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语通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王言解

题解

本篇主要讲述了孔子心目中的王道政治,以孔子和曾参对话的形式,记载了孔子关于王道政治的看法。因为篇中有“吾以王言之”“何谓王者之言”等语句,故以“王言”为篇名。

王道政治是孔子心目中的理想政治形式。孔子认为王道政治的关键是施行“七教”与“三至”,只要“内修七教,外行三至”,就可以达到“内修七教而上不劳,外行三至而财不费”的王道政治。

《大戴礼记》中有《主言》篇,与本篇大体相同,可为参照。

孔子闲居,曾参侍。孔子曰:“参乎,今之君子,唯士与大夫之言可闻也,至于君子之言者,希也。於乎!吾以王言之,其不出户牖而化天下。”曾子起,下席而对曰:“敢问何谓王之言?”孔子不应。曾子曰:“侍夫子之闲也,难对,是以敢问。”孔子又不应。曾子肃然而惧,抠衣而退,负席而立。有顷,孔子叹息,顾谓曾子曰:“参,汝可语明王之道与?”曾子曰:“非敢以为足也,请因所闻而学焉。”

注释

①闲居:闲来无事,居闲在家。

②侍:侍从,陪侍。

③於wū乎:通“呜呼”。感叹词。

④不出户牖yǒu而化天下:不出门户而化成天下。

户,门户。牖,窗户。化,教化,化成。

⑤抠衣:提起衣服的前襟,表示对人的尊重。抠,抓,提。

⑥负席:背对着坐席。

⑦明王之道:圣明君王的道德教化之道。

译文

孔子闲居在家,曾参在旁边陪侍。

孔子说:“曾参,如今身居高位的君子,仅仅能听到士与大夫处理政事的一般言论,而关于治国安天下的君子之言,却很少能听到。唉!我如果能够把王道政治的言论告诉给那些在上位的人,那么他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化成天下了。”(听到这些)曾参忽然站了起来,离开坐席对孔子说:“老师,请问什么是王者之言?”孔子不回答。曾子说:“正好赶上老师闲居无事,我对此又难以理解,所以才向您请教。”孔子还是不回答。曾子感到很是惶恐,提起衣襟退到后面,背对着坐席站着。过了一会儿,孔子叹了口气,看着曾子说:“曾参,我可以跟你谈谈明王之道的问题吗?”曾子说:“我不敢说我有足够的学识听懂您说的话,还是我就您所说的话来学习吧。”

子曰:“居,吾语汝。夫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是以非德,道不尊;非道,德不明。虽有国之良马,不以其道服乘之,不可以道里;虽有博地众民,不以其道治之,不可以致霸王。是故昔者明王内修七教,外行三至。七教修然后可以守,三至行然后可以征。明王之道,其守也,则必折冲千里之外;其征也,则必还师衽席之上。故曰:内修七教而上不劳,外行三至而财不费,此之谓明王之道也。”

注释

①服:乘,使用,如“服牛乘马”。

②道里:在道路上行驶。道,通“蹈”。赴,奔赴。

③内修七教,外行三至:七教,七种教化,指敬老、尊齿、乐施、亲贤、好德、恶贪、谦让七种道德规范。

三至,三条至上的法则,指下文的“至礼不让而天下治,至赏不费而天下士悦,至乐无声而天下民和”。

④折冲:克敌制胜,原意是指使对方的战车折返,此处是指抵御击退敌人。

⑤还师衽rèn席之上:指凯旋回师。衽席,泛指卧具。

译文

孔子说:“坐下来,我告诉你。所谓的道,是用来彰显德行的;所谓的德,是用来尊崇道义的。那么,如果没有德,道就得不到尊崇;没有道,德就得不到彰显。即使有一国之中最好的马匹,如果不用正确的方法驾驭它,也是寸步难行的;即使拥有广博的土地和众多的人口,不用正确的方法治理,也是很难实现王霸之业的。因此,古代圣明的君王在国内施行七教,对外施行三至。七教施行得好了,才能够保住国家;三至推行得成功,才能够征伐不义之国。圣明君王的治国之道,如果用来守卫自己的国家,则必可以御敌于千里之外;如果用来征伐不义之国,则必可以毫不费力地凯旋。所以说:在国内施行七教,居上位者就可以免去劳顿之苦;对外施行三至,就不会耗费过多的财富。这就是所谓的圣明君王的治国之道。”

曾子曰:“不劳不费之谓明王,可得闻乎?”

孔子曰:“昔者帝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夫如此,何上之劳乎?政之不平,君之患也;令之不行,臣之罪也。若乃十一而税,用民之力,岁不过三日,入山泽以其时而无征,关讥市廛,皆不收赋,此则生财之路。而明王节之,何财之费乎?”

注释

①昔者帝舜左禹而右皋陶gāoyáo:意思是舜从前有禹和皋陶二人辅佐。

②十一而税:十一税,指赋税十取其一。

③入山泽以其时而无征:按一定的时令进入山泽樵采,却不征收赋税。

④关讥市廛chán:关卡稽查及市场中的店铺。

讥,通“稽”。稽查,检查。廛,储存货物的栈房或店铺。

⑤节:节约,节制使用。

译文

曾子说:“您能告诉我不为政事劳顿不耗费货财的圣明君王的治国之道吗?”孔子说:“从前,帝舜有禹和皋陶两位贤臣辅佐,不出门户而使天下大治,如果这样的话,在上位者又有什么劳顿的呢?政治的不安定,是君主所忧虑的;法令得不到施行,是臣子的罪过。可以施行十一之税,民众服徭役每年不超过三天,允许人们按时令进入山林川泽樵采却不征收赋税,其他的关卡稽查及市场中的店铺同样不征收赋税,这些都是生财之道。而圣明君主懂得量入为出地节约使用财物,又怎么会耗费过多的财富呢?”

曾子曰:“敢问何谓七教?”孔子曰:“上敬老则下益孝,上尊齿则下益悌,上乐施则下益宽,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不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廉让则下耻节,此之谓七教。七教者,治民之本也。政教定,则本正也。凡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是故人君先立仁于己,然后大夫忠而士信,民敦俗璞,男悫而女贞,六者,教之致也。布诸天下四方而不窕,纳诸寻常之室而不塞。等之以礼,立之以义,行之以顺,则民之弃恶如汤之灌雪焉。”

注释

①尊齿:尊敬年龄比自己大的人。齿,岁数,年龄。

②隐:隐逸,隐居。

③璞:原意是指含有玉的石头或未经雕琢过的玉,引申为质朴纯朴。

④男悫què而女贞:男人朴实,女人贞洁。

悫,诚实,朴实。

⑤窕tiǎo:有空隙,不充实。

⑥纳诸寻常之室而不塞:实行于普通的百姓之家而不会阻塞。

译文

曾子说:“请问老师什么是‘七教’呢?”

孔子说:“在上位者尊敬老人,那么在下位者就会更加孝顺父母;在上位者尊敬年龄长于自己的人,那么在下位者就会更加尊敬兄长;在上位者乐善好施,那么在下位者就会更加仁慈宽厚;在上位者亲近贤者,那么在下位者就会选择君子贤良为朋友;在上位者推崇德行教化,那么在下位者就不会隐居不仕;在上位者厌恶贪污贿赂之人,那么在下位者就会以争夺为耻;在上位者清廉谦让,那么在下位者就会以不讲礼仪为耻,这就是所谓的‘七教’。七教是治理民众的根本。只要确定了这种政治教化的原则,那么治理国家的根本就会端正。凡是在上位的人,都是老百姓的表率,如果表率端正了,那么还有什么东西不端正呢?因此,国君首先要以仁道为己任,然后大夫忠诚而士守信用,百姓敦厚,作风纯朴,男子忠厚而女子贞洁,这六项,是要靠道德教化才能实现的。这样的教化可以布施于天下而无所不至,被寻常百姓接受而毫不阻塞。用礼仪来作为区别等级的依据,用道义来立身处世,以和顺的方式来推行教化,那么百姓的弃恶从善就如同热汤浇在雪地上使雪融化一样轻而易举了。”

曾子曰:“道则至矣,弟子不足以明之。”

孔子曰:“参以为姑止乎?又有焉。昔者明王之治民也,法必裂地以封之,分属以理之,然后贤民无所隐,暴民无所伏。使有司日省而时考之,进用贤良,退贬不肖,然则贤者悦而不肖者惧。哀鳏寡,养孤独,恤贫穷,诱孝悌,选才能。此七者修,则四海之内无刑民矣。上之亲下也,如手足之于腹心;下之亲上也,如幼子之于慈母矣。上下相亲如此,故令则从,施则行,民怀其德,近者悦服,远者来附,政之致也。夫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斯不远之则也。周制三百步为里,千步为井,三井而埒,埒三而矩,五十里而都,封百里而有国,乃为福积资求焉[11],恤行者有亡[12]。是以蛮夷诸夏,虽衣冠不同,言语不合,莫不来宾[13]。故曰‘无市而民不乏,无刑而民不乱’。田猎罩弋[14],非以盈宫室也;征敛百姓,非以盈府库也。惨怛[15]以补不足,礼节以损有余,多信而寡貌[16],其礼可守,其言可覆[17],其迹可履。如饥而食,如渴而饮,民之信之,如寒暑之必验。故视远若迩,非道迩也,见明德也。是故兵革不动而威,用利不施而亲,万民怀其惠。此之谓明王之守,折冲千里之外者也。”

注释

①参以为姑止乎:曾参,你以为就仅此而已吗?

姑,暂且,已经。止,停止。

②省:省察,视察。

③鳏寡:没有妻子和没有丈夫的人。

④孤独:没有孩子和没有父亲的人。

⑤诱:诱导,教导,引导。

⑥布:伸开,张开。

⑦井:古代面积单位,三百步为里,方圆一里为一井。

⑧埒liè:本义为矮墙,也有界域界限的意思,这里是用作地域单位。

⑨矩:方形,也是古代地域单位。

⑩都:动词,建立都城。

[11]乃为福积资求焉:这样就可以积聚福禄和财富了。

清人陈士珂《孔子家语疏证》中写作“蓄积资聚”。

[12]恤行者有亡:体恤出门在外需要帮助的人。

行者,出门在外的人。亡,通“无”。

[13]宾:宾服,归附。

[14]田猎罩弋:代指打猎。田,同“畋”。打猎。

罩,捕鱼或者捕鸟的竹笼。弋,带有绳子的弓箭,用以射鸟。

[15]惨怛dá:悲伤,此处是同情的意思。

[16]多信而寡貌:多讲诚信而少些虚伪不实。

貌,原意是外貌外表,此处是指修饰外貌,引申为虚伪。

[17]覆:遵从,履行。

译文

曾参说:“老师您讲的明王之道真是太高深莫测了,弟子还不能深刻地理解它。”

孔子说:“曾参,你以为明王之道就仅此而已吗?还有呢。从前圣明君王治理百姓的时候,必然要按照礼法的要求划分土地实行分封,并派官员去管理,这样贤人就不会隐居不仕,而且残暴的人也无处隐藏了。派各部官员经常视察各地并且按时考核官员的业绩,选用贤良之人,贬退无能之辈,这样一来贤良之人就会高兴,而无能之辈就会畏惧。哀悯无依无靠的鳏寡之人,帮助无父和无子的孤苦之人,体恤救济贫穷的人,教导百姓孝顺友悌,选拔才能卓著的人。如果能将这七教做好,那么整个国家就不需要用刑罚来管理了。在上位者亲近百姓,就如同手足和腹心的关系一样友好,那么,在下位者也会亲近在上位者,就如同幼子对慈母的感情一样亲密。上下如此相亲相爱,那么政策法令就会得到遵从,措施也会得到贯彻执行,百姓感激在上者的德行,近处的人会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也会争相归附,这就是政治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了。伸开手指会知道一寸的长度,伸开手掌会知道一尺的长度,伸开胳膊会知道一寻的长度,这都是我们身边的法则。按照周代制度,三百步为一里,一千步为一井,三井为一埒,三埒为一矩,方圆五十里的地方就可以建立都邑,方圆一百里的封地就可以建立国家,这样就可以积聚福禄和财富,也可以体恤出门在外需要帮助的人了。这样,不管是中原华夏,还是蛮夷戎狄,尽管衣服冠戴不同,言语也不通,但是没有不来归附的。所以说‘不用到市场上交易百姓也不乏吃穿,刑罚搁置不用百姓也不会犯上作乱’。打猎不是为了充盈宫室;向百姓征收赋税也不是为了充实国库。哀悯百姓并且予以赈济,用礼节来防范骄奢淫逸,多一些诚信,少一些虚伪狡诈,那么百姓就会遵守礼节,就会遵从国家的法令,就会效仿国君的言行。这就如同饿了要吃东西,渴了要喝水一样,百姓对国君的信任就像四季寒暑的变化一样坚定。所以,百姓以为国君就在自己身边,这并不是因为距离近了,而是因为百姓感受到了国君的明德教化。因此即使不动用军队也会产生极大的威慑力,不用财物爵位来奖赏臣民,百姓也会亲附他,万民都会感怀他的恩惠。这就是圣明君王守卫国家的方法,足以御敌于千里之外。”

曾子曰:“敢问何谓三至?”孔子曰:“至礼不让而天下治,至赏不费而天下士悦,至乐无声而天下民和。明王笃行三至,故天下之君可得而知,天下之士可得而臣,天下之民可得而用。”曾子曰:“敢问此义何谓?”孔子曰:“古者明王必尽知天下良士之名,既知其名,又知其实,又知其数及其所在焉。然后因天下之爵以尊之,此之谓至礼不让而天下治。因天下之禄以富天下之士,此之谓至赏不费而天下之士悦。如此则天下之民名誉兴焉,此之谓至乐无声而天下之民和。故曰:‘所谓天下之至仁者,能合天下之至亲也;所谓天下之至明者,能举天下之至贤者也。’此三者咸通,然后可以征。是故仁者莫大乎爱人,智者莫大乎知贤,贤政者莫大乎官能。有土之君修此三者,则四海之内供命而已矣。夫明王之所征,必道之所废者也,是故诛其君而改其政,吊其民而不夺其财。故明王之政,犹时雨之降,降至则民悦矣。是故行施弥博,得亲弥众。此之谓还师衽席之上。”

注释

①至礼不让:至高境界的礼不用讲求谦让。

②至赏不费:至高境界的奖赏不用耗费财物。

③至乐无声:至高境界的音乐没有声音。

④因:凭借,借助。

⑤名誉:名誉,声望。

⑥官能:让贤能之人做官,给贤能之人以职位。

官,动词,让……做官,给……以官职。

⑦供命:执行命令,听从差遣。

⑧吊:体恤,抚恤,慰问。

译文

曾子说:“请问老师什么是‘三至’?”孔子说:“至高境界的礼节不用讲求谦让,而天下就自然会得到治理;至高境界的赏赐不用耗费财物,而天下之士就会欢欣鼓舞;至高境界的音乐没有声音,而天下的百姓就会和睦相处。圣明的君王努力奉行‘三至’,那么全天下的国君就都会知道他的英明,天下的士人也都会前来臣服,天下的百姓也都会为他所用。”曾子说:“请问老师这怎么解释呢?”孔子说:“古代圣明的君王一定会知道天下最为贤良的人的姓名,知道他们的名字之后,还要弄清楚他们的实际才能,技艺水平以及他们所居住的地方。然后将天下的爵位封给他们,使他们得到应有的尊崇,这就叫做‘至礼不让而天下治’。用天下的爵禄使士人的生活变得富足,这就叫做‘至赏不费而天下士悦’。这样天下的百姓都会自然地追求声誉而不会甘心堕落,这就叫做‘至乐无声而天下民和’。所以说:‘天下最有仁德的人,一定能使天下百姓和睦相处;天下最圣明的君王,一定能任用天下最为贤良的人才。’如果这三点都可以做到的话,就可以征伐不义之国。因此,仁德莫过于关爱百姓,智慧莫过于了解贤才,而为政莫过于给有能之人以官职。拥有疆土的君王做好了这三点,那么四海之内的人都会听命于他。圣明的君王所征伐的对象,必定是道义废弛的国家,因此才要诛杀它的国君,改变这个国家的政治局势,抚慰国家的百姓而不抢掠他们的财物。圣明君王施行的贤明政治,就如同及时雨的降临一样,一旦降雨百姓就会欢欣鼓舞。所以,他的德行施行得越广博,就会得到越多人的亲附,这就是所谓军队凯旋的道理。”