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乐理基础知识 第一周
第一节 音
一、乐音与噪音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所产生,振动产生的声波通过空气传播到耳朵,这便是人们听到的声音。根据振动频率以及振动规则与否,声音又分为“乐音”与“噪音”两种。
物体做有规则的振动所产生的音为“乐音”。乐音是构成音乐的主要元素。如钢琴、小提琴、长笛等乐器发出的音均为乐音。
物体做不规则的振动所产生的音为“噪音”。根据振动频率的不同噪音也有高低之分。噪音也是音乐的重要元素之一,如鼓、锣、木鱼、镲等打击乐器均为噪音乐器。特别是在现代音乐中,噪音在音乐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需要注意的是在打击乐器中定音鼓由于其振动规则,所以定音鼓为乐音乐器。
根据乐音的物理属性,乐音有音量、音长、音高、音色四种性质。
音量:指音的强弱,音的强弱取决于振动的幅度。振动幅度越大,音量越强;振动幅度越小,音量越弱。
音长:指音的长短(或音的时值),物体振动持续的时间。决定着音的长短,振动时间越长,音越长;振动时间越短,音越短。
音高: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越高;振动频率越低,音越低。
音色:指音的色彩,物体的形态、材料、振动方式的不同,音色有所不同。
二、音名、唱名
用于表示乐音固定音高的音级名称为“音名”,分别用七个英文字母C、D、E、F、G、A、B表示。
在乐音体系中音名C、D、E、F、G、A、B是固定不变的,用于识谱时演唱的名称为“唱名”,七个基本音级分别用do、re、mi、fa、sol、la、si唱出,简谱用七个阿拉伯数字1、2、3、4、5、6、7表示。唱名会因唱名法(调式)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三、乐音体系与音列
体现乐音间相互关系并构成基本乐音的总和称为“乐音体系”。将乐音体系中的音按照高低顺序依次排列称为“音列”。乐音体系中每个音都是一个音级。音级指有一定前后关系的乐音。
在音列中,七个具有独立名称的音称为“基本音级”[即1(do)、2(re)、3(mi)、4(fa)、5(sol)、6(la)、7(si)]。
七个字母对应七个基本音级,其他各音则用基本音级的变化形式表示,称为变化音级。将基本音级升高()或降低(
)后得到的音级即为“变化音级”。
从键盘中可以看出,C音右侧的黑键为#C,表示升高半音。D音左侧黑键为D,表示降低半音。
将基本音级重升(升高两个半音)或者重降(降低两个半音)也是变化音级的一种形式。升高两个半音用重升记号“ X ”表示,降低两个半音用重降记号“
”表示。
将变化音级还原为基本音级用还原记号“”表示,在音符左侧标注还原记号之后,升、降、重升、重降的音符均还原为基本音符。
四、半音、全音
半音与全音指的是两音音高之间的距离关系。两音间最小的距离为半音。
从键盘上看,相邻两音之间为“半音”关系。两个半音(两键盘中间隔开一个键盘)为“全音”关系。
半音与全音又有自然与变化之分,即半音分为自然半音与变化半音,全音分为自然全音与变化全音。
“自然半音”是由相邻两音级构成的半音,两音的音名不同。如E—F、B—C、C—D、#F—G等。
“变化半音”是由同一音名的两种不同形式或者隔开一个音级名称所构成的音。如C—#C、E—#E、F—G、#F—
A等。
“自然全音”是由相邻两个不同音名的音级构成的全音。如C—D、F—G、E—#F、E—F等。
“变化全音”是由同一音名的两种不同形式或者间隔开一个音级名称所构成的全音。如C—xC、G—xG、E—G、B—
D等。
五、音的分组
为了区分不同八度内的七个基本音级,将音列分为若干组。电子琴键盘从左到右依次为:大字二组、大字一组、大字组、小字组、小字一组、小字二组、小字三组、小字四组、小字五组。
电子琴键盘小字一组为中间区域,小字一组的C(do)为中央C。小字一组向右音越来越高,小字一组向左音越来越低。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小字一组的七个自然音级为中音区,向右在音符上方增加高音点以区分音高,音越高音符上方的高音点越多。向左在音符下方增加低音点以区分音高,音越低音符下方的低音点越多。
每一个分组中的音有固定的音名,小字组的音名用小写字母标记,并在右上方加数字以区分组别;大字组的音名用大写字母标记,并在右下方加数字以区分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