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液经解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太阳病证论第一

共十八条
1957年12月1日
【1】太陽病,其脈浮。
《千金翼》《金匮玉函经》同。
17太阳之为病,头项强痛而恶寒。
《伤寒论》合为一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而为六经之提纲。
太阳病其脉浮,《汤液经》以此为太阳病提纲。
脉浮,浮,举手应之。王叔和谓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此说当非。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恐为无根之脉,四逆、白通,犹恐不及,而以发表出汗,必死。
太阳指表而言。太阳初起,其浅者无项强证,其较深者始见项强,再深则为项背强几几,而为痉病矣,此病邪深浅之不同也。故头项强痛非太阳病之主证,而桂枝汤证无头项强痛。太阳病当另有提纲。
太阳病以脉浮为提纲,太阳病以脉浮为正脉,脉浮者病在表也。
太阳病主要在脉浮,或发热,或不发热,必恶寒,以太阳病当恶寒,恶寒为表证,脉浮者病在表,恶寒者表未解也。脉浮在表宜汗法。
太阳病为汗法。凡用汗法解表者,皆可称之曰太阳病。
【3】太陽中風,發熱而惡寒。(原注:衛中風則惡風,榮中風則惡寒。上條言衛中風,此條言榮中風。)
《金匮玉函经》有此条,《脉经》《伤寒论》无。
太阳病当恶寒,恶寒为表证,脉浮者病在表,恶寒者表未解也。
201条:“太阳病当恶寒。”304条:“恶寒者表未解也。”
《伤寒论》208条:“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脉经》《千金翼》《金匮玉函经》均无此句。
脉浮,恶寒,无汗或未汗为中风,属表中之表。 (太阳病无汗表实为中风。)
脉缓,汗出,或已汗而恶风,或恶寒为伤寒。 (太阳病有汗表虚为伤寒。)
发热汗出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伤寒绝对用温药,温病绝对用凉药,而中风界乎两者之间。以凡病初起,由中风之表而入,寒化自风寒而伤寒,热化自风温而温病。
中风、伤寒、温病,谓之三纲。
论中六经提纲,皆非伊尹经文,是读伤寒六经,不能以书中六经提纲为提纲,六经当另有提纲。
【2】太陽病,發熱汗出而惡風,其脈緩為中風。
3条:“太阳中风,发热而恶寒。”此条补充上条,发热而且恶寒,必有恶寒也。按:恶寒恶风,只轻重之不同耳,恶寒者无有不恶风。
【4】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為傷寒。 (原注:此條言表中寒風,傳入於裏。)
中风为表实证,当不汗出;伤寒为表虚证,当汗出。汗出表未解,而更恶风,此属表虚,当为伤寒。刘师力主此二条条文宜互易,即: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恶风,其脉缓为伤寒。
150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若恶寒,属桂枝汤证。”146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伤寒为次表证,故曰桂枝本为解肌。伤寒本恶寒,因其汗出,故更恶风。伤寒为表虚证,宜桂枝汤调和营卫。
此条因其汗出不解,邪较中风更深一层,汗出不解,故名伤寒。
脉慢,在三阳曰缓,在三阴曰迟,在浮曰缓,在沉曰迟。缓迟俱慢,只浮沉之别耳。缓者有力,迟者无力。脉缓者汗出。 (又书中亦有浮迟者。)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为中风。
156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体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属麻黄汤证。”
中风为表实证,故宜麻黄汤发表出汗。
恶风恶寒只轻重之别耳。脉阴阳俱紧,而无汗出,表邪侵入较浅,其在表者名曰中风。 (中风为纯表证,故曰发表出汗。)
【5】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 (原注:中風為表病,傷寒為裏病;風溫為表病,溫病為裏病。)
【6】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 (原注:此“火”字當是“汗”字之譌。下文“若火熏之”,乃為言火。) 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癎,時痸瘲; (原注:此風溫誤汗必然之現象。) 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此二条,《伤寒论》《金匮玉函经》合为一条,《脉经》《千金翼》均无。
2、4、5、6条,统论中风、伤寒、温病。中风为表证,伤寒、温病为里证,此即全书总纲,刘师、杨师简约之称为一表二里。而伤寒、温病之表证为次表证,以其汗出故也。伤寒恶寒身热,温病恶热身凉。本条原阳明病证,而列太阳篇首者,以示阳明温病由太阳传来也,即后人所谓阳明腑证,在表栀豉证,入里承气证。
○ 若发汗已,“若”字可衍。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中风表证,或伤寒表证,但发汗已,身灼热者,皆名风温。风温恶热身热,即后人所谓阳明经证,不可与麻杏石甘汤,以其已脱离麻黄证,不可发汗。
○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已有洪大之意。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其下可接白虎加人参汤一条。然《汤液》全书,温病不渴,如栀豉汤证;风温多渴,如白虎汤证。如是可读作“太阳病,发热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其下可加“口渴”二字,以风温汗多必渴也。
○ 风温,以其未离中风表证,热化转温,故名风温,风温为石膏主证,风温虚证入少阴,因其多眠睡,鼻息必鼾故也,风温末传养阴。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风温表证误下坏证,脉浮者不可下。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被火火熏,皆以火迫劫,以热治热,误汗坏病,宜白虎加龙牡汤法。
1957年12月15日
○ 三纲 中风、伤寒、温病也。病之初起为中风,其邪在表,其证尚轻;邪从寒化为伤寒;邪从热化为温病。
○ 一表二里 汗、吐、下、利、温中、养阴六法,简约而为汗、下、温三法。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简约而为太阳、阳明、少阴三经。一表者,太阳主汗法;二里者,实则阳明主下法,虚则少阴主温法。此为《汤液经》全书灵魂所在。
○ 太阳病,其脉浮。
○ 风温为温病之轻者,以其未离中风表证,热化成温,属无形热结,进则而致阴虚,芩连阿胶汤,猪苓汤。
○ 温病属有形之热结,进则而成热实证,转入承气、陷胸、十枣汤一路。
○ 温病末传可入阳虚,《内经》有“初受热中,末传寒中”句。
○ 伤寒后期温中。
○ 六经为六大证候群,而每一证候群都有中风、伤寒、温病。
○ 汗出为表虚证,不汗出为表实证。中风为表实证,故当不汗出;伤寒为表虚证,故当汗出。
○ 恶风为恶寒之轻者,恶寒为恶风之甚者,然恶寒者无有不恶风。凡有恶风恶寒即属表证,但阳虚畏寒不在此例,则当别论。
○ 太阳中风,卫气与邪抗争于表,玄府紧闭,令恶风 (寒),汗不得出,宜麻黄汤发中风之表。正不胜邪,汗出而表不解,卫阳既伤,邪从寒化,宜桂枝汤发伤寒之表。 (解肌。)日本小丹波以“表实则无汗,表虚则有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