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学中临床处方用药手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风热表证常用中药

1.薄荷
[主治病证]
①薄荷味辛,性凉,归肺、肝经。有疏散风热之作用,可用于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出现发热、微恶风寒、头痛等风热证。
②薄荷有清头目、利咽喉之功效,可用于风热头痛、目赤多泪、咽喉红肿疼痛等上焦风热证。
③薄荷有透疹之功效,可用于风热束表之麻疹不透、风疹瘙痒。
[兼治病证]
①肝主疏泄,薄荷有疏肝而发挥解郁理气的作用,可配合其他药物用于治疗肝郁气滞、胸胁胀痛、月经不调等症。
②取薄荷芳香辟秽、化湿和中的作用,可配合其他药物用于治疗夏令感受暑湿秽浊之气见脘腹胀痛、呕吐泄泻等症。
[常用配伍]
①薄荷用于治疗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邪在卫分时,常与连翘、金银花、牛蒡子等配伍;若治疗风寒感冒、身不出汗,常与紫苏、羌活等配伍。
②薄荷用于治疗风热上攻所致的头痛眩晕时,常与川芎、荆芥穗等配伍。
③薄荷用于治疗风热上攻所致的目赤多泪时,常与桑叶、菊花、蔓荆子等清热药配伍。
④薄荷用于治疗风热壅盛之咽喉肿痛时,常与桔梗、生甘草、僵蚕等配伍。
⑤薄荷用于治疗风热束表所致的麻疹不透时,常与蝉蜕、牛蒡子、柽柳等配伍。
⑥薄荷用于治疗风疹瘙痒等症时,常与荆芥、防风、僵蚕等祛风止痒药配伍。
⑦薄荷用于治疗肝郁气滞之胸胁胀痛、月经不调时,常与当归、白芍、柴胡等配伍。
[注意事项]
①薄荷芳香辛散,发汗耗气,故体虚多汗者不宜使用。
②薄荷宜后下。
③薄荷常用剂量为3~6g。
[药性歌括]
薄荷辛凉,风热疏散,头目咽疹,行气舒肝。
[注] ①温病:是指感受温邪所引起的一类外感急性热病,又称温热病。
②卫分:指人体的浅表部位,温病学家将外感温热病进程中的病机、证候概括为卫分、气分、营分、血分四个阶段,用以说明外感温热病的病位深浅、病势轻重及其传变规律。卫分证是外感温热病的初起阶段。
③肝主疏泄:疏即疏通,泄即发泄,指肝有调畅气机、调节血的运行和津液的输布代谢,及促进脾胃运化功能的作用。
④柽柳:别名垂丝柳、西河柳、西湖柳、红柳、阴柳,嫩枝叶入药,可用于痘疹透发不畅或疹毒内陷,感冒,咳嗽,风湿骨痛。
2.牛蒡子
[主治病证]
①牛蒡子味辛、苦,性寒,归肺、胃经。有疏散风热之作用,可用于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出现发热、咽喉肿痛等风热表证。
②牛蒡子有宣肺祛痰、利咽之功效,可用于风热感冒而见咽喉红肿疼痛、咳嗽痰多不利证。
③牛蒡子有透疹之功效,可用于风热束表之麻疹不透、风疹瘙痒等症。
[兼治病证]
①牛蒡子辛苦性寒,于升浮之中又有清降之性,取其外散风热、内解热毒的作用,可配合其他药物用于治疗痈肿疮毒、丹毒、痄腮、喉痹等热毒证。
②牛蒡子性偏滑利,取其滑肠通便的作用,可配合其他药物用于治疗风热外袭、火毒内结等证兼见便秘者。
[常用配伍]
①牛蒡子用于治疗风热感冒、温病初起时,常与金银花、连翘、荆芥、桔梗等配伍,以增强疏散风热、利咽之力。
②牛蒡子用于治疗风热所致的咳嗽、痰多不畅时,常与桑叶、桔梗、前胡等配伍。
③牛蒡子用于治疗风热束表所致的麻疹不透或透而复隐时,常与柽柳、荆芥穗、蝉蜕、薄荷等配伍。
④牛蒡子用于治疗风湿浸淫血脉所致的疮疖瘙痒时,常与当归、生地黄、防风、蝉蜕等配伍。
⑤牛蒡子用于治疗风热外袭、火毒内结所致的痈肿疮毒,兼有便秘者,常与大黄、芒硝、栀子、连翘、薄荷等清热通便药配伍。
⑥牛蒡子用于治疗乳痈肿痛,尚未成脓等症时,常与金银花、连翘、栀子、瓜蒌等配伍。
⑦牛蒡子用于治疗热毒所致的温毒发颐、痄腮喉痹时,常与黄芩、黄连、板蓝根等配伍。
[注意事项]
①牛蒡子炒用可使其苦寒及滑肠之性略减。
②牛蒡子性寒滑利,能滑肠通便,故脾虚腹泻者忌用;痈疽已溃、脓水清稀者也不宜应用。
③牛蒡子常用剂量为6~12g。
[药性歌括]
牛蒡子寒,风热多选,咽痛疮疹,肿消毒散。
[注] ①乳痈:中医妇科病名,是指乳房红肿疼痛、乳汁排出不畅以致结脓成痈的急性化脓性病证。多发于产后哺乳的产妇。
②温毒发颐:中医外科病名,是指热病后余毒结于颐颌间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多一侧发病,颐颌部肿胀疼痛,张口受限,全身症状明显。类似于西医的化脓性腮腺炎。
3.桑叶
[主治病证]
①桑叶味苦、甘,性寒,归肺、肝经。有疏散风热之作用,可用于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出现发热、咽痒、咳嗽等风热表证。
②桑叶有清肺润燥之功效,可用于肺热或燥热伤肺之咳嗽证。
③桑叶有清肝明目之功效,可用于风热上攻、肝火上炎之目赤、涩痛、多泪、视物不清等症。
[兼治病证]
①桑叶苦寒,入肝经,取其平降肝阳的作用,可配合其他药物用于治疗肝阳上亢所致眩晕、头痛等症。
②取桑叶凉血止血的作用,可配合其他药物用于治疗血热妄行之咯血、吐血、衄血等症。
[常用配伍]
①桑叶用于治疗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温热犯肺证时,常与菊花、连翘等配伍,以增强疏散风热之力。
②桑叶用于治疗肺热或燥热伤肺所致的咳嗽痰少、色黄而黏,或干咳少痰、咽痒时,轻者常与杏仁、沙参、贝母等配伍;重者常与生石膏、麦冬、阿胶等配伍。
③桑叶用于治疗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头重脚轻、烦躁易怒证时,常与菊花、石决明、白芍等平抑肝阳药配伍。
④桑叶用于治疗风热上攻、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涩痛、多泪证,常与菊花、蝉蜕、夏枯草、决明子等疏散风热、清肝明目药配伍。
⑤桑叶用于治疗肝肾精血不足所致目失所养、眼目昏花、视物不清时,常与滋补精血药配伍。
⑥桑叶用于治疗肝热所致头昏、头痛时,常与菊花、石决明、夏枯草等清肝药配伍。
⑦桑叶用于治疗血热妄行之咯血、吐血、衄血时,常与槐花、小蓟等凉血药配伍。
[注意事项]
①桑叶蜜制能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肺燥咳嗽多用蜜制桑叶。
②桑叶外用可水煎洗眼。
③桑叶常用剂量为5~10g。
[药性歌括]
桑叶性寒,善散风热,明目清肝,又兼凉血。
[注] ①肝阳上亢:中医证候名称,是指由于肝肾阴亏、肝阳亢扰于上所表现的上实下虚证候,又称肝阳上逆、肝阳偏旺,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目眩晕、胀痛,头重脚轻,腰膝酸软,舌红少津,脉弦或弦细数等。
②血热妄行:中医证候名称,是指热入血分、损伤血络而表现的证候,起病急骤,主要表现为斑色鲜红或暗紫甚或发黑,发热,烦渴,尿赤,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或弦数等。
4.菊花
[主治病证]
①菊花味辛、甘、苦,性微寒,归肺、肝经。有疏散风热之作用,可用于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出现发热、头痛、咳嗽等症。
②菊花有清肝明目之功效,可用于肝经风热、肝火上攻之目赤昏花、视物不清证。
③菊花有平抑肝阳之功效,可用于肝阳上亢、肝火上攻之头痛眩晕证。
[兼治病证]
取菊花清热解毒的作用,可配合其他药物用于治疗疮痈肿毒。
[常用配伍]
①菊花用于治疗外感风热证时常与桑叶、栀子等配伍,以增强疏散风热之力。
②菊花用于治疗肝经风热所致的目赤肿痛证,常与蝉蜕、木贼、僵蚕等疏散风热明目药配伍。
③菊花用于治疗肝火上攻所致的目赤肿痛时,常与清肝明目药配伍,如石决明、决明子、夏枯草等。
④菊花用于治疗肝肾精血不足、目失所养之眼目昏花、视物不清时,常与枸杞子、熟地黄、山茱萸等配伍。
⑤菊花用于治疗肝阳上亢所致的头目眩晕时,常与石决明、珍珠母、白芍等平肝潜阳药配伍。
⑥菊花用于治疗肝火上攻所致的眩晕、头痛或肝经热盛、热极动风时,常与羚羊角、钩藤等配伍。
⑦菊花用于治疗疮痈肿毒等症时,常与金银花、生甘草等配伍。
[注意事项]
①黄菊花、杭菊花均为黄色之菊花,生用,疏散风热、清热解毒作用较好。
②白菊花、甘菊花、滁菊花均为白色之菊花,生用,平肝作用较好。
③菊花常用剂量为10~15g。
[药性歌括]
菊花解毒,平肝明目,疏散风热,头目昏楚。
[注]热极动风:中医证候名称,也叫热极生风,多为热邪内陷、深入厥阴,扰动肝经所致动风病症,临床以高热、神昏、抽搐为主要表现。
5.蝉蜕(蝉衣)
[主治病证]
①蝉蜕味甘,性寒,归肺、肝经。有疏散风热、利咽开音之作用,可用于风热感冒、温病初起出现声音嘶哑或咽喉肿痛等的风热表证。
②蝉蜕有透疹之功效,可用于风热外束之麻疹不透、皮肤瘙痒症。
[兼治病证]
①取蝉蜕既能祛外风,又能息内风而定惊解痉,可配合其他药物用于治疗破伤风、小儿急慢惊风、夜啼等症。
②取蝉蜕明目退翳的作用,可配合其他药物用于治疗风热上攻或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翳膜遮睛等症。
[常用配伍]
①蝉蜕用于治疗风热表证时,常与薄荷、牛蒡子、前胡等配伍,以增强疏散风热之力。
②蝉蜕用于治疗风热火毒上攻所致的咽喉红肿疼痛、声音嘶哑时,常与薄荷、牛蒡子、金银花、连翘等配伍。
③蝉蜕用于治疗风热外束之麻疹不透时,常与麻黄、牛蒡子、升麻配伍。
④蝉蜕用于治疗风湿浸淫肌肤血脉所致的皮肤瘙痒时,常与荆芥、防风、苦参等配伍。
⑤蝉蜕用于治疗风热上攻或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肿痛、翳膜遮睛时,常与菊花、白蒺藜、决明子、车前子等配伍。
⑥蝉蜕用于治疗小儿急惊风等症时,常与天竺黄、栀子、僵蚕等配伍。
⑦蝉蜕用于治疗小儿慢惊风等症时,常与全蝎、天南星等配伍。
⑧蝉蜕用于治疗破伤风时,常与天麻、僵蚕、全蝎、天南星配伍。
[注意事项]
①蝉蜕孕妇忌用。
②蝉蜕一般病证用量宜小,止痉则需大量。
③蝉蜕常用剂量为3~6g。
[药性歌括]
蝉衣疏风,利咽透疹,凉肝止痉,明目退翳。
[注] ①翳:起障蔽作用的东西,意为遮蔽、隐藏。凡眼内、外障眼病所生遮蔽视线、影响视力的症状都可以称为翳。
②妊娠禁忌:是指妇女妊娠期治疗用药的禁忌。某些药物具有损害胎元甚至堕胎的副作用,所以应作为妊娠禁忌的药物。根据药物对于胎元损害程度的不同,一般可分为慎用与禁用两大类。慎用的药物包括通经去瘀、行气破滞及辛热滑利之品,如桃仁、红花、牛膝,大黄、枳实,附子、肉桂、干姜,木通、冬葵子、瞿麦等;而禁用的药物是指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药物,如巴豆、牵牛、大戟、商陆、麝香、三棱、莪术、水蛭、斑蝥、雄黄等。凡禁用的药物绝对不能使用,慎用的药物可以根据病情的需要,斟酌使用。歌诀:蚖斑水蛭及虻虫,乌头附子配天雄;野葛水银并巴豆,牛膝薏苡与蜈蚣;三棱芫花代赭麝,大戟蝉蜕黄雌雄;牙硝芒硝牡丹桂,槐花牵牛皂角同;半夏南星与通草,瞿麦干姜桃仁通;硇砂干漆蟹爪甲,地胆茅根都失中。(下同)
6.蔓荆子
[主治病证]
①蔓荆子味苦、辛,性平,归肝、膀胱、肺经。有疏散头面风热之作用,可用于外感风热出现头昏、头痛的风热表证。
②蔓荆子有清利头目之功效,可用于风热上攻之目赤肿痛或目昏多泪证。
[兼治病证]
①取蔓荆子祛风止痛的作用,可配合其他药物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证。
②蔓荆子升发,清利头目,可配合其他药物用于治疗中气不足之耳鸣耳聋。
[常用配伍]
①蔓荆子用于治疗感受风热所致的头昏头痛时,常与薄荷、菊花等配伍。
②蔓荆子用于治疗风邪上攻之偏头痛时,常与川芎、白芷、细辛等配伍。
③蔓荆子用于治疗风热上攻所致的目赤肿痛、目昏多泪证,常与菊花、蝉蜕、白蒺藜等配伍。
④蔓荆子用于治疗中气不足、清阳不升所致的耳鸣耳聋证时,常与黄芪、甘草、人参等配伍。
⑤蔓荆子用于治疗风湿痹痛等症时,常与羌活、独活、川芎、防风等配伍。
[注意事项]
①蔓荆子对血虚有火之头痛目眩及胃虚者应慎服。
②蔓荆子常用剂量为5~10g。
[药性歌括]
蔓荆子苦,善清头目,风热炎上,头目痛楚。
7.柴胡
[主治病证]
①柴胡味苦、辛,性寒,归肝、胆经。有解表退热之作用,可用于外感无论风寒、风热表证出现发热,以及伤寒邪在少阳出现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等。
②柴胡有疏肝解郁之功效,可用于肝失疏泄、气机郁阻之胸胁、少腹胀痛、情志抑郁、月经失调、痛经等症。
[兼治病证]
①取柴胡能升举脾胃清阳之气的作用,可配合其他药物用于治疗中气不足、气虚下陷等证。
②柴胡可退热截疟,可配合其他药物用于治疗疟疾寒热证。
[常用配伍]
①柴胡用于治疗风寒感冒之恶寒、头身疼痛时,常与防风、生姜等药配伍。
②柴胡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入里化热所致的恶寒渐轻、身热增盛证,常与葛根、羌活、黄芩、石膏等配伍。
③柴胡用于治疗风热感冒之发热头痛时,常与菊花、薄荷等辛凉解表药配伍。
④柴胡用于治疗伤寒邪在少阳之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证时,常与黄芩配伍。
⑤柴胡用于治疗肝失疏泄、气机郁阻所致的胸胁或少腹胀痛、情志抑郁、妇女月经失调、痛经等症,常与香附、川芎、白芍等配伍。
⑥柴胡用于治疗肝郁血虚、脾失健运所致的妇女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胁肋痛、神疲食少、脉弦而虚时,常与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等配伍。
⑦柴胡用于治疗中气不足、气虚下陷所致的脘腹重坠作胀、食少倦怠、久泻脱肛、子宫下垂、肾下垂等症时,常与人参、黄芪等配伍。
⑧柴胡用于治疗疟疾寒热等症时,常与黄芩、常山、草果等配伍。
[注意事项]
①柴胡解表退热宜生用,且用量宜稍重;疏肝解郁醋炙,升阳可生用或酒炙,其用量均宜稍轻。
②柴胡其性升散,古人有“柴胡劫肝阴”之说,因此阴虚阳亢、肝风内动、虚火旺及气机上逆者忌用或慎用。
③柴胡常用剂量为3~10g。
[药性歌括]
柴胡和解,疏肝退热,升阳举陷,胁痊月调。
8.升麻
[主治病证]
①升麻味辛、微甘,性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有解表退热之作用,可用于外感表证无论风寒、风热出现发热、头痛等症。
②升麻有透疹之功效,可用于麻疹初期、透发不畅等症。
③升麻有清热解毒之功效,可用于热毒之齿痛口疮、咽喉肿痛、温毒发斑证。
[兼治病证]
取升麻升脾胃清阳之气的作用,可配合其他药物用于治疗中气不足、气虚下陷证。
[常用配伍]
①升麻用于治疗风热感冒、温病初起所致的发热、头痛等症,常与桑叶、菊花、薄荷、连翘等配伍。
②升麻用于治疗风寒感冒之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咳嗽证时,常与麻黄、紫苏、白芷、川芎等配伍。
③升麻用于治疗外感风热夹湿之阳明经头痛、额前作痛、呕逆、心烦痞满时常与苍术、葛根、鲜荷叶等配伍。
④升麻用于治疗麻疹初起、透发不畅时,常与葛根、白芍、甘草等配伍。
⑤升麻用于治疗麻疹欲出不出兼有身热无汗、咳嗽咽痛、烦渴尿赤时,常与葛根、薄荷、牛蒡子、荆芥等配伍。
⑥升麻用于治疗热毒所致的牙龈肿痛、口舌生疮证时,常与生石膏、黄连等配伍。
⑦升麻用于治疗风热疫毒上攻之大头瘟、头面红肿、咽喉肿痛时,常与黄芩、黄连、玄参、板蓝根等配伍。
⑧升麻用于治疗痄腮肿痛等症时,常与黄连、连翘、牛蒡子等配伍。
⑨升麻用于治疗温毒发斑等症时,常与生石膏、大青叶、紫草等配伍。
⑩升麻用于治疗中气不足、气虚下陷所致的脘腹重坠作胀、食少倦怠、久泻脱肛、子宫下垂、肾下垂等症时,常与黄芪、人参、柴胡等配伍。
升麻用于治疗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时,常与柴胡、黄芪、桔梗等配伍。
升麻用于治疗气虚下陷之月经量多或崩漏时,常与人参、黄芪、白术等补中益气药配伍。
[注意事项]
①升麻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宜生用,升阳举陷宜炙用。
②麻疹已透,阴虚火旺以及阴虚阳亢者,均当忌用。
③升麻常用剂量为3~10g。
[药性歌括]
升麻辛甘,透疹头痊,齿咽肿痛,升阳举陷。
[注]升阳举陷:中医治法名称,升阳是指提升阳气,举陷是指升提下陷之气,主治脾肺气虚、中气下陷。
9.葛根
[主治病证]
①葛根味甘、辛,性凉,归脾、胃经。有解肌退热之作用,可用于外感表证,无论风寒、风热表证均可使用。
②葛根有透疹之功效,可用于麻疹初起、表邪外束、疹出不畅等症。
③葛根有生津止渴之功效,可用于热病口渴、阴虚消渴等症。
[兼治病证]
①取葛根升举脾胃清阳之气而止泻痢的作用,可配合其他药物用于治疗表证未解,邪热入里下利,或湿热、脾虚泄泻等症。
②取葛根发表以退热的作用,可配合其他药物用于治疗外邪郁阻、经气不利、筋脉失养所致的项背强痛证。
[常用配伍]
①葛根用于治疗风热感冒之发热、头痛时,常与薄荷、菊花、蔓荆子等辛凉解表药配伍。
②葛根用于治疗风寒感冒、邪郁化热所致的发热重、恶寒轻、头痛无汗、目疼鼻干、口微渴、苔薄黄时,常与柴胡、黄芩、白芷、羌活等配伍。
③葛根用于治疗风寒感冒之表实无汗、恶寒、项背强痛时,常与麻黄、桂枝等配伍。
④葛根用于治疗表虚汗出、恶风、项背强痛时,常与桂枝、白芍等配伍。
⑤葛根用于治疗麻疹初起之表邪外束、疹出不畅证时,常与升麻、芍药、甘草等配伍。
⑥葛根用于治疗麻疹初起,已现麻疹,但疹出不畅,兼有发热咳嗽,或乍冷乍热时,常与牛蒡子、荆芥、蝉蜕、前胡等配伍。
⑦葛根用于治疗热病津伤之口渴证时,常与芦根、天花粉、知母等配伍。
⑧葛根用于治疗阴津不足之消渴证时,常与天花粉、鲜地黄、麦门冬等清热养阴生津药配伍。
⑨葛根用于治疗气阴不足、内热所致的口渴多饮、体瘦乏力证,常与乌梅、天花粉、麦冬、党参等配伍。
⑩葛根用于治疗表证未解、邪热入里之身热、下利臭秽、肛门有灼热感、苔黄脉数证,或湿热泻痢、热重于湿时,常与黄芩、黄连、甘草配伍。
葛根用于治疗脾虚泄泻时,常与人参、白术、木香等配伍。
[注意事项]
①葛根解肌退热、透疹、生津宜生用,升阳止泻宜煨用。
②葛根常用剂量为10~15g。
[药性歌括]
葛根退热,生津升阳,止泻止疹,外感背强。
[注]消渴:中医内科病名,是指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为特征的疾病。西医的糖尿病、尿崩症等,可见上述表现。
10.淡豆豉
[主治病证]
淡豆豉味苦、辛,性凉,归肺、胃经。有发汗解表之作用,可用于外感风寒、风热表证出现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口渴、咽痛等。
[兼治病证]
取淡豆豉宣发郁热、除烦的作用,可配合其他药物用于治疗热病烦闷证。
[常用配伍]
①淡豆豉用于治疗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之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咽痛时,常与金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等配伍。
②淡豆豉用于治疗风寒感冒初起之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时,常与葱白配伍。
③淡豆豉用于治疗外感热病、邪热内郁胸中所致的心中懊 、烦热不眠证,常与泻火除烦的栀子配伍。
[注意事项]
①淡豆豉发汗解表之力颇为平稳,治疗风寒、风热表证需配伍其他解表药物。
②淡豆豉常用剂量为6~12g。
[药性歌括]
淡豆豉寒,能除懊 ,伤寒头痛,兼理瘴气。
[注]懊 :烦躁、郁闷、不愉快的意思。
11.浮萍
[主治病证]
①浮萍味辛,性寒,归肺、膀胱经。有发汗解表之作用,可用于外感风寒、风热表证。
②浮萍有透疹之功效,可用于麻疹初起,疹出不畅证。
③浮萍有祛风止痒之功效,可用于风邪郁闭肌表,风疹瘙痒症。
[兼治病证]
取浮萍利尿消肿的作用,可配合其他药物用于治疗水肿尿少兼风热表证。
[常用配伍]
①浮萍用于治疗风热感冒之发热无汗等症时,常与薄荷、蝉蜕、连翘等配伍。
②浮萍用于治疗风寒感冒之恶寒无汗,常与麻黄、香薷、羌活等发散风寒药配伍。
③浮萍用于治疗麻疹初起、疹出不畅等症时,常与薄荷、蝉蜕、牛蒡子等配伍。
④浮萍用于治疗风邪郁闭肌表,风疹瘙痒,偏于风热者,常与蝉蜕、薄荷、牛蒡子等配伍;偏于风寒者,常与麻黄、防风、荆芥等配伍。
⑤浮萍用于治疗水肿尿少兼风热表证时,常与麻黄、连翘、冬瓜皮等配伍。
[注意事项]
①表虚自汗者不宜使用。
②浮萍常用剂量为3~9g。
[药性歌括]
浮萍辛寒,发汗利尿,透疹散邪,退肿有效。
12.木贼
[主治病证]
①木贼味甘、苦,性平,归肺、肝经。有疏散风热、明目退翳之作用,可用于风热上攻出现的目赤肿痛、多泪、目生翳障等。
②浮萍有透疹之功效,可用于麻疹初起,疹出不畅。
[兼治病证]
取木贼止血的作用,可配合其他药物用于治疗肠风下血、外伤出血、消化道出血、妇科出血。
[常用配伍]
①木贼用于治疗风热上攻于目之目赤肿痛、多泪、目生翳障时,常与蝉蜕、谷精草、菊花等疏散风热、明目退翳药配伍。
②木贼用于治疗肝热目赤等症时,常与决明子、夏枯草、菊花等清肝明目药配伍。
③木贼用于治疗肠风下血等症时,常与槐角、荆芥等配伍。
④木贼用于治疗外伤出血、消化道出血、妇科出血等症时,常与黄柏、益母草、五倍子等配伍。
[注意事项]
木贼常用剂量为3~9g。
[药性歌括]
木贼退翳,善治目疾,赤昏翳障,便血亦医。
[注]肠风下血:中医病证名称,为便血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