本书力求和第1版保持一致,依然分为三部分:
·瓶颈:测试工程师该如何进行职业规划。
·突破:向测试架构师的目标迈进。
·修炼:测试架构师的核心技能。
相较于第1版,本书的主要修改如下。
第1章 更新了软件测试发展简史,新增了对敏捷开发模式下软件测试特点的介绍,新增了对测试人员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介绍,深度分析了测试在敏捷开发模式下的价值和机遇,讨论了当代软件测试的各种困境和迷局,讨论了测试人员如何适应从质量守护者到产品赋能者的定位转变。
第2章 在测试技术发展方面,增加了对测试开发及其技术栈的介绍;增加了测试人员在研发工程效能领域发展的内容;在测试工程师职业发展建议方面,着重增加了对提升测试影响力的讨论。
第3章 精简了文字,力求为大家更加清晰地描述测试架构师的定位和应有的能力。
第4章 这是全书修改最多的一章,从第1版的6节内容,增加到15节。本章从测试架构师必备的6个关键能力开始,提出测试架构师需要具备的测试技术知识体系,这也是贯穿全书的主线。
本章更新了性能测试方法,新增了安全测试方法,这些测试方法都是非常重要的专项测试方法。
基于场景的测试也是新增的内容。基于场景的测试是指测试人员围绕产品是否符合当前用户的使用场景展开测试工作。尽管基于场景的测试没有办法像基于质量的测试那样面面俱到,但是其更加关注产品被用户使用的情况,更符合当前版本迭代、快速交付的市场需要。熟练运用场景测试能帮助大家在测试中把握测试重点,使得测试环境更有针对性。书中特别提出“场景测试模型”,帮助大家理解基于场景的测试需要考虑的维度,提升进行基于场景的测试的能力。
本章还特别新增了对“如何澄清和确认需求”和“如何提出有价值的可测试性需求”的讨论。这些内容可以帮助测试团队从源头上减少测试设计返工,提升测试效率。
自动化测试也是本章更新的一个重点,第2版从自动化测试策略的角度,增加了对自动化测试中一些典型经验和教训的介绍,增加了自动化测试分层、自动化测试框架和自动化成熟度模型等相关内容,帮助大家在实际项目中有效开展自动化测试,最大化自动化收益。
第5章 主要新增了对如何组织和管理测试用例以及如何获得持续学习和探索能力的介绍。
第6章 这也是修改量较大的一章。本章不仅对基于产品质量的测试策略进行了更新和修订,使其可以更好地适应敏捷开发模式和DevOps开发模式,还提出了基于产品特性价值的测试策略,讨论了如何理解产品的价值,如何根据产品价值来安排测试重点。这种测试策略的优势是能够聚焦测试重点,使测试在敏捷开发模式下变得特别高效。同时这套测试策略也能让测试人员真正理解业务,具备商业和产品视角,从而获得认可,建立影响力。
本章还更新了产品质量评估模型,提出了缺陷预判技术。这项技术能够将缺陷分析从“事后分析”(即只能对测试执行发现的缺陷进行分析评估)发展为“测试前可用于制定质量目标”“测试中可分析测试目标达成情况并更新策略”“测试后可对产品质量进行全面评估”的全流程质量评估,从而解决产品质量评估难题。
在测试分层方面,本章更新了敏捷、DevOps开发模式下的典型测试分层。由于很多公司处于敏捷转型下,故新增对敏捷转型过程中测试分层的详细分解,以帮助测试者从整体上理解当前的研发模式,合理安排测试活动。
第7章 对第1版中制定总体测试策略的过程进行了精简,将重点集中在“如何确定质量目标”“如何对项目整体进行风险控制”“如何确定测试优先级”“如何确定测试深度和广度”“如何确定研发模式和测试分层”“如何确定关键测试活动的出入口准则”和“如何预判产品缺陷趋势”这7个方面。在测试设计策略方面,重点增加了“如何划分测试用例的等级”和“如何进行有效的测试设计评审”等内容。
第8章 围绕如何进行产品质量评估进行描述,把内容聚焦到测试过程中经常遇到但又不容易解决的问题上,给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参考方案。本章主要的修改点包括:
·如何确认提测版本和实际版本的偏差,出现偏差后应该怎么处理;
·如何在测试过程中选择测试用例,例如接收测试用例该如何选择,不同测试阶段的测试用例该如何选择,回归测试用例该如何选择;
·如何进行测试过程跟踪,如何安排测试执行的顺序;
·如何确定缺陷的修复优先级,如何处理非必现的缺陷;
·如何使用缺陷预判方法来评估产品过程质量并调整测试策略;
·如何进行产品质量评估,包括质量指标的分析、建立特性质量档案、非测试用例发现缺陷原因分析和遗留缺陷分析。
第9章 这一章是新增的,主要围绕基于价值的测试策略案例展开。主要内容包括:
·再谈测试策略。对测试策略再次进行分析,再谈对测试核心的理解——任何测试都不能穷尽所有的情况;掌握测试技术,拓展测试视野,做出最适当的测试选择,才是测试的核心能力所在。
·不同产品阶段下的测试策略。分析产品在探索阶段、扩张阶段、稳定阶段测试策略的差异。
·探索式测试策略。介绍如何根据产品特性,选择合适的探索式测试方法。
·自动化持续测试策略。介绍如何建设以自动化持续测试为中心的、分层的自动化测试策略。
勘误和支持
我由衷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安全,我在安全行业的职业生涯已经超过15年。我热爱与此相关的测试、产品、研发等工作,并愿意为之再奋斗20年、30年……我写书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分享我的思考和总结。但由于水平有限,编写时间仓促,书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恳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当然,如果读者在阅读本书时有任何问题,也欢迎提出来,我将尽力为读者提供最满意的解答。
我的常用邮箱:76994738@qq.com。
我的微信:meizi0103。
致谢
感谢我工作中的第一位导师赵金明先生,感谢赵先生将我带上了测试这条路。
感谢我的第二位导师王猛先生,感谢王先生将我的视野扩大到产品领域。王先生与我共同讨论产品规划、研发模式、测试策略,我们亦师亦友,他帮我真正实现了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测试,让我在认知上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感谢我在测试之路上有幸遇见的那些前辈和专家,感谢你们对我的悉心指导。更要感谢每一位朋友、同事、读者对我的支持和帮助。
当然,本书可以完成,还需要特别感谢我的爱人胥先生和我的妈妈。我没有想到自己会在第1版的基础上进行大范围重写,以至于第2版的工作量远超预期,是他们的陪伴和鼓励让我敢于做这样的决定。感谢他们对我因为写作而无法陪伴他们的理解。
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的编辑杨福川和孙海亮。从第1版开始,他们就提供了非常专业的建议,在我写作陷入困境时给我悉心指导,帮我渡过难关,如今又指导我完成第2版。我唯有回馈努力、感恩和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